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职称”不应成为“校园怨气”

2017-06-28 19:13贾宪章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怨气高级职称正气

贾宪章

教师职称评审的初衷应该是激励教师成长、提升校园管理的一个“正气平台”,可每年一到职评时,由其滋生的各种“怨气”总是扑面而来:或“怨恨”弄虚作假者——“××把人家的作品改一改就交上去了!”或“气愤”管理者——“年年倾斜一线教师,可高职称都被谁占据着呢?”或发泄“气愤”情绪——“我不配评职称,我太痴迷那三尺讲台!”……“正气的初衷”早已在现实的折腾中被扭曲成种种“无名怨气”,职称仿佛忘却了自身的“校园角色”,成为教师无法回避的一种“难忍的痛”,一种“不堪的累”,一种“无奈的苦”。

对于教师而言,职称应是一种“认可正气”,不应让其沦落成一种“无聊怨气”。既然“职称”必须扎根在校园,那么教师自身及其工作都需要这把“正气之尺”去肯定、引领、激励。当然这把尺子的“正气”应该生发于自身科学有效的评审过程和准确无误的评定结果。也只有这样才会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公正,进而可以为其倾注身心。而现实中“职称”却难逃“怨气的尴尬”,悄然化身为教师不堪忍受的一种“束缚”,不合理的操作过程给教师工作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负担,成为他们“想作为、能作为、会作为”的障碍和阻力。每到职评时,办公室里教师们谈及最多的话题就是“职评考证”,“你的本科证拿到了吗?还有几年的倒挂时间?”“你的计算机高级证咋样啦?还要过几项?”“你的外语证有把握吗?怎么打算的?”……这也难怪,因为要想闯过“职评关”,教师必须先过“最高学历”“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普通话水平”等诸多“关口”,现在,又新增了“班主任任职”“下乡支教”等许多“隘口”。

对于管理而言,“职称”应是一种“规范正气”,不应让其蜕变成一种“颓废怨气”。“职称”的实际存在,也赋予具体的校园管理实践过程一种“特别的气息”,或多或少影响着具体环节里积极、民主、进取的“规范气质”,合理的“为职称”努力是一种自我规范更是一种主动示范,也让管理行为极易收获“事半功倍”。而实际中的“职称行为”因极富猫腻,远远背离职称的美好初衷,也就自然会催生出各种无法言表的“颓废状况”,自觉或者不自觉中催生出许多“教师不作为”的新形式,并且这种不良症状正在扩散。刘老师快50岁了,原本工作严谨认真,可晋升高级职称后,却变得怨天尤人。大家说:“都是职称惹的祸。评上职称后大家对她的要求高了,可她还依然如故,于是,大家对她的认可度降低了,这让她不由自主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努力有啥用?反正都一样。”张老师原本是一位工作努力的老教师,取得过很好的成绩,多年来一直深得学生喜爱,可最近几个学期仿佛变了一个人,教学敷衍了事,备课马虎,作业不认真批改,好像一下子对教育失去了兴趣。領导找他谈话,他也漫不经心:“我和其他老师一样努力,但高级职称却离我越来越远……还追求什么、怎么追求呀?”

对于制度而言,“职称”应是一种“激励正气”,不应让其退化成一种“迷惘怨气”。围绕教师职称的评聘自然要健全和优化许多相应的校园制度,自然可以借此生成一种“规范正气”,激励和引导教师们把心思放在育人实践上,放在健康的竞争上,放在自主成长上……当然这些制度必须保持自身理性、公正、高效的特质,可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些本应坚持的特质也被渐渐消磨,被一种极度迷惘的“扯皮现象”所掩盖,这不仅让教师迷惘,也让管理者跟着迷惘,任由不合理的“创新措施”纷至沓来,朝令夕改得让人无法跟上节奏。“王老师、张老师多少年都不愿担任班主任,这学期可好,哭着喊着非当班主任不可。唉,看来还是职评有魅力……”学校德育负责人庆幸地向校长汇报。原来,在开学前的会议上,校长又一次强调职评时班主任优先的政策,也难怪这几位教师愿望强烈。其实,校长这样做也是为了消除“自己的内心困惑”——上一年职称到手的教师说啥也不再当班主任。如此这般,何谈教育管理,何谈管理效益?

“正气职称”不应成为“校园怨气”。尽快让职称清晰自身的“正气角色”,尽快让职称担负起自身应有的“正气职能”,校园才会变得格外温暖,充满魅力、溢满活力,才会让更多的教师可以带着幸福,充满尊严地陶醉其中。

猜你喜欢
怨气高级职称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既要消除“怨气”也要增加“底气”
正气文天祥
新疆地区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对离职意愿的影响
高级职称健康体检血脂和血糖结果探究
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对卫生高级职称评聘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我省优秀人才破格晋升高级职称迎来新机遇
怨气:情感社会学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