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长炳先生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贡献

2017-06-27 07:51冷稼祥
新世纪图书馆 2017年5期

摘 要 在近代中国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发展史上,产生有重大影响的有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和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侧重于理论研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则形成了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介绍了汪长炳先生的办学之路,论述汪长炳先生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汪长炳 图书馆学教育 图书馆事业史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分類号 G258.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5.×××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modern times, the influential contributors include Wuchang Boone Library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and the National Society Education College. The library departments at Boone Library School and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focus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while the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Museum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Education College has formed a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ith its emphasis on practi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school running by Mr. Wang Changbing, and discusses Mr. Wang Changbings objective of school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running, and hi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Keywords Wang Changbing.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history of library cause. National Society Education College.

20世纪初,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我国,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新式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此时为公共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公共图书馆也随之兴起。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兴起,图书馆学教育由此应运而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它以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的创办为标志,后发展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在此期间,上海国民大学在1925年设立图书馆学系,由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任系主任;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在1928年创办, 由李小缘先生任系主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在1941年创办,由汪长炳先生任系主任。建国以后,图书馆界对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创办和贡献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的研究甚少。

建国前创办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是我国第一所国立本科制图书博物馆学系,它既发展了图书馆学本科教育,也为我国兴办博物馆学教育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成为了中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嚆矢。在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办学的十年中,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图书馆博物馆专业人才,并为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史上留下了许多宝贵财产,其贡献值得我国图书馆发展史上一书。

1 汪长炳先生的办学思想的形成

汪长炳先生(1904.1-1988.1),字文焕,湖北汉川人。1926年6月毕业于武汉文华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图书馆工作,任外文编目部、参考部主任。1932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中文部工作, 在该校图书馆学研究院选修图书馆学, 获图书馆学硕士学位。1934年7月到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工作。1935年5月代表中华图书馆协会出席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国际图联第二届大会。汪长炳先生在被称为“世界上图书馆最发达之国”的美国工作与学习,先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创办图书馆管理学院的大学,开创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杜威曾是这所大学图书管理学院教授,能在这所最高学府工作与学习是汪先生的一大荣耀。这五年间,汪长炳先生不但系统地接受美国图书馆学教育,还接受了杜威的提出的“培训图书馆人员的最佳途径,是图书馆学校的课堂指导和图书馆的工作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他以后回国从事图书馆学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汪长炳先生于1936年以留美获硕士学位学成归国,立志报效祖国。当年汪先生邀在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任教,担任教务主任,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当时的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是国内最著名的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学校,名师云集。教学内容汇集中西图书馆学,教学方法侧重方法训练与实际操作技能,附设实习图书馆。江先生结合欧美档案教育的经验,设计了适合当时中国档案工作的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他不仅负责教学工作,还亲自讲课。这五年全心投入教学工作,为办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1941年就任国立社会教学院图书博物馆系主任才离开。这五年的教学生涯对汪长炳先生是难忘的,

2 汪长炳先生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办学实践

1941年8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正式成立,学院建于四川壁山。该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它与其他教育机构不同的是直接爱教育部领导和监督,是国内抗战时期培养社会教育人教授重要基地。最初学院设有社会教育行政、社会事业行政和图书博物馆三个系,另设电化教育、社会艺术教育两个专修科。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在抗日烽火中创立图书博物馆学系,主要原因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带动了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具备了大规模发展文化教育。当时国民政府意识到抗战建国和社会发展急需大量技术要才,发展图书馆博物馆已成趋势。加之大学内迁和知识精英的大转移,使唤重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汪长炳先生在就任国立社会教学院图书博物馆系主任后,以独立的图书博物馆学专业,系统地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图书馆博物馆专门人才。汪长炳先生正是用美图書馆学的先进理念和在武昌文华图书专科学校的办学经验,应用到新创办的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系教学工作之中。]他将图书馆看作是全民终身学习的课堂,主张大力兴办图书馆,正是在这种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全心投入图书博物馆系教学工作。

抗战时期,我国大学图书馆学教学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汪长炳先生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的办学宗旨定为:培养图书博物馆之高级行政及实施人员并研究高深图书馆博物馆学。图书博物馆学系学制为四年本科,课程设置为:学系共同必修、主系共同必修、分组必修、辅系课程及选修课程五项。

