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2017-06-24 13:41刘锦波刘德栋卢华
辽宁林业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本溪市绿化林业

刘锦波,刘德栋,卢华

(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2.本溪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辽宁 本溪 117000;3.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桓仁 117219;4.本溪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本溪 117000)

本溪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刘锦波1,2,刘德栋3,卢华4

(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2.本溪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辽宁 本溪 117000;3.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桓仁 117219;4.本溪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本溪 117000)

基于《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指标》构建了本溪市国家森林城市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前后数据的权重分析和无量纲化处理,经综合模型计算可知:创建的本溪森林城市对森林网络的建设影响显著,增长率达160.31%,年增幅17.81%;对森林文化影响不显著,增长率达154.25%,年增幅17.14%;对林业经济影响显著,增长率为167.72%,年增幅18.64%;对森林管理影响显著,增长率为142.86%,年增幅15.87%;对森林健康影响极其显著,增长率为1281.60%,年增幅142.40%;对综合评价指标影响极其显著,增长率为178.08%,年增幅19.79%。

评价指标;国家森林城市;层次分析法;本溪市

本溪市作为东北重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曾经以钢铁、煤炭、水泥为主导产业,使得城市的环境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自1988年以来先后开展了“环城森林公园”、“林业强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生态建设工程,形成了“外围森林环抱,内部绿树成荫”的城市森林格局,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20多年的不断建设于2010年4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东北三省首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地级市。为了对国家森林城市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指标》(LY/ T 2004-2012)的40项明细指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与建成后在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城市森林管理中的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为今后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构建科学的研究体系,发挥更大的科学效力,进一步深化森林城市建设理念,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的选择

根据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城市森林管理的分类方式,确定5个层次40个指标的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 数据的获得与处理

1.2.1 数据的获得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评价本溪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前后5年中总体评价指标,其中定量指标22个,定性指标18个。定量与定性指标的获得是根据本溪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7家成员单位——市林业局、市建委、市水务局、市房产局、市教育局、本钢集团公司和市交通局所提供的2006-2015年的统计调查数据。

1.2.2 数据的处理

定性指标采用赋值法,有为1、没有为0。定量指标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由于数据之间存在标准、数据、单位等大量的区别,无法进行直接的计算和比较。利用统计学原理,将这些数据标准化后,转化成无量纲的标准化数据。标准化(Z-score)公式为:

其中:yi为标准化后的数值;xi为原始数值;x为原始数值的平均值,S为标准差。

1.3 指标权重

为了增加指标权重的可信度,提升科学性和精确性,聘请森林城市领域的专家,采取两两对比的打分方式[1],得出标度间的评分体系,依据打分结果建立判断矩阵模型,将专家判定结果使用AHP进行判断矩阵的数据分析,得出各因素的权重(表1)。

表1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及各因素权重

1.4 综合评价模型

通过数据无量纲化的处理,得到了相应的转化值,结合权重,建立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模型。

其中:S为综合指数值;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xi为第i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

通过对数据的无量纲处理,结合AHP判断矩阵和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将原本不相关的数据以国家指标为界点,低于国家指标的数据为负值,高于国家指标的数据为正值,通过历年数据变化量,可以有效反映对相应指标的改善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城市森林网络的影响

由表2可知,森林城市的创建对森林网络建设有了显著影响,森林网络指数由2006年的-0.477 6增长到2015年的0.288,增长率达160.31%,年增幅17.81%。

市域森林覆盖率经过9 a的建设提升至77%,增长率为6.2%。新造林面积由2006年5 800 hm2提升至2009年1.85万hm2,到2015年下降至600 hm2,出现了负增长。由于林权改革惠及民生,森林抚育和林木管理工作的规格性增强,造成全市范围内已经基本消除了荒山,宜林荒山所剩无几。自2007年以来,通过森林城区建设工程,累计栽植各类树木120万株,新增绿地260 hm2,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8 043.6 hm2,绿化覆盖率达到55.5%,绿地面积达到8 000 hm2,绿地率达到55.2%,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 036.8 hm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8 m2,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96.47 hm2,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2 m2。城区乔木绿化比例、街道绿化比例、停车场绿化比例均有所提升,全部高于国家森林城市确定的标准,增长率分别为266.27%、243.37%和240.91%。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境内大中型河流两岸基本绿化,实施生物护堤,大中型水库周围第一层山脊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休闲游憩绿地建设有所增加,市内建有3个大型公园、8个广场和23处以绿化为主的游园,市民出门500 m内就有休闲绿地。自2005年以来,已经完成289个行政村的村屯绿化工作。生态廊道建设由本溪城周边建成总面积200.86 km2环城国家森林公园,形成了贯通性的生态廊道,足够本地区关键物种的迁徙。在水岸绿化方面通过对3条穿过主城及副城的河流两岸绿化和环境的综合整治,累计绿化河道1 252 km,水岸绿化率提高到83%。累计绿化公路2 102.7 km,铁路372.5 km,道路绿化率达到86%。农田林网建设方面,在农村区域主要开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村屯绿化等建设。防护隔离林带建设体现在城市周边建起环城国家森林公园,按照组团隔离、绿环相扣的原则规划建设4条绿化隔离带和6条防护林带,通过对城市周边河岸、道路绿化和公园绿地连结成网的绿化,建设成绿树成荫、鲜花满城的生态绿地系统。

表2 本溪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前后综合评价指标因子变化情况

2.2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生态文化的影响

由表2可知,森林城市创建对森林文化影响不显著,城市生态文化指数由2006年的-0.071 6增长到2015年的0.038 9。森林文化建设增长率达154.25%,年增幅17.14%。

