SIFF20年不可忽略的20张面孔

2017-06-22 14:19何国威甘琳
东方电影 2017年6期
关键词:上海

文/何国威 甘琳

SIFF20年不可忽略的20张面孔

文/何国威 甘琳

爵者,青铜器皿,盛行于中国商代和西周初期,用以温酒或盛酒。上海国际电影节以“金爵”为奖杯,寓意中国人以文为核,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四方好友。正如那句古语所言:“有容乃大”。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成为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在24年里见证了太多的惊喜,或一鸣惊人,或定格永存。过往20届盛会,百余座金爵奖杯,数千名影视工作者,超万部影片,汇聚一起,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世界电影盛会的大检阅。我们从中选出了20张面孔,如谢晋、伊莎贝尔·于佩尔、巩俐、李安、郭柯宇、山田洋次、米歇尔·比高利、安德鲁斯·威尔逊、巴瑞·莱文森、伊利·曼佐等,希望可以构成过往二十多年里,上海国际电影节所营造的这个电影大时代的一个缩影。我们希望通过对他们的描绘,展现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的风貌,既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夙愿,又有世界经典电影“引进来”的渴求,既有对电影的敬畏,又有美好未来的憧憬。

谢晋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代表作:《芙蓉镇》(中国)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行,翻开了中国电影的新一页,实现了几代电影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夙愿,也为中国和各国电影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播下了友谊的种子。”这是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词”,它预示着中国电影“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提起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就不得不提谢晋,因为他既是倡导者,又是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早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与张骏祥、徐桑楚、白杨、秦怡、吴贻弓等电影艺术家就提出“办个中国人自己的电影节”,希望通过与各国优秀电影的切磋和交流,发展中国电影,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

当然,这种想法,是源于谢晋作为电影人的责任和担当。他作为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的代表,是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一个时代的高峰,也是“中国电影黄金时代不可逾越的经典大师”。据悉,1985年,谢晋在香港参加完《卫国军魂》(又名《高山下的花环》)首映活动后,深感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差距,他说:“论报酬,在香港拍一部电影,导演可得200万港币;在美国拍一部电影,导演可得240万美元;而我目前每月工资300元,甚至还不及一个开小轿车的司机。但我更多想到的是作为一个中国电影导演的使命。中国电影一定要打到国际市场上去,现在到了这个时刻了。”终于,这一时刻,定格在了1993年10月7至14 日。谢晋领衔赫克托·巴本科、大岛渚、保罗·考克斯、卡伦·沙赫纳扎洛、奥立弗·斯通和徐克七位评委,评选出了五座金爵奖。见此,谢晋欢喜地说:“中国有了世界性的电影节,这是观念上的一大转变。多少年来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总认为电影涉及意识形态,是无法比赛的,其实人类有许多共通的东西。”

郭柯宇

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代表作:《红樱桃》(中国)

叶鹰执导的“红色题材”电影《红樱桃》,成了1995年最“红”的国产电影。首先,是源于该片创造了5000多万元的票房纪录,并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红粉》等影片在票房上超过了几部“进口大片”,让观众重新拾起对国产电影的信心。其次,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斩获最佳女主角奖,让年仅17岁的“小姑娘”郭柯宇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国际最佳女演员。同时,这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自创办以来,中国女演员首次获此殊荣。值得一提的是,郭柯宇也是当年中国电影“百花奖”最年轻的得奖者,一度被称作“少女影后”。“不知道怎么一下子会变成这样,不知道什么叫成名。”郭柯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奖只是过去的辉煌,不能说明将来,观众们是最权威的评委,得到观众的认可,就是我的最大安慰。”

扎着两缕麻花辫,圆圆的脸庞,纯真朴实的郭柯宇在电影《红樱桃》中饰演孤儿楚楚。楚楚从中国来到莫斯科近郊的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学习,结识了一批外国孩子,并受到严厉而慈祥的院长瓦特金的照料。她本以为能在异国他乡,过一个幸福的童年生活,却不知德国法西斯的炮火,让这一切瞬间化为泡影。在片中,郭柯宇恰到好处地刻画出了一个烈士后代,流落于“异国”街头的无助孤儿。以此,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郭柯宇凭借《红樱桃》中惊人成熟的表演,征服了国际级评委,与法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让·皮埃尔·马瑞勒,荣膺“最佳男女演员金爵奖”。

谈到拍摄《红樱桃》的感受时,郭柯宇有些激动地说:“我很喜欢《红樱桃》,第一次读到这个剧本时,心灵深受震撼,被感动得流下不少同情的眼泪,楚楚太可怜了。我太喜欢这个有性格的角色,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塑造好这个角色。”

米歇尔·比高利

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代表作:《旅伴》(意大利)

