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2017-06-28 12:47卢荷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培训职业

卢荷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5)

[柳职实践]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卢荷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5)

文章在探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企业素养内涵建设基础上,结合职业院校教师发展规律,提出了不同阶段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具备的企业素养,并相应地创建了五个可推广的具有企业元素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素养提升的培训新平台。

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双师型”教师;企业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鼓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同时成为合格的企业培训师,同时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如何打造一支能驾驭学校、企业“双讲台”的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队伍,使之适应区域产业升级发展对人才培养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有效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整体职业教学能力,从而满足职教事业的发展需求。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柳职院)推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提升企业素养新模式为例,在探讨明晰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素养内涵建设基础上,结合职业院校教师发展规律,提出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新渠道和新思路。

一、明晰职业院校教师企业素养内涵

职业院校教师不缺乏高深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他们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还必须掌握相关职业与企业的专业知识,增强企业素养,拓宽职业行业领域,方能胜任职业学生引路者和职业教育引领者的角色。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素养内涵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企业认知素养、企业技术素养、企业团队素养、企业管理素养和企业创新素养。企业认知素养包括对企业文化、培训文化、规章制度、企业经营理念与运作模式以及企业员工素质等方面的认知。企业技术素养包括企业的硬技术(机器设备)和软技术(技术设计、工艺制造、安装调适、检测维修)的示范、指导和培训。企业团队素养,是指在企业建设中与企业车间、班组结对子,建立合作学习、工作团队的能力。企业管理素养包括具备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基础管理知识,熟练运用领导、激励、沟通、危机管理、合作团队等技能。企业创新素养包括与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针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技术诊断,推动企业优化和改进工艺流程,实现协同创新等能力。

二、职业院校教师的发展阶段及企业素养目标

根据教师成长规律,职业院校教师的成长路线一般由新任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名师等五个阶段构成。五个阶段的教师,层次由低向高发展,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各个发展阶段相互依存、互相渗透。不同阶段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特征,受不同因素影响,具有不同标准,也具有不同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新任职业院校教师和专业教师阶段是职业院校教师的成长期。他们除了尽快适应学校教学环境,尽快掌握教学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外,还需要熟悉企业环境。

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阶段是职业院校教师的成熟期,处于该阶段的教师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熟悉企业车间计划安排、生产组织、质量控制、人员组织调配与激励、工作关系协调等各项工作,并掌握凝聚团队方法与能力、整合资源的方法与能力。他们在职业教学中将企业管理、企业精神精髓融入技术技能知识与操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名师阶段是职业院校教师最高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教师跳出现在看未来,跳出职业教育看市场;要求教师走在职业教育和现代企业发展前列,引导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企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职业院校教师发展阶段的要求,每个阶段教师企业素养的培养应主要达成相应的五个层级目标,即提升企业认知素养、企业技术素养、企业团队素养、企业管理素养和企业创新素养。五种企业素养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师发展阶段各有侧重。

三、创建提升职业教师企业素养的培训模式

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企业素养应根据教师专业基础、自身发展方向、学校发展定位及行业企业发展战略等各种因素,因势利导,分层次、分类型、多模式地进行培训。根据职业院校教师五个成长阶段的需求和特点,笔者有针对性地搭建了五种校企交融的职师培训模式——“555”培训体系(如图1),它能高效地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五种企业素养,使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现驾驭企业、院校“双讲台”的目标。

图1 “555”培训体系

(一)创建高仿真现代企业为职业院校新教师提供企业认知素养培训平台

由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因此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但在现实中,企业由于自身利益,并不热衷于参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致使职业院校往往脱离企业谈教师企业素养能力提升,从而偏离培训目标、培养效果低下。新走上职业院校讲台的教师只有走进企业,才能全面熟知企业流程、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才能具备一定的企业职业素养,才能站稳职业教育的讲台。然而,全部职业院校教师长期进入企业是不现实的。搭建高仿真的模拟工厂是职业院校教师树立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初步探索企业运营,感知企业文化的最有效载体。2013年5月,柳职院联合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高仿真先进制造模拟工厂,该工厂借鉴通用汽车、丰田汽车企业大学的场景完成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平台的搭建。它全景式地展现了先进制造工厂体系,涵盖精益管理“6项原则”及“33个要素”的生产现场管理,覆盖从产品订单到交付的全过程;真实展现制造过程的工业总线、智能仓储、自动引导等控制系统。这个高仿真模拟工厂的建成,为区内外中高职院校提供了共建校企融合实训基地的蓝本,现模拟工厂在重庆、山东、湖南、广西等地区的多家职业院校已得以推广与复制。高仿真先进制造模拟工厂无疑是一种有效、便捷的学习和研究企业素养的平台。

(二)推动开发和参与企业产品加工项目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搭建企业技术素养提升双平台

首先是开发院校企业产品加工平台。目前,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多定位为模拟操作,但模拟的环境和能力训练都会有所失真,不利于教师的企业技术素养的形成。学校实训基地应纳入半市场化管理,开发出生产企业合格产品的生产、教学和培训平台。通过教师对企业真实产品的试制,解决加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生产合格产品的教学实践,实现不断积累与提高企业技术素养的目标。柳职院在高职师资培训国培项目和中职师资培训区培项目的实施中就多次应用了校内的福臻模具生产线、采埃孚支座生产线、方盛结构件生产线、柳工桥零件生产线等生产基地进行培训,均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教学效果。

