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7-06-30 00:41刘芹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陆游诗词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种独特的体裁——诗歌,它言简意赅,它情感深厚,它针砭时弊……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有一群伟大的诗人,锦心绣口的李白、心系天下的杜甫、疆场悲叹的辛弃疾……他们如一个摄影师,用感性思维记录生活点滴,用理性目光剖析事态美丑。他们的轻吟低诉,穿越千年来到你我的耳边,那欢喜、那舒畅、那悲愁、那感伤,声声入耳,句句灼心。他们深厚的人文情怀,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将智慧之风吹遍语文大地,这是一种文明的传承、文化的积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把蕴藏在诗文中的深厚情感传达给学生,为他们提供道德的濡养,让他们无惧前行。下面我以辛弃疾的《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柳永的《雨霖铃》、以及陆游的《诉衷情》为例浅论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醉卧松树旁—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浅显易懂,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它的表层意思。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醉”字来串起整个课堂教学。“醉”字多次出现,醉后失态、醉后胡言、醉后遣怀。辛弃疾的“醉”不同于李白的醉生梦死,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愁绪,随性但不随意。醉后欢笑,哪敢忧愁?黑暗的朝廷,昏君佞臣将国家伤害得千疮百孔,如雨中浮萍。我自憨态百出,与松树对话,“醉如何”?只笑众人皆醉唯我独醒。酒性虽高但是酒兴一般,何以遣怀,唯有醉后吟诗,漫漫长夜,只有憂愁相陪,道不尽说不清,心中百感交集,悲伤萦绕于心头。

此诗看似诗人的即兴之作,应当运用理性的目光去剖析。现实的黑暗深深打击了诗人的内心,醉后胡言、满腹牢骚,醉意抒怀,酣畅淋漓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辛弃疾骨子中的那种不满从字中扑面而来。随性而发,壮志未酬也不愿自甘堕落,醉意只是表象,并非真醉,“醉卧松边”与树同眠,人与木谁更“朽”,众人皆笑“朽木不可雕”,词人却笑“腐朽不自知”,接触人多了反而松树更能给我依靠,也罢,随着醉意入梦。

词人醉中抒怀,憨态可掬,随意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虽壮志未酬但是不谩骂、不堕落,旷达、耿介的性格令人佩服,如此具有戏剧性的词文,也揭示了词人深厚的文学功力。这里我想向学生传达的是,生活不易,活下去更难。人生十事九事不顺心,有一个钢铁般的心,钢铁般的意志才能面对未来日子里的风吹雨打。在现实学习中不难发现,多少学生因为学业前途、考试压力、学生之间的矛盾、父母和教师的训斥、甚至外貌体形而沮丧,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放弃对理想的追逐,更有甚者,放弃自己的生命。香港《明报》报道,从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已有16宗学童自杀悲剧,年纪最轻的只有11岁。我们的身边也不乏相似的例子,2016年8月22日,就职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李焓,疑因工作压力的问题在公司宿舍烧炭自杀,结束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2016年高考,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的临沂市罗庄区的徐玉玉因电信诈骗,将准备交学费的9900元打入了骗子提供的账号。结果徐玉玉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世界,给他们的亲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与遗憾,同时也给社会,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纵观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我们强调的是分数,是升学率;我们的语文课堂,由于考试的压力,试卷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我们只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只注重做题能力的提高,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致外在的一点压力就会变成压死骆驼的稻草。

针对这种种的问题,赐给学生一颗“强大心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古典诗文是诗人情感和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优秀的古诗文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最好的素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辛弃疾的相关作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李白、苏轼的相关作品,形成一个序列化的教学模式,主要让学生学习这种“穷且益坚”的品质,让学生在人生的低谷,可以慷慨豪迈,可以乐观旷达,将他人的嘲笑当做动力,在逆境中奋起。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大无畏精神,跌倒之后爬起来,用勇气和毅力当做左膀右臂,去打拼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二、雨后初歇的愁绪——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将一幅离别时的情境呈现在读者面前。“寒蝉”在“凄切”,深秋的悲凉跃然于纸上,冰冷的秋雨打湿了游子的眼眶,刺骨的冰凉刺激了心中那份柔软,“无绪”和“催发”,心中有诉不尽的离愁与迷茫,佳人离别的爱意缠绵,凄婉动人,柳永的愁绪却被无限的放大,真挚的情感总是令人感动,但是柳永的一片赤诚君主却看不到,贬谪之苦又与何人说?“千里烟波”平静的江面被浓雾笼罩,柳永不知自己会在哪个地方落脚,“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美景,人却无情,纵使有惊世风景也无心观赏。“念去去”一杯浊酒下肚,醉意涌上心头,喝下去的竟是苦酒,带着淡淡愁绪,醉卧床榻,远在他乡最害怕的不是身无分文,而是心无寄托。迷茫的前程逐渐化作一声声悲叹,点缀了静谧的夜晚。