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7年10月24日至11月3日在上海隆重举行。由石方禹、林全泽、松坂庆子、吴思远等国际知名电影人组成的评选委员会,从19部参赛片中评出了四项金爵奖、两项评委会特别奖。最终,意大利演员米歇尔·比高利凭借电影《旅伴》中的科西莫一角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该片通过一个对待生活和工作随意性极强的女孩卡拉跟踪年事渐高的大学教授科西莫所引发的生活不幸,勾勒起儿时接触众多形形色色之人的不幸,揭开生活的假面具来反映不务正业的女青年在历经世事后,重新找回自我的精神渴求。米歇尔·比高利最出色的地方,是他能将这位年老且记忆力逐渐衰退,常常会忘记自己住址的大学教授的脆弱与人情味通过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细腻的演绎更显力道。

摘下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桂冠时,米歇尔·比高利已是72 岁高龄。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米歇尔·比高利不喜欢与别人谈论艺术得失、从影经历和票房收入,因为他早已不受羁绊,不受盛名之累,也不为自己应该饰演何种角色而担心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受损。正如他自己所言:“至于我,我喜欢人们看我扮演的角色。我不是来表演我的拿手戏的……我使自己折服,使自己感到相形见绌。作为演员,就应当具柔韧性。我不为金钱拍电影,这个职业现在受金钱和功名的约束控制越来越大,我能做到将这两者拒之千里之外。”

从影50余年,米歇尔·比高利虽说擅长扮演一些老成世故、愤世嫉俗的角色,但无论什么角色均带有强烈的自我色彩。由此,他获得过许多荣誉,除了金爵奖的垂青,还有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等。有趣的是,无论是在电视,还是电影里,或者戏剧上,米歇尔·比高利都被评论界和观众极为推崇,这或许是因为他深知“如果演员只对他自己感兴趣,那他就无可救药了。”

山田洋次

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

代表作:《新的旅程》(日本)

日本导演山田洋次执导的电影《新的旅程》(又名《学校3》)在那一年从19部参赛片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日本导演首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此类大奖,也是他“实现了零的突破”,因为在此之前他不曾获得导演奖这样的至高荣誉。

“一贯比较懒于海外出访”的山田洋次出现在现场,从导演谢晋手中接过金爵奖杯,甚是高兴。在本届电影节中,山田洋次的电影《新的旅程》描绘的是为了抚养患有自闭症的儿子,重新进行职业培训,希望过上新生活的下岗女工人,故事贴合当时中国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而出现下岗潮的国情,得到众多观众的热捧。他的摄影镜头一直聚焦普通人民和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影片中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细腻而充满温情。这种对社会的惊人洞察力,对现实人物的精准描写,是导演山田洋次最为“真实的价值”,因为他的影像带给了观众无限的精神慰藉—不分国籍和种族,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山田洋次被称为“日本人心灵的代言人”“庶民导演”了。

其实,说到山田洋次,中国观众很是熟悉。当《幸福的黄手绢》《寅次郎的故事》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影坛的日本电影黄金潮代表作时,导演山田洋次的名字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早就耳熟能详了,因为他塑造的人物并非尽善尽美,却因结合了一种美好心灵的现实美与悲剧美,总能征服中国观众。

说起山田洋次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缘分其实不浅,2016年,他携带着自己的第79部作品《武士的一分》又来到上海,与《完美计划》《逃往疯人院》《云水谣》《吴清源》《艾维瓦,我的爱》《疯狂的萨穆埃尔》等影片争夺“金爵奖”。回归这个曾经带给自己荣誉的舞台,山田洋次很高兴:“我非常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它让我认识了许多中国的电影人,并和他们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丹尼尔·奥图

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代表作:《下岗风波》(法国)

在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式颁奖典礼上,苏菲·玛索的现身引起了台下观众的热捧,尔后,她与丈夫安德烈·祖拉夫斯基宣读了本届最佳男演员获得者—法国电影《下岗风波》中的男主角丹尼尔·奥图。在片中,丹尼尔·奥图扮演的弗朗索瓦·皮尼翁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不仅婚姻失败,连儿子也瞧不起他,甚至还遭到了公司的裁员。然而,当弗朗索瓦·皮尼翁陷入到绝望边缘,想要寻短见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新邻居,重获生活的信心。最终,通过重重考验,弗朗索瓦·皮尼翁脱胎换骨,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在片中,丹尼尔·奥图通过灵活自如的肢体,丰富的语言,不仅将弗朗索瓦·皮尼翁的“小人物”的落魄与绝望的情绪表达了出来,还塑造了那个坚强,不服输的男性形象。这是丹尼尔·奥图演绎的魅力所在,就像评委会所言:“小人物的辛酸和正直经过丹尼尔·奥图恰如其分的表演,令人发笑,也发人深省。”

