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打人,怎么办?
本文节选自省妇联亲子大课堂微信群,群内有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家教世界》等专家随时为您解答家教问题,也会定期开播在线讲座。
有兴趣的家长赶快进群哦!
(可先添加本群工作人员微信号,由工作人员邀您入群。)
本期,我们邀请到群内专家郭瑞炜老师,一起聊聊怎么对付“熊孩子”的那些招儿!
郭老师,有个小烦恼想请您给支个招,我家娃和同单元的赵娃是同班同学,两个孩子经常会在一起玩,并且都在同一个老师那里上英语课,但是赵同学有时候会有一些伤害别人的举动。今天在学校把我娃推倒在一滩水里了,造成了裤子全湿了,老师打电话来让带条干裤子去换的。
对于这种事情,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了,请求支招。
这位娃妈你好,谢谢你的信任,你的群留言我看到了,我简单说一下这件事可能发生的背景:这个小朋友我们姑且以调侃的口吻称他为“熊孩子”,那么我认为这个“熊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两位甚至一大家“熊家长”。这就像我在合肥的地铁里面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的那个孩子,比猴子还“猴”,爬上爬下,家长竟然漠视,这就是这种背景造成的。
那么,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下独生子女多,小孩子不知道如何跟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去游戏,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换句话说,这样的小朋友,他之所以出现那些让人不舒服的举止行为,开玩笑不知轻重,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一个成人的世界里,造成了群体生存分寸感的缺失。
之前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他家有一些不太友善的举动,他妈妈就跟没看见一样,说让孩子们自己处理。
你刚才说对方的家长他比较漠视问题,这样的粗心家长,我们是可以包容的,但不等于说我可以一直这样纵容下去。
第一,可以尽量避开相处;第二,借这次机会,可以和孩子说,一见到他们家孩子,你就可以装着一瘸一拐的,并且说疼得厉害,至于说为什么疼,就让对方去想想。给对方一个小小的教训,让对方的家长给他的孩子一点颜色或者最起码讲一讲道理。因为对方家长应该是个粗心人,你还不好当面说太多,说多了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就这些年来,我看到的类似的这种现象不少。家长平时比较忙,忙生意,忙工作,忙生活,没有时间对孩子管得较细。所以呢,孩子虽也是一个活泼可爱,懂得礼节的孩子,但是不知道把握好分寸,有时候语言伤了人啦,有时候动作上伤了人,孩子没感觉,大人也没感觉。我想这是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多留意的。
现在这种人多,尤其是老辈人带的孩子!
老人带孩子往往是生怕自家孩子吃了亏。我记得网上有篇文章说,“如果你现在不舍得责备孩子,将来会有人代替你惩罚孩子。”这话讲的有道理。首先,我们要警醒一下自己,遇到这种事情,应该建立孩子言语行为的分寸感;其次,如果是咱的同学呀,好朋友啊,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和他讲道理。假如是稍稍有距离的,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出这种行为的危害。
我孩子上次骑车把一个小朋友碰了一下,就是耳朵后面有一条红印。我当时不在场,等那个孩子妈妈找到我孩子时,很严肃地让我家孩子给赔礼道歉,我在心里非常感谢那位妈妈,在无形中教育了我的孩子,我买了点东西给她,但是她没收下。
网上有很多孩子之间相互开玩笑,而无意识造成了过失伤害的新闻,比如说:有小男孩在一起打闹,他用铅笔在对方面前晃来晃去,结果一不小心戳到了对方的眼睛,把对方的眼球戳破了,这就造成了一生的遗憾。所以呢,像这种事情我们可以用小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听。
就今天这位娃妈提到的现象和所提到的自身经历,如果我们家长重视这件事,开始思考这件事发生不是偶然的,不能再恶性地扩展,事情反而善莫大焉。但反过来,如果我们漠然待之,对这件事不警醒,那孩子将来一定会吃苦头的。
是因为环境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例如在香港,哪怕是一个外地人,上了人行扶梯,也会跟着人流自动站在扶梯的右侧,把左侧让出给需要快速通过的人群。这是环境。还有就是言传身教,在进商场或者大型超市入口的时候,为后面的人多停留片刻,拉一下门帘,一个小小的暖心的善举,孩子都看在眼里。
这位娃妈你说得非常到位,中国经过近几十年的经济繁荣发展,物质上的确丰富多了,但却有很多精神上的“乞丐”。我们在保障孩子物质富足的同时,也别忘了给孩子加点“精神养料”!
(以上内容摘自:“我爱我家”亲子学习吧 合肥中心微信群 2017年4月17日)
(回音——来自该群4月20日上午)
郭老师您好,您的支招真的非常好!恰巧在电梯里碰到了对方的父亲,我就简单说了一下娃被推,这两天还疼得一瘸一拐的事情,真的引起了对方的重视。昨天下午,他妈妈带着孩子拎着东西来我家了,也没有明确说对不起,就是来说了这事,说以后孩子玩要注意安全。正如郭老师所说,不是为了要别人东西,只是希望能够引起双方家长的重视。谢谢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