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创新社会治理的探索和思考

2017-06-26 23:00柯苇
重庆行政 2017年2期
关键词:辖区街道群众

柯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由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要进行体制创新。从社会管理变为社会治理并非简单的“一字之变”,它反映了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范围、治理重点等方面的明显变化。社会治理是要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不仅要完善体制内的社会组织建设,更重要的是将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以此为基础将其纳入到体制中来,在法治约束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建立起公共权力与公民之间制度化、规范化与法治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当前社会治理领域面临的问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因而社会建设领域遇到的问题也更多更复杂,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一)社会管理方式简单,服务群众观念老化。随着中央“四个全面”战略深入推进,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传统管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和群众新需求。当前,各级政府工作基本定式是随着上级的中心工作走,围着上级的经济考核指标转,简单追求社会稳定,没能沉下去履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同时,社会管理方式没有创新,应对问题还是老方法,服务群众还是老观念。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与群众的期望还存在差距。对于社会管理,政府工作人员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对于群众的需求和困难,缺少主动调查了解和协调解决。比如,近年来,由于政务信息公开不够,政府和群众信息掌握不对称,一些老百姓产生了“信访不信法”和“遇事找人不找法”的心理。

(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被动应对难以为继。当前,绝大部分社会矛盾是利益诉求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但这些利益诉求面宽量大,新老问题相互交织,极易造成上档升级,“突击救火”模式被动维护和谐稳定,难以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和新实践。每年一些地方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迫切要求创新社会治理。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员待遇、土地征用、工资福利、房屋拆迁、涉法涉诉等利益领域内。关注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创新社会治理,建立新的社会运行秩序,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议题。换而言之,是社会问题多发频发倒逼社会治理创新。比如,涉及拆迁进度滞后安置工作,拆迁群众群访集访时有发生,社会治理中及时解决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现象迫在眉睫。

(三)社会阶层深刻变动,管理模式缺乏创新。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所催生的市场多元主体,在改变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的同时,如何协调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国流动人口数量持续保持2亿人以上,大量“单位人”已经向“社会人”转变,在促进“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的同时,对社会治理的重心提出了新要求。社会流动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跨地区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社区人的大转变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新难题,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和方法受到严重挑战。比如,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呈现出空间多元化、出行多样化的新特点,传统人口管理“户口本+居住地”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人口加速流动的新特征。

(四)传统体制惯性影响,治理理念停滞不前。一是观念滞后、“本末”颠倒,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错位。有些部门在履行社会治理职能时,其价值取向不是从“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益本位”的理念出发,而是从“官本位”“政府本位”出发,严重影响了政府社会治理职能的发挥。二是注重经济增长,轻视社会发展。以GDP论英雄,导致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三是党政不分,政社不分。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实践中扭曲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形成了“社会治理国家化”的治理体制,导致了政党、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格局,导致党对社会事务的治理太过集中又事无巨细。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应当承认,多年来政府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政府职能有了很大转变,服务意识有了很大增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正在继续向前推进,但是需要改革的方面仍然很多。五是社会组织发育不够,发挥作用的空间有待提升。当前,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数量逐年上升,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初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发育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行政色彩浓厚,自主性不高;组成结构不合理,功能发挥较弱;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对社会组织功能认识不到位等问题。

(五)政府主导“大包大揽”,共建共治难生实效。社区作为居民生产生活重要场所,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的基层事务,听民声、知民意、纳民智的制度化渠道拓宽不够,没有发挥制度保障和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包大揽”模式推进实施,极易造成不稳定因素。目前,街道对社会组织和公众协同参与社会管理的支持和引导不足。普遍存在着“社会控制”、“政府大包大揽”、“单一的就社会管理搞社会管理”和“以管为主”等观念,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只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居民负责,使社区居委会变成了政府的延伸机构,而不是自治机构。造成社區居委会工作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脱离。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机构不能表达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也就无法获得居民的信任,就不能形成加强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二、石油路街道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和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一表述十分清楚地表明了治理的主体是多元主体,与传统的高度集权的社会治理体制的最大差别是强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制建设,这一点的落实将极大地改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向着“小政府、大社会”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近年来,石油路街道在政府善治、社会共治、居民自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增强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提高辖区统揽和影响力。以党建为统领,把党的组织建全、建强、建实。一是有效发挥街道党工委“龙头”作用。突出政治引领、促进发展、服务群众的思路,充分激活中枢和统揽作用,整合地区资源,把辖区单位串起来,抓在手里形成合力。街道党工委积极搭建平台,协商辖区50家社会单位入会,成立“地区发展促进联席会”,吸纳个体户建立“地区商会”;分行业建有医学院路汽车用品商会、石油路特色餐饮商会、酒店业商会、金融协会;按地域建有河运路商会、新影村社区商会,促进成员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互通、抱团发展,达到政商联合、商企合作、共驻共建。二是建强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大力发挥社区大党委功能,促进发展,为民服务。金银湾社区建立“大党委统揽、党支部主抓、党小组落实”机制,运行“三事三色”制度,利用辖区社会单位资源、党员骨干力量,为民众解难事、办实事,探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三是建立街道社区联动“纽带”。建立健全两级联动责任体系,街道党工委履行辖区党建直接责任,社区党委履行具体责任,推进党建工作落实;逐步完善联动制度体系,通过定期党政办公会、党建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共同研究协调重大困难或问题,上下齐发力,整体同推进,形成一盘棋,使组织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动员更加有力、推动工作更为顺畅、服务群众更为有效。