可惜的是,丹尼尔·奥图由于在法国拍摄新片未能到场。领取金爵奖杯的是当时法国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当他从苏菲·玛索口中听到丹尼尔·奥图这个名字的时候,脸上自然地流露出了法国男人专属的迷人笑容。更让人惊艳的是,他一口流利的中文,引得现场好生热闹,掌声不断。不过,丹尼尔·奥图早已声名在外,被中国影迷所熟知,无论是备受赞誉的成名作《恋恋山城》中诡计多端的农场主于格林,还是问鼎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今生情未了》里性格内敛、隐忍的史蒂芬,以及摘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八日》里外表光鲜,但婚姻失败的哈利等等。丹尼尔·奥图都以丰富多变、精湛深厚的表演功底不断诠释着实力派演员的定义。

霍建起

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

代表作:《生活秀》(中国)

在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电影《生活秀》连夺“三座”金爵奖—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陶红)、最佳摄影(孙明),一举刷新了前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纪录。在新闻发布会上,霍建起激动地说:“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么多媒体关心国产电影,令我非常感动。”

然而,霍建起引起广泛关注的,除了荣誉之外,还有纷纷扰扰的质疑。有人说,电影《生活秀》的策划人韩三平正是本届电影节评委会成员,是存在“内幕”的。面对着大众的质疑,金爵奖评委黄蜀琴表示,“《生活秀》是一部平淡中显‘真功’的片子,它需要观众带着一种平和的心情去欣赏,值得观众静静去体味,中国观众有时太浮躁,喜欢欧美电影中那些激烈的场面。”

不过,从电影本身来看,霍建起用生活流风格,通过蓝色的影调,快节奏与跟拍的方式,呈现出了重庆吉庆街夜市开小餐馆的单身女个体户来双扬,历经亲情、友情和爱情后,饱含着人生之酸甜苦辣的生活。特别是,结尾的长镜头,陶红面对镜头点上一支烟,看着眼前的吉庆街,落下无声的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处于社会改革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在接受采访时,霍建起说:“这种处理是一种感觉,对人、对生活、对人性的感觉,我抓住了,但不是很理性,而是顺着我的感觉。”

评委会主席李前宽在答记者问题时也透露了评奖的“内幕”,他说:“评委认为美国影片《哈特的战争》在编、导、演、摄影、制作等各方面都很好,但俄罗斯、欧洲评委认为美国大片没有可比性,在情感上排斥好莱坞的东西。看完《生活秀》,外国评委都跟中国评委跷起大拇指,说拍得好。特别是美国、俄罗斯、波兰、加拿大,包括韩国评委都说好。无记名投票的结果,9个评委有8张选票投《生活秀》。大家给予影片高度评价,认为它以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了在社会变革时期一个底层女性的真实心态,表现了她的酸甜苦辣。影片拍得讲究,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

安德鲁斯·威尔逊

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代表作:《校园规则》(瑞典)

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宁静、陶虹与邬君梅作为颁奖嘉宾,将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颁给了瑞典电影《校园规则》中的主演安德鲁斯·威尔逊。接过奖杯年仅23岁的安德鲁斯·威尔逊脸上露出了迷人的笑容。面对着三位美女颁奖嘉宾的祝愿,安德鲁斯·威尔逊显得有些紧张,尽管极力掩饰,却怎么也隐藏不住内心的欣喜若狂。在采访中,有人问他,是否和片中的主角埃里克一样,做过邪恶的事情。“至于自己曾经做过最邪恶的事情”安德鲁斯·威尔逊幽默地说,“不能讲,如果讲了会被遣送回瑞典。”话音一落,顿时引来掌声连连。不过,他倒是示范了“打人”的狠劲。

其实,在出演《校园规则》之前,安德鲁斯·威尔逊是斯德哥尔摩皇家喜剧剧院的一名演员,只从事舞台剧演出。从舞台剧演员到电影演员的转变,该片的导演米凯尔·哈弗斯特罗姆可谓慧眼识英才,从数百名年轻演员中挑中安德鲁斯·威尔逊,给出的理由竟然是,他有一双“兼具天使与魔鬼特质、炯炯有神的双眸”,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为了更好地演绎埃里克这一角色,安德鲁斯·威尔逊每天做体能训练、游泳及健身,甚至训练打架技术。他说:“演出此角色最邪恶的部分,就是学习如何把人打得最痛,以及如何用最邪恶的方式打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在瑞典破三亿票房,斩获无数大奖,并入围奥斯卡引发各界争议的影片《校园规则》,在瑞典影史上也占据着不俗的分量,也是安德鲁斯·威尔逊首部电影作品。这部根据瑞典记者、畅销小说家杨库卢同名自传小说改编的影片,讲述了埃里克遭遇“家暴”和学长们的欺负,以打架来发泄和反抗的故事。虽说,这是安德鲁斯·威尔逊初试啼声之作,但传神、自然的演技还是获得了以丁荫楠为首的金爵奖评委们的一致认可,“这个杰出的年轻演员以其丰富的表演征服了评委,并借助极强的表现能力,向观众表达深刻的内心情感。”

蒋雯丽

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

代表作:《立春》(中国)