科普场所未发生变化,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前就已经建成2处科普基地。从2007年市政府下发《本溪市全民义务植树管理办法》后,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提升至90.8%。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定期举行科技下乡活动。古树名木截止2015年已全面调查和登记建档,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前就已经确定了本溪市特色的枫树为市树、天女木兰为市花。自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以来市民知晓率达到90%以上,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支持率达到80%以上。

2.3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林业经济的影响

由表2可知,森林城市创建对林业经济有了显著影响,林业经济指数由2006年的-0.186 5增长到2014年的0.132 6,到2015年的0.126 3略有下降。林业经济增长率为167.72%,年增幅18.64%。实现积蓄产能1 000亿元,产值300亿元。农民人均涉林收入占其年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2]。

在生态旅游建设中本溪市共建成关门山、枫林谷、大冰沟等多处国家级、省级旅游风景区,森林旅游由2006年的14.9万人次上升至2014年的92.2万人次,2015年略有降低,达82.14万人次,旅游总产值超过300亿元。林业产业基地面积逐年提升,由2006年干坚果经济林产业基地2.06万hm2、林下中药材产业基地1.86万hm2、山野菜产业基地0.78万hm2提升至2015年的干坚果经济林产业基地10.22万hm2、林下中药材产业基地8.87万hm2、山野菜产业基地2.7万hm2。全市建起20多个林业种苗和花卉苗木繁育专业村,林业育苗面积334 hm2,苗木自给率可达85%以上。

2.4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森林管理的影响

由表2可知,森林城市创建对森林管理有了显著影响,森林管理指数由2006年的-0.207增长到2015年的0.088 7。城市森林管理工作建设的增长率为142.86%,年增幅15.87%。森林管理涵盖行政、经济、法律与社会层面,以造林、育林、森林保育、森林规划等森林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在组织领导方面,自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理念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22个市直部门和7个县区政府领导参加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专人组成办公室。保障制度方面,将《本溪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实施,2008年和2009年按期完成了总体规划确定的9个工程建设任务,定期检查各阶段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通报考核结果。科学规划方面,从2008年聘请中国林科院专家,经过近半年的实地考察和论证,明确了“枫叶之都,画境林城,生态本溪”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投入机制方面,全市上下真正把城市森林建设摆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位置,近6 a来市县(区)政府及社会各界筹措造林绿化资金30多亿元。科技支撑方面,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财政每年有固定的林业和绿化科技投入,引进、试验和推广一批林业新品种。生态服务方面,市内有3个大型公园、8个广场和23处游园。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方面,聘请中科院专家结合实际设计3S系统,全面掌握森林资源变化动态,为核算生态功能效益提供了便捷。档案管理方面,在创建过程中,各项工程都有规划设计,并设专人对有关文件和图表收集归档,建立完善的城市森林资源档案。

2.5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森林健康的影响

由表2可知,森林城市创建对森林健康有了极其显著影响,森林健康指数由2006年的-0.037 2增长到2015年的0.207 9。城市森林健康建设的增长率为1281.6%,年增幅142.40%。

在乡土树种使用中,大力开展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乡土树种占比85%以上。在提高树种丰富度方面,城市森林建设采用了十几个品种,单一树种比例在逐年下降。同时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努力营建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苗木造林方面,做到科学栽植和管护树木,多数选择苗圃大苗,需野外采挖,都能严格按国家林业局有关规定办理手续。郊区森林自然度方面,从2003年末,市政府公布《本溪市郊区全面封山育林管理办法》,全面实施工程封山育林,初步形成乔灌草结合的复合森林环境,达到地带性顶极群落建设标准。森林保护指标未发生变化,依据地方法规和规章、规范性文件,近年来无重大破坏林地、林木和绿化成果案件。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未发生变化,共有11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79万hm2,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11.7%,有效开展资源保护和管理等工作。林地土壤保护方面,本溪市大规模实施客土造林,采取乔灌花草藤相结合,实施立体绿化,在乔木下大面积种植适生草本花卉,基本实现了绿地地表不露土。森林抚育与林木管理中全市注重培育以乔木为主的森林群落,减少铺植草坪等耗水植被,注重乔灌木自然生长,利用近自然的方式抚育管理。

2.6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由表2可知,森林城市创建对城市综合评价指标影响极其显著,综合评价指数由2006年的-0.960 3增长到2015年的0.749 6。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的增长率为178.08%,年增幅19.79%。

3 结论

3.1 本溪市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城市森林管理5项2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城市森林健康效果极其显著,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林业经济和城市森林管理效果显著,城市文化效果不明显。

3.2 通过对各因素指数值的分析,森林城市的创建前后40项指标中的6个指标影响不显著,18个指标影响显著,16个指标影响极其显著。

3.3 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已经为本溪的森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森林生态基础,未来森林城市工作重点将转为深入挖掘森林生态环境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文化优势,突出服务城市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等现代林业特色,按照“枫叶之都,画境林城,生态本溪”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1]王连芬.层次分析法中排序权数的计算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7,(2):31-37.

[2]赵春飞,刘俊昌.城市林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初探[J].林业经济,2007,(12):64-65.

(责任编辑:董莉莉)

S731.2

A

1001-1714(2017)01-0030-04

2016-04-09

刘锦波(1983-),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经理和森林培育工作。E-mail:458448157@qq.com。

猜你喜欢
本溪市绿化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你来问我来答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本溪市联丰教育集团华夏智慧校区
land produces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王宠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