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思再教

2017-06-28 23:02洪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百草园

洪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名篇。本着让学生整体感知的目的,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读一遍,并问学生读后的感受,有学生说“一丝快乐,几许惆怅”,而这个感受竟得到了一半以上学生的认同。笔者感觉这个情形有些意外,于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完成了一次对文本的再思考。

一、学生感知是文本解读的出发点

百草园是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陈腐的学习场所,这是对本文最为传统的理解。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中,笔者越来越发现如果教师没有过多的目标指向,那学生是很难认识到这一点的,至少是无法用这种语气强烈的语言来形容的。而传统教学因为教学任务完成的需要,在赶向教学目标的路上显得比较急切,于是文本解读也就显得生涩。在听到学生所说的“一丝快乐,几许惆怅”时,笔者忽地感觉到其实文本解读的脚步可以慢些。

笔者问学生“何以一丝快乐”?学生从文本中挑选了许多场景,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油蛉与蟋蟀,赤练蛇、美女蛇与飞蜈蚣,自然还有那捕鸟的镜头。笔者追问:“这么多的场景,为何你能感受到的只是一丝快乐?”有学生说:“这是一个童年娱乐的场景,鲁迅小时候幸运地拥有一个百草园,而我们的童年生活其实并没有这些,因此感觉到的只是文字所描述的快乐场景,毕竟与自己的生活还是有距离的……对了,我们其实是‘快乐着鲁迅先生的快乐。”还有学生说得更直白:“想想我们的苦逼生活,鲁迅先生的话再优美,我们也只能有一丝快乐,而无法真正地快乐起来!”其他学生拊掌认同。

既然是让学生去整体感知文本,那学生的感知结果便是值得研究的。学生所言,其意在于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并不能成为他们的直接经验,尤其是对比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无法读出百草园的“奇趣”。分析至此,对“几许惆怅”也就好理解了:当下学生的学习生活,远比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辛苦,沉重的应试压力让十三四岁的七年级学生苦不堪言,因此读到了鲁迅之后,他们就读到了自己。初读文本就能让走入文本,自然是文本解读的初衷,而顺着学生初读文本时的思路展开教学,实际上就是为文本解读寻找到了一个有意义的出发点。

二、从学生的认知走向教学目标

如一开始所分析的那样,传统教学目标视角下,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所象征的意义是明确的。但学生初读文本时,确实是难以有这样的感受的,是用这样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的解读,还是在学生已有解读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向这个目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不同选择。后者更有意义,但过程也更复杂。

在确信了学生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到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才生出“一丝快乐,几许惆怅”的想法之后,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过渡: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去思考文本的价值,这是文本解读的重要途径,同学们在初读文本时就能够让自己走入文本,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希望今后继续保持!

随后话锋稍转:《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回忆的记事”;而编入《朝花夕拾》的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实也是鲁迅先生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篇。(暂停,让学生思考。)也就是说,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实不仅是读其中有趣的情节,也不是只满足于自己的“快乐”或“惆怅”的第一感觉,我们应当从自己阅读的感觉出发,进一步认识当鲁迅回忆自己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时的感受与认识。当然,这一要求与基于我们自身的认识来解读文本并不矛盾,也就是说我们从自己的视角读这篇文章,从童年鲁迅的视角读这篇文章,再从成年鲁迅(写这篇回忆文章时的鲁迅)的视角读这篇文章,应当是会形成不同的认识的。(暂停,让学生思考。)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自己、童年鲁迅、成年鲁迅三个视角,梳理一下自己的解读认识。

这样的过渡与阐述,让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感性层面,走向了理性阅读的层面。其实,在这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三个视角阅读感受的融合,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所读出的“一丝快乐,几许惆怅”,其实也应该是成年鲁迅的感受,因为鲁迅先生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时,肯定会有快乐的感觉;但鲁迅先生已经认识到当时社会的一些腐朽面,因此在回忆快乐的过程中肯定也是有惆怅的,既有回忆童年读书时夹杂的对陈腐教育的惆怅,也有对他当时所处社会的种种现象的惆怅。更有读过鲁迅先生其它作品的学生慷慨陈词: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性人物,其实正是这种惆怅孕育出的匕首投枪的力量!

这样的认识,显然已经达到或者说超越了本文教学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达成与超越并非教师刻意引导的结果,而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顺势引导的产物,如果自认为本课教学成功的话,这便是体现之一!

三、从学生认知出发的语文教学

总体感觉,当前语文日常课堂真的是缺乏生态,解决了字词等工具性问题之后,通常就是直奔主题的所谓意义建构。可没有经过一定过程的意义建构,只能是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地记录着教师口述出的所谓有意义的文字,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试卷上遇到相应的题目时,能够写上这些话。

这真的不是语文教学,真的、生态的语文教学,一定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的,我们强调素读课文,强调整体感知,其实就是寻求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最真实的认识,这个认识才是语文教学的坚实基础。因此,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去实施语文教学,一定是任何背景下都成立的教学主张。

奥苏伯尔说,“如果要我将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為一句话的话,那我将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大师之言,言犹在耳,语文教学自不可违背这一规律!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相城区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百草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方法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寻鲁迅生活轨迹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