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宾欢迎酒会,蒋雯丽一出场就遭遇到了记者“疯狂”的簇拥,他们拿着摄影机,打开闪光灯对着蒋雯丽就狂“闪”。与此同时,记者纷纷抛出刁钻的问题,甚至质疑蒋雯丽金爵奖评委的身份,认为她只是电视演员,没有资格参与“高大上”的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奖项的评选,去评判别人的电影。蒋雯丽十分淡然,先卖了一个关子说“没想到”,“我至今也没明白为什么请我当评委,前段时间接到组委会的电话,盘算了一下档期,心想,从来也没当过评委,不如就当一回吧。说不定他们是觉得我曾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日子,英语口语没问题吧?”然后才一本正经地说:“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只不过没有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过最佳女演员的奖项,有些遗憾。现在当上评委,对我来讲倒是一种鼓励,能在自己的国家担当国际电影节的评委,对任何一名中国演员来说,都是至高的认可。”

虽说在当年,蒋雯丽还未获得国际大奖,也没有参与国际电影节的经验,但是她凭借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而被观众所熟知,是国内家喻户晓的明星,早已在“飞天奖”“金鹰奖”“华表奖”的舞台上,拿下最佳女演员奖。正如蒋雯丽自己所言:“我没有一点压力,反而觉得很开心,说明组委会对我过去的表演是很认可的,相信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和电影《刮痧》都给他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蒋雯丽对电影的评选标准是什么呢?她一脸亲和地说:“说实话,可能和各位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定的,我是偏好艺术片的,所以评判标准一定是要有很高的艺术性。”不过,蒋雯丽也特别地说明:“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这个评委。”蒋雯丽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李安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海外贡献奖

代表作:《卧虎藏龙》(中国台湾)

2006年6月17日,李安从年过八旬的中国著名导演谢晋手中接过“华语电影海外贡献奖”。在台上,有些害羞、紧张的李安饱含深情地向全场嘉宾致敬,还与谢晋攀起了“关系”,他说:“20世纪80年代,我曾经在谢导演的影片中客串演出过。”台下观众一片愕然,随后李安话锋一转:“可能是我表演得不好,最后这些镜头被剪掉了。”谢晋听后,很惊讶,对功成名就后仍旧坦然面对自己的李安赞不绝口。然后,李安面向谢晋,十分恭敬地表示:“我无论拍摄国产片还是西片,受到的都是中华文化的影响。《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对我影像理念的形成有很大帮助。接这个奖我是无上荣幸而又战战兢兢。不过,还是要谢谢你们,把我当作中国电影的一分子。”

李安,是“好莱坞风云人物”,凭借着《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冰风暴》《理智与情感》《与魔鬼共骑》《卧虎藏龙》《绿巨人》等影片为华语电影和华人导演赢得巨大荣誉,也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在他的电影中,“尽管记录了传统价值的崩溃,但他同时高度弘扬儒家哲学以及家庭道德在挽救旧文化中的作用”,探讨了西方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困境与矛盾,流露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以“好莱坞与中国电影的关系”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会议上,李安作为驰名国际的华语电影导演,被问到中国电影如何效仿好莱坞电影走向世界的问题时,他也毫不含糊,与大家分享“小秘密”。李安认为,一个国家要有驰名国际的华语电影导演。另外,“他们三段式的叙事方法很有霸气,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思维模式,而不是把民族自尊心挡在前面,研究透了之后我们再去寻找自己的特色。用中国文化为他们树起一面镜子,对照并且让他们审视自己,这才是我在好莱坞的立足之道。”其实,“导演像导体,感应一个东西,通过自己的身体,传播给大众,刺激他们的情感,刺激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陈凯歌

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代表作:《霸王别姬》(中国)

“看!陈凯歌真的来了,不会吧。”这是之前观众对“消失”已久的陈凯歌、陈红夫妇的“另类”欢呼,言语间充满了惊喜的悸动。然而,仅隔一年,陈凯歌便以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身份亮相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陈凯歌能够当选评委会主席,关键在于其国际影响力,因为他是“一个曾经改变了中国电影历史走向的人”,是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正如当时电影节国际联络部主任所言:“陈凯歌担当评委会主席的这届电影节,是当时很让中国影人脸上有光的一届电影节,同时也是相当权威的一届电影节。无论是陈凯歌的领导能力,还是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有在为人方面,都让所有国际电影人感到十分敬佩。”再者,“可以令电影节的影响力也大为增加。”

在电影节期间,陈凯歌面对着记者的追问,显得十分高兴,聊起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缘分,他说:“我和上海国际电影节错过至少五次了,这次总算了了心愿。”在电影节期间,陈凯歌被媒体誉为“最敬业”的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原来,由于参赛片质量的参差不齐,让评委会大失所望,最后只有陈凯歌一个人看完全部影片。“都是在别人已经挑出来的东西里面挑好的。”陈凯歌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表示,“希望电影节以后选更多的好片。”不过,在遴选获奖影片的时候,陈凯歌在把握“国际”“接轨共同价值观”时,还不忘关注新人,并以专业性、公正性,与费尔南多·特鲁巴、迈克尔·巴尔豪斯等七位评委选出了金爵奖八部获奖影片。颁奖典礼上,作为代表的陈凯歌献上全体评委致词,表示“电影节的作用绝对不在于谁得了什么奖,而是造成了一个气氛,大家通过电影节看到一些片子……逐渐构筑起一个适合长苗的土壤。”

