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7-06-27 11:51纪双玲
时代经贸 2017年9期
关键词:公务财政行政

纪双玲

[摘要]从2011年5月4日国务院提出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直到现在,三公经费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依旧不够清晰,未能真正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因此,三公经费的问题依然是以后财政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更好的对策尽早去完成。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7相应应对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三公经费现状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所谓的“三公经费”是指各级财政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财政拨款安排给相关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用于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方面的支出,是纳入各级财政预决算管理的经费。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三公经费”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各项行政工作所耗费的主要成本,也是政府有关部门正常运行,对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职能进行有效履职的资金保障,也有效地推动了公众监督政府的工作行为,推进了政府信息的公开,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敢于面对,深入思考,积极解决,才能更好的使“三公经费”服务于民,取信于民,最终实现中央实施“三公经费”的初衷。

一、“三公经费”现状

近几年“三公”经费工作取得了定的进步从千呼万唤、不肯露面到主动公开从简单的条款到直观的表格从粗糙的名目到具体的清单、再到细化至每一项科目等,都表明“三公”经费工作的推进步伐明显,体现出了中央政府强化自我监管、接受社会监督的勇气和决心。“三公”经费的逐渐完善的确是一种进步,但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衍生出来的公款消费、铺张浪费等问题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社会、对干部、对公众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这仍然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以权谋私、公款消费情况严重

在公务消费不透明并且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部分公务人员利用公务消费的名义谋取私利,使公务资金为个人消费买单。这样就无形中很大程度增加了公务资金的支出,增加了政府财政的压力。比如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

(二)铺张浪费现象普遍

公务消费支出缺乏严格的约束,一般单位领导自支自批,公务接待讲排场,严重超出规定标准范围公务消费随意性大,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公务出差等超出规定标准现象也是普遍存在。

(三)会计入帐科目不实

在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公务消费经常出现变通支出的现象。有些消费支出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走账,而是通过变通的方式以其他公务名义进行报销,无论是不是公务开支,都随着公务开支的名义报销,出现了会计入帐科目不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公务经费数额往往不断增多。

二、“三公消费”经费问题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从我国来讲,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行政惯性,数十年来各级政府只有征税、拨款、花钱的行政实践,缺乏公开自己如何花钱、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事办得怎么样的行政理念,也没有包括“三公”支出在内的财政公开的制度设计。同时,由于大家习惯于计划体制下供给安排的思维惯性,不少地方在现实的财政运作中,对“三公”经费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安排,

(二)封建传统思想影响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许多公职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仍然存在特权的思想。没有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认识到公务费用来自于人民,“三公”经费的增加会加重人民的负担。部分官员为政绩等考虑过多,不敢违背业已形成的“惯例”,导致“三公”经费增加。这是“三公”消费过高的基础性顽症。

(三)监督体系不完善

监督力度不够和缺失是导致“三公”经费增加和滥用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主要是上级的事后监督,这种监督多属于亡羊补牢、成本较高。而根据《预算法》规定,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技术、能力以及利益等原因,人大代表很难对政府预算做出合理判断,监督也流于形式。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监管和控制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资金是民主财政、公共财政的重要议题,公开“三公”经费实现公众知情权进而实现社会的监督权,也能推动政府将“三公”经费压缩在合理范围内,倒逼政府养成廉洁行政理念,培育政府的民主理财意识,使财政资金能切实坚持公共性这一本质要求。

(四)缺乏“三公经费”绩效评价机制

目前的“三公经费”公开,还仅仅停留在“公开”上。而我们知道,公开只是手段,监督、约束、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才是目的,如果公开之后没有评判,花钱者感受不到压力,甚至花多花少都一样,浪费节约一个样,合不合理是一笔糊涂账,还有多少单位愿意厉行节约?“三公经费”何以压缩?这反映了当前“三公经费”公开的一个大问题

人们无从判断某个单位、某项三公支出是否合理,该不该花这笔钱,以及是不是花多了,人们只能凭感觉、想像、经验去评判,而没有过硬的标准和依据。这就是说,由于信息不对称,普通民众很难对“三公经费”的合理性作出准确评判,或者说这些评判很难形成监督和约束作用。

三、“三公经费”问题应对策略

(一)深入推进“三公经费”公开透明

“三公经费”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并不是在于钱花多花少的问题,而是应该让人民群众看到政府是不是把钱真正地用到刀刃上,是不是把钱用在为人民服务之上。只有让“三公经费”公开更加透明,才能更好地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真正地保证纳税人的钱花在了实处,才能使政府的账本取信于民,增加政府的公信力。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因此,要想做好“三公经费”的整顿工作,把中央各部委和所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则是必经之路。

(二)建立健全“三公经费”专项治理制度

要想做好“三公经费”的整顿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预算的约束力。一是要求各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行将“三公经费”支出预算具体到项目和岗位,不准超越,不以人废也不以人存。严格做到预算必須公开、透明,必须接受立法结构和公众的监督,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花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没有预算,一分钱也不能花,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现代预算制度。二是加大惩戒力度,明确“三公经费”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加强对“三公经费”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三是建立“三公经费”支出预警机制。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加大联合监督力度,对各单位“财政资金”支出审批、报销、核算实行源头审核控制。

(三)建立“三公经费”绩效考核体系

把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机制引入“三公经费”,并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绩效评估机制对“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把行政支出成本作为行政主体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将行政支出成本考核结果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升降、奖惩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大大降低“三公经费”行政支出,遏止浪费和腐败现象,降低行政成本。还要对不按规定公开“三公经费”以及存在挥霍公款造成浪费、借“三公经费”行腐败之实的单位及其负领导责任的党政领导干部根据其行为性质及其情节,社会影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程序处理,促使党政领导干部树立起廉洁从政,克己奉公的职业精神。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决不能仅仅作为财政资金收支的技术数据的公开,而应从满足社会对财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角度去公开。

因此,一开始要有对“三公”经费支出的情况介绍和说明,要有对一些支出事项和支出绩效的报告。由于政府部门在职能、职责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各部门在“三公”经费的支出总量、支出结构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形成这些差别结果的原因往往在公开信息的背后。因此,如果我们不注重情况的客观介绍,势必会引起社会公众对部门做简单类比,从而会对整个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完整性提出质疑,甚至可能对“三公”支出产生抵制。因此,政府部门务必实事求是地向社会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情况,客观地对“三公”支出内容、支出结构、增长变化、重点方向、使用绩效等作出具体的说明。这种说明和介绍,既确保部门按统一的要求真实准确地填报数据,又确保社会对“三公”支出情况的了解和认同。

结束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真正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要求无论是财政公开也好,“三公”经费也好,都应逐步地深化与完善,使之成为习惯,从而固化为制度,打造出“阳光财政”。只能这样,纳税人的钱才能真正地花到了实处,人民才能真正地当家作主,当然这还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完成。

猜你喜欢
公务财政行政
在宋代擅用“公务马”要严惩
论行政和解中的行政优先权行使
从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谈行政行为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一张图揭发公务员工资制度
读懂现代财政
被遗忘的真实
浅析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行政不作为的概念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