其次是参与企业产品加工平台。职业院校为了加强学生实训的情景教育,大多在校外企业建有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如柳职院在柳汽福臻车体有限公司、航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商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内均有实训基地。在高职师资培训国培项目和中职师资培训区培项目的实施中,柳职院就多次组织学员到柳汽福臻车体有限公司和航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培训。通过这一平台,教师不仅参与完成企业协议规定的产品生产,还积极参与企业其他部门业务,在企业的真实生产中全面熟悉、熟知企业运行和管理;同时,深入观摩、研究企业技术能手的技术水平。通过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技能与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带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技术能力的提高,形成专业人才带动教育人才的全新指导模式,实现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素养的形成。

(三)创设实岗任职为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搭建企业团队素养提升平台

企业团队素养培训无法通过理论讲授完成,需要借助真实的场景,获得培训的自我体会、自我感悟以及实现自我养成。虽然通过传统的顶岗挂职方式也可以实现企业团队素养的目标,但是大部分挂职教师无法接触企业的核心技术,也无法正常全面开展管理实践,因此顶岗挂职往往偏离了原来设想,最终成为空有形式的任务。鉴于此,笔者提出“实岗任职”概念,它是基于院校与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为前提的一种新型顶岗挂职形式,即院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在企业建立具备企业生产和院校实训双重功能的利益共同体,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此利益共同体的真正主人,理所当然地在其中实岗任职。职业院校教师在现代企业中获得实质性的地位,能接触到企业核心技术,并真正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置身于企业的管理团队、技术团队或车间团队之中。他们通过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了解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并感悟企业团队精神。例如,柳职院与柳汽福臻车体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立了汽车覆盖件模具生产线和自动焊接生产线;与航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资建立了汽车电子元件生产线;与柳工股份公司共同投资建立了柳职-柳工全球工程机械客户体验与培训中心。在实岗任职期间,柳职院教师帮助航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了新产品,成功申报专利,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帮助柳汽福臻车体有限公司优化工艺,提高了公司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利益。实践证明,职业院校教师只有真正参与企业的团队工作,以优秀员工的标准完成任务,并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分析,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教师与师傅、作品与产品、评价与标准、操作与工艺、知识与技能的紧密结合。教师通过切身感受、吸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了企业团队素养的形成。

(四)建立企业托管项目为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搭建企业管理素养提升平台

专业带头人是职业院校本专业教师的 “领头羊”,他们肩负着本专业建设的发展和规划、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们必须将本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管理理念才能预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他们必须将市场的需求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融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专业,设计出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强调的是精益化、信息化和集约化,这些企业的理念单靠理论传授难以养成,需要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实实在在地投入企业管理工作中。然而,企业无法允许外来人员以管理者的身份真实出现在企业管理层中,因此企业托管服务模式开辟了提高专业带头人企业管理素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企业托管服务模式,即指校企双方在建立共同利益体的基础上,企业委托职业院校管理企业某个车间或某条生产线或某个工段或某个班组等生产单元,职业院校在托管的生产单元中具有独立的管理及运营权力,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柳职院托管了柳州市商泰机械责任有限公司驱动桥壳零件机加工生产线,整个生产线上的员工均为柳职院师生。学院专业带头人作为托管生产车间领导(车间副主任或副工段长),必须在托管过程中全面熟悉该企业托管车间的机加工段、焊接工段、整理与油漆三个工段以及管理岗位职责、权限、程序和规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制订科学的生产计划,带领学院教师及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时按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可见,企业托管的过程既是专业带头人不断提高其管理能力的过程,更是其企业管理素养提升的过程。

(五)开发参与企业项目搭建职业院校名师企业创新素养提升平台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抓手。创新素养的提高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素养提高的最高层次,也是最难实现的层次。

开发参与企业项目的改革创新培训要求学员积极承接和参与和企业签署合同的项目开发,以研促变,以用促建。通过完成企业开发项目形成的动力、压力和推力,将市场的危机、企业竞争压力转嫁到职业院校教师身上,快速推动职业院校教师企业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这类培训通过“项目承接+企业调研+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教师融通知识,整合资源,探索各行各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式。2016年,某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与柳职院达成共同开发系统软件意向,此项目要求柳职院开发团队负责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程序设计、现场在线测试、软件最终编译和加密保护等工作过程。这些工作过程需要机械专业和多媒体专业教师在分析企业现状的基础上通力合作,共同研讨并在合作中求创意。他们合作的过程即是专业融通的过程,也是校企交融的过程。项目协议中明确指出,开发团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软件开发,并提供试用期内经济效益综合评估报告。这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是职业院校教师开发团队集思广益、全力以赴解决难题的压力和推力,迫使他们在共享中求创新。开发参与企业项目无疑是职业院校教师提高企业创新素养,成为名师的关键途径。

[1]黎刚,曾柳宁.高职院校服务企业一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1):49-50.

[2]卢荷.基于先进制造模拟工厂的双师型职师培训探究[J].高教论坛,2014(7):81-83.

[3]卢荷.基于校企深度交融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6(4):60-62.

A Study on the Im provementof EnterpriseQualification of Specialized Teachers in VocationalColleges

LU He

(Liuzhou 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Liuzhou Guangxi545005,China)

On the basisof discuss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qualification of specialized teachersand combining w ith the development law of teachersin vocationalcolleges,thispaper puts forward five new platforms for the training teacherstomeet the enterprise literacy needed atdifferentstages,and to improve theenterprisequality ofspecialized teachersin vocationalcolleges.

vocationalcolleges;teacher training;"dual-qualification"teachers;quality ofenterprise

G715

A

1671-1084(2017)02-0001-04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2.001

2017-02-10

卢荷,教育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及心理学、管理学教学。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培训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