高群书

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

代表作:《千钧一发》(中国)

《千钧一发》可以说是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这部小成本电影最终夺得本届电影节金爵奖的评委会大奖及最佳男演员奖。甚至,众多媒体记者和影评人还为其没能获得金爵奖而鸣冤叫屈。

《千钧一发》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紧紧聚焦“民间排爆手”老鱼连拆11颗土制恐怖炸弹的惊心全过程。老鱼的原型是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危险物品管理科的普通民警于尚清,他曾亲手排爆日伪时期留下的4000多个炸弹。2003年,齐齐哈尔市出现一系列的定时炸弹,于尚清临危受命,成功排除了10枚定时爆破装置,但在排除第11枚时,于尚清被炸伤,一耳失聪,一眼视力受损,右手缺少手指,而全身更有近百块碎片难以取出。

饰演老鱼的男演员马国伟是导演高群书在人群中“捡来”的男主角,作为一名基层警察,马国伟之前并未受过任何表演训练,并且连电影都很少观看。甚至在他眼里,电影一直是个神奇的东西。但也就是这个非专业演员,将老鱼这个小警察演得活灵活现。幽默的口头语言,生动的肢体语言以及在排弹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绪,统统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为了演好老鱼这个排爆英雄,马国伟吃了不少苦,甚至为此被炸伤面部。

自《千钧一发》启用非职业演员获得好评之后,高群书对非职业演员的“执念”就开始一发不可收。四年后,高群书依旧带着一部完全由非职业演员参与的影片《神探亨特张》再次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彼时,高群书在记者面前曾这样戏称自己的选角标准:跟他喝过酒,跟他吃过烤串,以及要有微博。大概在高群书看来,质朴如马国伟一般的非职业演员才能真正接近表演的零度,“非专业”反而成了一种积极的属性。

伊莎贝尔·于佩尔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电影贡献奖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法国)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颁奖舞台上,伊莎贝尔·于佩尔一袭白裙优雅上台领取了“杰出艺术电影贡献奖”的奖项。主持人询问她从影30余年的表演秘密,她先是笑称“秘密如果说出来就不是秘密”,然后又表示,“成功的秘密,那就是我碰到很多好的导演和好的演员并一起合作。”

和于佩尔合作过《包法利夫人》的法国新浪潮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曾高度评价于佩尔的表演:“导演们通常以为是他们帮助了演员,但伊莎贝尔的例子正相反。她看起来非常的服从,一切都像是按你所说的去做,结果却变成了拍摄她自己的电影,她是法国最伟大的电影‘作家’之一。”

“我看起来工作很辛苦,可工作对我来说太容易。我是说,没有比表演对我来说更不难做的事情了。有时,我感觉自己是一部机器—只需按电钮,我就表演。 但这也不是什么可自豪的事—我猜想我可能就只有这个能力。”在于佩尔眼里,演员在表演时就像人在水中,你必须游泳才能活,这时候,水和自己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你害怕溺水,然而你又必须依赖水的浮力。聪明的于佩尔没有让自己处于一种被挖掘的被动状态,几乎所有和她合作过的导演都惊叹她的专业和天赋,她既能和办事挑剔的戈达尔愉快合作《受难记》,也能理解性格古怪的皮亚拉在《情人奴奴》里的歇斯底里,喜欢刻画人类极端情感的哈内克甚至直接说她是个不需要执导的表演天才。

表演的天赋之外,于佩尔日常的阅读思考也增加了其表演的厚度和深度。她曾罗列了自己若流落荒岛会带的十本书:《凡·高书信集》、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陀氏的《群魔》、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艾伦·杜卡斯(法国名厨)的《自然》、约翰·考柏·波伊斯的《自传》、卡梅伦·克罗的《对话比利·怀尔德》。这些涉猎广博的书籍大概也为于佩尔的表演秘密打开了一扇供人发掘的天窗。

刘杰

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

代表作:《碧罗雪山》(中国)

刘杰导演的《碧罗雪山》成了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大赢家,一举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嘉奖、最佳音乐、最佳导演和评委会大奖四个奖项。坊间甚至传言,评委会成员里,以色列导演阿莫斯吉泰和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一度想把所有的奖项都颁给《碧罗雪山》。作为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两部中国影片之一,《碧罗雪山》因为题材小众(讲述傈僳族故事)、没有明星(全是非专业演员),受到的关注跟李连杰主演的另一部参赛片《海洋天堂》完全不能比。然而正是这部影片,获得了“浑浊洪流中的一汪清泉,让我们找到了最真诚的爱”的评委会评语。甚至,《碧罗雪山》后来在影迷圈还创造了一个奇迹,曾在北京的百老汇艺术中心做了长达一年的长线放映,经常有满座的现象。