图书博物馆学在课程设置上,将现代欧美图书馆学与中国的目录学、文献学、考古学相结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书博物馆学系设图书馆学组和博物馆学组,各组课程不同。图书馆学组开设图书馆学通论、图书选择、图书分类学、图书编目法、目录学、图书馆史、中国书史、图书馆经营法、图书馆行政与设计、图书馆学专著研究、世界名著介绍、检字法、档案管理法等。选修课中偏重于理论的图书馆教育,偏重于实践的图书馆推广与辅导、阅读调查与研究、资料整理法、图书专著选读。

图书博物馆学系实行学分制,四年内必须修完规定学分,本科生均在132-148个学分。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方法,分为平时、学期和毕业考查。图书专业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必须参加平时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成绩计入总分。

汪长炳先生在办学中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他深知大学一个系科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国内一流的汇集了一批学贯中西的老师。师资力量在图书博物馆学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汪长炳先生凭借自己的声望和努力,,聘请当时国内一流的教授,其中有:徐家麟、严文郁、岳良木、杨家骆、顾颉刚、黄元福、钱亚新、周连宽等教授。

徐家麟1926年文华大学毕业,1930年在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任教。1935年9月,获得韦棣华基金会的资助,留学美国。严文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研究所硕士,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学研究所研究生。1933年起先后任北平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西南联大图书馆馆长。岳良木1927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图书馆学系,1936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获硕士学位。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钱亚新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1928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工作。1930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工作。曾任上海大夏大学、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任职,1941年应聘为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汪长炳先生十分重视图书博物馆学系教学设施建设,在当时已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系内设有资料室,负责搜集国内外有关图书馆博物馆的重要图书杂志,供师生参考用,其中美国图书馆协会、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美国国会图书馆等赠送的书刊杂志达百余种。设有实习室,供学生平时实习分类编目之用;设有打字室,配有八架打字架,供二、三、四年级学生轮流练习。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馆是学生毕业实习的基本基地。学院图书馆馆长由系主任汪长炳先生兼任, 属于馆系统一管理, 馆内设有采访、编目、阅览、推广四组, 各组设主任一人, 助理员二人,书记三人。藏书为师生研究与参考之用, 同时也是社会施教机构之一(指对社会开放)。

汪长炳先生重视图书博物馆学系的学术研究,图书博物馆学系成立后,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除由各教授担任专题研究外,还指导学生组织研究团体,推进研究工作,同时,系内还成立了图书馆人才训练中心,由教授们担任指导教师。注重实践,鼓励独立思考和围绕实际问题展开研究,成为学院图书馆博物馆教育的传统。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院刊《教育与社会》(季刊),于1942年创刊。在创刊号上, 汪长炳先生发表论文《图书馆与社会》。1944年《教育与社会》杂志还出版了“图书博物馆学专号”,其中图书馆学有蒋复聪先生的《国立中央图书馆之使命》,沈祖荣先生的《我国图书馆之新趋势》,岳良木先生的《美国公立图书馆推广事业》等。博物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有:祝嘉的《金石学与现代教育》,程锡康的《美国图书馆博物馆事业之趋势》、黄元福翻译的《小型博物馆建筑与设备》。1946年汪长炳先生在《教育与社会》上发表《今后图书馆博物馆事业的展望》。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毕业的学生,据统计:1941年首届招收学生19名,到1944年已经有1—4年级学生100人。1945—1947年计三届毕业生共62人。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图书博物馆学系又招收了一届学生,仅14人,这届学生于1950年在苏州毕业,这也是图书博物馆学系毕业的最后一届学生。从1941-1945年计5届毕业生,共计114名。

参考文献:

[ 1 ] 吴晓林.民国时期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考论[J].教育史研究,2012(4):42—46

[ 2 ] 南京图书馆编.汪长炳研究文集[Z].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21—24

[ 3 ]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概况[Z].1948.9:32—36.

[ 4 ] 王学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为汪长炳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J].新世纪图书馆,2004(1):11-14

[ 5 ] 彭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简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97—99

[ 6 ] 张衍等.苏州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发展源流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2(8):84—87

[ 7 ] 张晖.汪长炳与图书馆教育[J].图书情报知识,2010(5):121-124

冷稼祥 靖江市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邮编:214500。

(收稿日期: 编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