(二)实现政府管理向治理转变,提升对辖区的服务水平。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治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满足公民多元化的需求。一是切实转变服务观念。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政府要从控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象就是人民群众,履职过程都要与人民群众直接对话,要努力实现发展成果与全民共享。街道党工委和班子成员转变观念,工作重心不简单“维上”,而是“弯腰向下看”,主动面向社会和居民群眾,对于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主动调查了解和协调解决。二是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网格化服务以城乡社区为基础,以服务管理为指向,凸现了“责任网格”的总体要求和“百姓网格”的人文理念,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工作责任进网格,是服务模式的有益创造。2013年以来,街道将7个社区依据地理交通、人口户数、传统习惯、管理条件等因素,按照“成熟小区单独成格、主次干道边界清晰、新旧物业互相带动、人口户数大致均衡、统一网格互不交叉”等原则,全街共划分为29个网格,一个网格即为一个责任区域,有利落实责任、精准管理、推动工作。三是有效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街道开拓智慧社区建设,建立“社区e家”微信公众平台,整合社区政务、服务、商务,使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更加便利;推广使用“群工系统”,广大居民只需打开手机APP,便能随时随地反映诉求,并实时跟踪掌握办结情况。

(三)组建和培育社会组织,努力促进社会协同。通过培育自治组织、引入专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探索解决社会治理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是大力培育自治组织。重点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网络。街道党工委重视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组织备案100个,会员3000人,年活动400场,受众10000人。二是积极引入专业组织。引入、培育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发展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搭建起多层次、多元化服务结构,提高社会自我协调、自我供给能力。引进仁怀社工室、助翼社工中心、圆融心理咨询室等专业社工机构,积极探索实践“本土+专业”社工模式。开创城市管理创新,深化与辖区大型物业公司合作,建立健全与社会单位共管机制,利用物管队伍专业能力、数量基础、辐射范围等优势资源,精选骨干统一培训和配装,参与各自物业范围城市管理,充实街道城管队伍力量。三是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街道创办“微公益创投”活动,建立“企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模式,已运行单亲助老服务、留守儿童关怀、失独家庭帮扶、青少年自我保护培训等8个项目。

(四)发动居民群众参与共管,推进辖区居民自治。公众参与主要是“自治”,没有社会的共治,就不会有政府的善治。要广泛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一是有效发展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志愿者通过自愿无偿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推动事业进步的公共事业,可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有利社会和谐。街道着力打造“先锋义工在行动”志愿服务品牌,积极整合挖掘辖区资源,围绕“安全、教育、医疗、文化、环保、法律”等分类组建辖区社会单位志愿队伍60支,以集中活动与日常服务相结合,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形成辐射面、服务类、受益人广泛的立体志愿服务网络,让辖区居民既是志愿服务的享有人,又是公益活动的参与者。二是注重强化组织引导。党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为居民自治“穿针引线”。街道引导社区居民成立协委会,帮助社区解决群众纠纷,宣传政策。每年街道举办辖区趣味运动会、新春慰问暨游园会、夏季游泳比赛,增进辖区单位了解,搭建单位宣传平台,激发互爱互助“正能量”。三是把握居民需求导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以社会为本位、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新理念,要创造活力与稳定之间的新平衡,要构建政府与社会合作共治的新关系。积极组建街道、社区老年协会,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成立乐器、书画、摄影、舞蹈、唱歌等近百个组织,丰富老年生活,增进友邻感情,促进社会和谐。四是逐步体现共建共享。广泛动员和组织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引导公民认识自己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把权利、责任与义务统一起来。街道建立社区“城管大爷大妈”7个小分队,每天展开一定范围巡查,共同教育监督安全治安、环卫保洁、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2016年,街道有挂牌重点安全隐患28处,通过与群众真情沟通,“尊重、依靠、发动”群众,定期开展消防知识培训,深入社区收集民情民意,实地组织消防演练,共同努力顺利完成整治销号。

(五)依托法规作保障,不断促进区域和谐水平。依法治理是加强社会治理的突破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在今后加强社会调节的工作中,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确保社会调节取得长久实效。一是营造法治氛围。增强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的思想自觉,加快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境。街道坚持通过“法律八进”、公开法律咨询电话、组织法律知识考试,推动普法工作。二是开展依法治理。积极稳妥践行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权益受到公平对待。街道司法所牵头组建纠纷调解委员会,在各社区设有调解室,利用政府职能部门、辖区律所律师等资源,主动为居民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矛盾不出社区,就近就地消化;面对辖区老旧物业多、管理难度大、居民意见多等现状,大力发展老旧社区自管物业,成立物业管理联合会,建立物业联络机制,及早介入调解矛盾,并在业委会换届、维修资金动用、物业矛盾化解、违法建筑巡查等方面强化指导培训,提高物管从业人员履职能力,有效维护辖区稳定。三是维护合法权益。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对群众合法合理的利益诉求全力维护,对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街道积极推动“巴渝和事佬”APP网上调解应用,对常规矛盾调解形成良好补充,形式更灵活,效果较明显。

社会治理所追求的目标是要创造各种条件以保证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维护民众整体利益,促进社会更加民主公正。它依靠多个行为者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各个治理主体的集体协作,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公共服务以及权益保障机制,使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最终促进社会和谐运转。

作 者:重庆市石油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辖区街道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热闹的街道
发挥司法行政职能 构建平安和谐辖区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热闹的街道
当好辖区老年人的健康管家
街道等
十堰城郊辖区2013年农村低电压治理成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