《碧罗雪山》原是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国庆献礼片,原先是类似《五朵金花》的欢快少数民族气氛的影调,交到刘杰手里后,则变成了对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困难近乎白描的直视。回顾刘杰之前的作品,《马背上的法庭》和《透析》,全都是法与情、政策与个人的对立分化下的题材,难免有人会说他是主旋律导演。刘杰的回应是:“我不怕,有本事你也拍一个主旋律去威尼斯拿一个奖回来(《马背上的法庭》获得第六十三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最佳影片大奖)。我是得奖杀手,只要你找我,到现在所有的比赛没有一次没得过奖。”

至少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看来,刘杰确实可以自称为得奖杀手。《碧罗雪山》之后,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刘杰又回到了金爵奖的舞台,他导演的《德兰》荣获了金爵奖最佳影片。相比第一次在上影节拿奖的羞涩与激动,六年后的刘杰变得更加稳重,上影节见证了他的成熟之路。

巴瑞·莱文森

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代表作:《雨人》(美国)

我们也许对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巴瑞·莱文森的名字有些陌生,但他执导的《雨人》《早安越南》却是好莱坞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40岁之前一直以编剧身份从事影视创作的巴瑞·莱文森终于在40岁的人生分水岭自编自导了一部青春喜剧电影《餐馆》,并获得了第55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从此之后,导演巴瑞·莱文森的身份取代了编剧巴瑞·莱文森的身份,这个老派而经典的好莱坞导演以一股温润的气场展现了美国本土式的温情、幽默和现实。

达斯汀·霍夫曼、罗宾·威廉姆斯、阿尔·帕西诺,这些好莱坞的老牌演技派男演员都和巴瑞·莱文森合作过多次,巴瑞·莱文森也非常善于挖掘这些老牌男神源源不断的演技魅力。在他的镜头里,一度被称为“票房毒药”的达斯汀·霍夫曼因为饰演《雨人》里内心伤痕累累的自闭症男人而重新获得了评论界认可;已经70岁的阿尔·帕西诺演绎了一个为了争取安乐死合法化的勇士,在他干枯嶙峋的面孔和渐已走样的身躯里,让我们完全忘记了他在电影《教父》里的锋芒;罗宾·威廉姆斯也因《早安越南》里一流的反讽表演而一跃成为好莱坞一线喜剧巨星。现实的折射在巴瑞·莱文森的电影里并不是直接暴露的,但他也并没有用密不透风的假象遮蔽真实,在好莱坞工业体制的背景里,巴瑞·莱文森总是用温柔的一刀戳破人性的丑恶,散射出真相里该有的人性光芒。

在做评委会主席专访时,记者询问巴瑞·莱文森是不是更倾向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巴瑞·莱文森解释:“我会拍摄一些非常个人化的影片,有时候会将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我长大的地方。有人会喜欢我的电影,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也是我的作品。” 在巴瑞·莱文森看来,自己的名声不如作品响亮的现象并不会让他感到尴尬,他只希望在不疾不徐、不温不火地美国故事里,讲述他对人性的无限思索。

彭磊

第十五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

代表作:《乐队》(中国)

乐队主唱兼吉他手、画家、导演、编剧、黏土动画师和作家,彭磊拥有着许多文艺身份,然而每一个身份都不能代表他的全部。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的彭磊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新裤子乐队的主唱,但是从黏土动画MV,到低成本科幻Cult电影,再到2012年凭借首部大银幕摇滚作品《乐队》荣获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彭磊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放在电影行业。

评委会主席阿米尔·纳得瑞在颁发最佳导演奖时表示,此奖不一定是以专业性为最终评奖标准,而是看谁的导演潜力与天赋发挥到最大。这个评判标准恰好符合彭磊的一贯作风,熟悉彭磊的朋友曾这样评价他:“彭磊其实是个超人吧,什么都会做,而且什么都能做得那么好。”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设立于2004年,致力于发掘与扶持亚洲电影的新生力量。与金爵奖的主竞赛单元相比, “亚洲新人奖”更倾向于挖掘亚洲电影的新面孔,像彭磊这种多元创意人才,很容易就成为“亚洲新人奖”的目标。

《乐队》讲述了一个漂亮女孩接触摇滚乐的“心路历程”。女孩在北京地下摇滚乐的浸润里逐渐对人生和世界产生了新的看法,电影真实展示出了如今中国年青一代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所表现出的盲目向往而又矛盾困惑的真实内心世界。《乐队》里有句反讽的台词是“我没有什么才华,只知道跟人学”,在彭磊看来,作为创作者,拥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音乐还是电影,他都秉承着这个观点。而《乐队》的拍摄就是一个坚持个性的过程,这个不到10人的制作队伍用了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拍摄,前后期大概花费了100多万,而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拍摄让作品带有了强烈的“彭磊风格”。有趣的是,彭磊得奖后坦言自己最感谢的是妻子,要不是妻子允许自己把结婚时得来的礼金都拿来投拍电影,那这部电影肯定拍不出来。

