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职院校服务中小微企业路径探究

2017-06-22 11:05侯亚军
科技资讯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社会服务高职院校

侯亚军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中,作为民营经济主体的中小微企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后劲。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发展中小微企业。但是,吉林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态势并不是很快。该文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中小微企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b)-0163-02

2012年提出的经济新常态,是相对于旧常态而言的,其实质是要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低能耗、低成本、高产出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需要适应经济新常态,逐步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不但要完成对于国有经济的改革转型,还要发展民营经济,实现推动经济整体上行的战略。

1 吉林省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1.1 企业基础薄弱

吉林省民营经济起步较晚,中小微企业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以后华东沿海地区已经开始民营经济,但由于我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在省内经济中占主导。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发展,其基础与国有企业相比是太过于薄弱,而且商业模式也过于传统,其体量小,抗风险性小,在竞争力上很难与国企和大型民企形成抗衡,很容易在竞争中破产。

1.2 企業管理模式落后

中小微企业多数都是以家庭模式开始,大多数都逐渐形成了家族式管理。这些企业的第一代经营者凭借经验和市场意识较强创建企业,使得很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是“一言堂”、权威管理,但他们文化水平较低,管理意识薄弱,使得公司决策没有更全面的代表公司的利益方向。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所面临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未来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1.3 企业人才缺乏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技术人员,也拥有国内外知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却存在着“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大量的人才外流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沿海地区,中小微企业很难寻找到合适的本地人才来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提升。人才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才外流已经成为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在智力支持上面临的巨大瓶颈,更加加剧了发展的后备基础不足,使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1.4 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吉林省的中小微企业,所经营的行业技术含量不高,没有高附加值,利润空间也很小。省内科技企业数量少,大多都是传统的行业中的企业,要想能够与国有企业分一杯羹,只有在技术上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灵活机动的特点,敢于开拓新兴行业。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在不断创新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2 吉林省高职院校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必要性

2.1 校企合作发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条生命线,只有做好了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才能有序发展。吉林省的国有企业数量有限,但是高职院校数量在逐年增加,今年又有4所民办高职获批招生。招生是每年都有,但是招工未必是每个企业都做的事情。南方高职院校发展非常好,通过调研发现,南方高职院校有着众多的企业支撑,而民营企业也是他们的主要合作对象。在南方有这样一句话“小企业解决大就业”,这是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的真实写照。有了企业作为支撑,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知名度,提高招生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最终会实现“益在学生、利在企业、誉在学校”的三赢局面。

2.2 企业需要人力支持

中小微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分工不会很细,因此,“一专多能、多面手”式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小微企业是很受欢迎的。在企业的用人观上,绝大多数企业打破了学历、职称、资历的界限,提出实用人才思想,将技能型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放在第一位,注重能力的综合性与发展性。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就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以适应企业的需求,而且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和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2.3 服务地方经济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尤其是与现代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关联性。省内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省内的中小微企业也是在这片经济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发展过程,他们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对地方经济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吉林省内双方合作意识不是很强,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途径进行深入有效的合作。省内高职院校拥有着一定资源,但是在服务地方经济上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

3 吉林省高职院校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路径

3.1 利用规律,建立长效机制

3.1.1 资源共享机制

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优势培养符合企业特性的高技能人才。借助于高职院校的资源与信息优势,研制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利用高职院校的场地和师资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升在岗员工的技能水平,使企业实力得以提升。

高职院校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适当而且合理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建设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成长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直接采用企业实际项目深入教学。学生可以进企业实训实习增强职业技能,教师进企业参与研发而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

3.1.2 渗透交融机制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及技术转换的研发机构等方式实现资源交融。通过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与运行校企推介项目等方式,来实现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项目相交融。在课堂上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案例,将企业管理中的目标管理、成本管理、人文管理等引入学校管理中。同时学生在企业里实训也同样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最终实现校企之间的文化交融。

3.1.3 考评机制

要想让高职院校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能够成为一种常态,并且真正起到效果。需要进行实质上的过程考评, 其目的是通过考评进一步深化合作。 考评可以包括学校方和企业方的考评,对学校方的考评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精神,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导向明确的评估指标体系,诸如组织机构、合作深度、合作成果等方面。对企业方的考评主要在于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发展促进程度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方面,诸如人才适岗能力、企业员工素质变化、技术合作成效等方面。 将企业的考评机制引入学校,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校即在岗,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来衡量学生的其他方面素质,可以使企业获得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3.1.4 利用优势,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由于创新成本较高,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受,使得企业的生存岌岌可危。另外,许多关键技术的攻关光靠企业自身力量是不够的,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而高职院校本身就要积极推动产、学、研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结合,联合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另一方面也要搞好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发挥高职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包括高职院校与国内大院名校合作建立各类研究机构。

3.1.5 利用专业,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是紧密贴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尤其是当地政府需求的人才。为此,省教育厅全面下放高职院校专业自主设置权,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设置上将具有更加充分的话语权。高职院校为了将专业设置成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的传送带,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坚持与产业链和创新链结合发展,既要围绕产业链设置专业链,依托专业链发展创新链;又要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依靠创新链提升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朱启航.吉林省民营企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6):90-92.

[2] 杨林生,王伟麟.民企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7(21):28-30.

[3] 潘璋德.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校企合作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

[4] 曹明.中小企业发展困境与高职科技服务的路径选择——以温州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4(10):68-70.

[5] 戴涵莘,陶亦亦,张芬,等.高职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机制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4):14-15.

猜你喜欢
中小微企业社会服务高职院校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压力及策略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试论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小微企业在四板市场的融资方式分析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