伊利·曼佐

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

代表作:《严密监控的列车》(捷克)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办初年,曾和东欧电影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不仅能在金爵奖的评委会成员里看到那些出现在东欧电影史里的著名导演,也能在电影展映单元里欣赏到许多冷门的东欧佳作。波兰导演安德烈·祖拉夫斯基和克日斯托夫·扎努西、匈牙利导演兼编剧伊斯特凡·萨博都曾担任过评委会成员。时隔多年,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金爵奖评委又迎来了一位东欧电影导演伊利·曼佐,这位捷克新浪潮大师的到来,续写了上海和东欧的电影往事。

伊利·曼佐生于捷克布拉格,1958-1962年间在捷克国立电影学院攻读导演课程。服兵役后,伊利·曼佐在1965年加入布兰杜夫电影公司,拍摄了首部电影《深海珍珠》。1968年伊利·曼佐根据捷克小说家赫拉巴尔的短篇小说《严密看守的列车》改编的同名电影备受国际注目,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9年他的《失翼的云雀》被捷克当局禁播,20年后,重见天日的这部作品没有因时代的留置而褪色,依旧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熊奖。

作为捷克新浪潮的大师,伊利·曼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严肃,在接受金爵奖的媒体专访时,这位75岁的白发老人尽管步履蹒跚,可说起热爱的电影仍是滔滔不绝。他表示,好电影就是为观众做一件耐穿又合身的衣服,做一双穿再久也不会疼的鞋。

从伊利·曼佐的第一部作品开始,喜剧元素就成为他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伊利·曼佐曾坦言自己最喜欢的演员就是卓别林:“我希望可以给观众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不是让观众看完以后感觉很沉重。但是我又不喜欢那种非常简单的喜剧,只是为了笑而笑,没有深度的那种喜剧。这种笑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巩俐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代表作:《红高粱》(中国)

2014年,巩俐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一位女评委会主席,对上影节来说,这是一次大胆而新鲜的选择。而对巩俐来说,这一身份早已驾轻就熟。巩俐曾在柏林、威尼斯、东京三大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会主席,也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担任过评委,如此傲人的成绩单,至今还未有其他华语演员可以超越。

作为演员,巩俐的成绩,我们有目共睹。从当年的高考落榜女生,到全世界闻名的东方女郎,巩俐用一部部的实力作品证明了自己的表演魅力。《红高粱》让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读大二的巩俐一举成名,再加上之后的《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年纪轻轻的巩俐就在金熊、金狮、金棕榈奖这三大世界级电影奖项里走了一遭。在外国媒体的可见范围之内,巩俐被喻为“在时间长河中,唯一仍活跃在银幕之上的中国巨星,堪比已逝去的李小龙”。美国权威的《首映》杂志曾选出影史100位杰出演员,巩俐以《霸王别姬》名列第89名,她不仅是唯一上榜的华语演员,更胜过第91名的简·芳达(《柳巷芳草》),以及第92名的《紧急追捕令》里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有些外媒曾质疑英语并不流利的巩俐在担任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时会有失公允,但各大电影节的执行主席却对这个只会用中文对外发言的女演员偏爱颇多,在他们眼里,巩俐的职业魅力完全盖过了语言能力。当巩俐作为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并走上颁奖舞台时,这位霸气而美丽的电影节女王这样评价电影节对于电影人的意义: “一个成功的电影节,不会用金钱去平衡一个艺术作品的价值,我们在这里没有票房的困惑,也没有一些舆论的干扰。我们能在这里感受到作为电影人的充分自由和平等,以及受到的尊敬。”

让·吕克·戈达尔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致敬大师

代表作:《电影史》(法国)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用让·吕克·戈达尔的作品回顾展—“未完成的电影史” 致敬了电影诞生120周年的重要节点。没有人能质疑戈达尔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他是20世纪60年代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与他齐名的有毕加索和鲍勃·迪伦,他被那个时代甚至不少后辈电影导演们赞誉为灵感的来源。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导演包括:美国的卡萨维茨、科波拉和斯科塞斯,日本的大岛渚和今村昌平,德国的法斯宾德,意大利的帕索里尼和贝托鲁奇等。

当年展映回顾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戈达尔1988-1998年间受电视台委托拍摄的一系列关于电影史的纪录片《电影史》。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戈达尔写给电影的一本自白书,是他把一生看到的大量电影作品,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和拍摄手段融会贯通而成的世纪大作。展映这部全长接近4个半小时的恢弘大作,单从字幕翻译看来就是对电影节组委会的一个重大考验,影片中音画不同步的旁白,穿插多轨道的音轨以及总是神出鬼没的说明性字幕对任何专业翻译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够下决心展映这部影片,也是希望用戈达尔关于电影史本体论的一次注解表明自己的立场:开办22年之久,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吸纳包容与推广世界电影的任务过程中,已经成了世界电影史的一部分。

此次展映的7部影片大多是戈达尔在新浪潮时期的作品,其实他在之后就推翻了自己新浪潮时期的创作思路,并在接下来的历史里经历了多个创作面向。从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的政治电影时期,到80年代的古典自然主义,再到这之后的历史挽歌与视觉实验阶段,戈达尔不停在改变和反省自己的风格,他的导演生涯已超过50年,创作的长短片作品已有130部左右。此次影展虽然不能容纳戈达尔的所有作品,但就像回顾展的名字“未完成的电影史”所表示的一样,经典之后,电影史的续写仍在进行。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代表作:《地下》(塞尔维亚)

上一次来到中国,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身份是一位贝司手,他带着他的“无烟地带”乐队来到2012年的上海西岸音乐节的舞台上。2016年,库斯图里卡终于以导演的身份再次来到中国,作为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在评审工作之外,他总是能在各个场合语出惊人,用他狂欢的马戏精神调动全场气氛。当记者提问库斯图里卡如何看待好莱坞电影,他霸气回应:“不看!美国梦都碎了。现在的它实际上是一些银行、机构,一些没什么想法的人构成的。他们用漂亮的画面和震撼的声效,拍一些宣扬傻意识形态的作品。这个侠、那个人的,我都不看。”

库斯图里卡的电影永远充斥着狂欢马戏团的魔力,他就像一个魔术师,带领着观众观看这千奇百怪的由现实反映出的电影世界。希望和欢笑在他的电影里比任何地方都强,而邪恶也是如此。

出生在萨拉热窝中产家庭的库斯图里卡并没有顺从父母为自己铺好的人生道路,他远走他乡,独自前往布拉格修习电影。学成回国后,库斯图里卡在萨拉热窝拍摄的《爸爸出差时》使他声名鹊起,该片收获了198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影片以一个少年的视角揭示了极权时代个人崇拜之下人性的凉薄与扭曲。在国家解体后,库斯图里卡又远赴美国继续自己的电影创作,那部即使在好莱坞创作体制下拍摄的《亚利桑那梦游》也深深烙上了库斯图里卡独特的东欧狂欢风格。从美国回到祖国后,库斯图里卡拍摄了一部南斯拉夫人的《阿甘正传》,影片分三个时期讲述了20世纪后半叶南斯拉夫人的苦难历程,汇集了他所能够尝试的所有电影元素:巴洛克、超现实、荒诞、隐喻、象征、夸张……其尖锐的反铁托倾向也遭来不少反对的声音,然而艺术终未因内容上的争议而垂垂落幕,《地下》又替库斯图里卡拿下了第二座金棕榈奖杯。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致敬大师

代表作:《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德国)

“法斯宾德的人,比法斯宾德的电影,更加稀奇。”这是蔡康永对法斯宾德最恳切的评价。德国新电影四杰中只有他既是演员也是导演,只有他是羞赧与暴戾的矛盾体,只有他把电影和生活混杂在一起并最终为此殉道。今年上影节的“大师致敬”单元将聚焦德国电影大师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并展映其6部经典作品。

法斯宾德在遗作《水手奎莱尔》剧本的序言中曾说过:“唯有真正能与自己认同的人才能自恐惧之恐惧中获得释放。”从小缺乏母爱而又性格古怪的法斯宾德在成年后就将电影当成了自己进行身份认同和情感表达的媒介,相对于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其他导演来说,法斯宾德是其中最为袒露的一个,他坚信“电影解放心智”。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让法斯宾德在民主派、暴君、基督徒、无政府主义者、自由派和保守主义的自我归类中选择,法斯宾德毫不迟疑地选择做一位浪漫的无政府主义者,他醉心于把自己对社会的个人期待都投射到银幕上。其最为人熟知的女性三部曲《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萝拉》《维洛妮卡·佛丝的欲望》皆是从女性角色的历史经验出发,对战后50年代西德的政治、社会的历史反思。追溯到他的第一部短片《城市流浪者》,法斯宾德的电影主题始终聚焦于在生存体制内被压制、被利用,以及被剥削的个人情感。

害怕被压制的另一面却又是法斯宾德的自我毁灭,他的一生就是一种慢性自杀:长期毫无节制的过度工作,暴饮暴食,大量吸烟、酗酒和服用安眠药。就像是对自己的身体发动永无止境的供给,并且怀着一种非理性的信念,相信他的身体能忍受各种摧残与虐待,并能在这种高强度的极端状态里迸发出永恒的热情。电影需要传奇,而法斯宾德甚至愿意为了这个传奇牺牲自己。

电影需要传奇,每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都希望给予观众无数种电影的力量与可能。今年,法斯宾德,这个愿意为电影传奇牺牲掉自己的导演,成为我们致敬的对象。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寻鸟大闯关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2014 CES Unveiled上海发布会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