柳永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并非辛弃疾、陆游的豪放,却如李清照一般带有一丝婉约之气,跨越时空的低诉将点滴愁绪娓娓道来。这首词画面感极强,有着层次分明的美感,这种美清新脱俗、直入人心,能够触碰人心底最柔软的一处。

我们知道美是人在主观情愫的牵引下对客观事物的评判,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滋生了一些低级产物。

随着郭敬明小说的风靡,很多学生盲目追捧,陷在风花雪月、纸醉金迷中无法自拔。表面上学生的阅读量似乎增加了,实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任何的帮助,同时也颠覆了学生的审美观念。长此以往,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一种畸形品味,没理想、没目标,乐此不疲地追求孤芳自赏的美,无病呻吟的美。有些学生的作文只注重在语言的运用上打破常规,形成所谓的忧郁浪漫的风格,而忽视了内容的丰富与完整,整篇文章只让人觉得不三不四,不伦不类。这种低级品味影响着学生的审美价值,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唯美风格的柳词来来引导学生正确审美:

(一)利用多媒体的多维度教学优势,增加一些音乐和图画因素,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引入这唯美的场景当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美引美激活学生内部的审美基因,将学生从低俗文化的“囚笼”中解救出来,滋润学生心中那片纯净的乐土。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身入其境,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离别的场景,趁热打铁将学生的感悟升华,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二)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有限的文字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细细品味,用心感受诗人最深厚、最难以言说的情感,最终实现一种审美愉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鉴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提示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运用、词语运用等多个角度去比较分析。比如“蝉”为什么要用“寒”来修饰?为什么是“对长亭晚”而不是别的地方?“执手相看泪眼”改成“握手”行不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改成“芳草岸”可不可以?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实际上正是在这种对比鉴赏的过程中学生才一点一点体会到了词人用词的高妙,体会到了词中意象丰富的情感内涵,才能够慢慢融入到词人描绘的意境之中并且陶醉于这种意境之中,从而达到了一种怡情冶性的目的。

(三)反复吟诵,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诗词节奏和谐,感情强烈,特别适合反复吟诵。柳永词是配乐演唱的,所谓“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一是说柳词的流传之广,更多的是贊美柳词的婉转曼妙、朗朗上口。所以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转换中,不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另外,我们还可以展开序列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比较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秦观的《鹊桥仙》,进一步为学生营造唯美的意境,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丰盈他们浮躁的心灵,形成独特的人生感悟。

三、穿梭时空的呐喊——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南宋的衰败与窘迫急需一位英雄出现。但是乱世造英雄,这又是个“英雄”过剩的年代,一位白发老者在自己寿终之时,依然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报国热忱。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处处碰壁。如果历史可以用四季表示的话,那么陆游的历史天空一定是被秋天的萧索覆盖。“匹马戍梁州”热血男儿血洒疆场,意气风发之姿展现的淋漓尽致,一颗忠胆,一份热血,在自己的天空书写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耀;如今“梦断”“胡未灭,鬓先衰”画风急转,情感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曾经的热血男儿现在已是垂垂老矣,白发老者空有报国之志却出师无门,“空有报国志,撒血无战场”。岁月如刀,将这位白发老者消磨的令人心疼,心中的那份惆怅,可想而知。穿越过时空的界限,来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身后,单薄的身躯,身穿旧时貂裘戎装,“暗”字却将那份伤感描绘的那么令人惋惜,内心却有着种种的不甘,诉不尽的愁苦,割不断的牵绊。“远望河山,天色黯淡;胡人未出,心有不甘;遥想当年,回首人生;曾经年少;意气风发;如今老矣,鬓发先衰;报国无门,悲情难耐”无奈化作两行泪痕。并非“老泪纵横”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心中的凄凉,“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身心两隔,再一次将陆游的惆怅加重。

我们在带领学生赏析陆游这首词的时候,可以将《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词进行群文赏析,了解陆游诗词风格的过程中,更能了解陆游那颗报国之心。

爱国诗人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粒细砂,经历时光的冲刷,留下的是铿锵有力的呐喊,是忠心报国的一腔热血,是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为古今仁人志士所赞颂、传承,最终成为一种不灭的精神——爱国主义。爱国主义者,明智清醒而英勇无畏,乱世之中,才会“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爱国主义者吗,顾全大局而坚毅不屈,才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刀剑可以刺穿他们的胸膛,却击不断他们的铮铮铁骨,他们不怨世事艰难,不畏威逼利诱,不图美名昭著,只为心中大义。

爱国情感是国家的国魂,是国家不断进取的不竭动力,令陷入泥潭中的人振奋,是处于危难中的人平安,于古今历史的画卷上洒下点点微光。“少年强则中国强”,学生承载着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重任,爱国情感是学生不断向前的驱动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这样的诗词时,让学生与现实的幸福生活进行对比,接受爱国情感的熏陶,以情引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励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断奋斗。

四、谈古论今,开辟一条全新教学之路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情感缺失的年代,曾经的“满腹经纶”到如今的“满嘴铜臭”,“道德教育”现如今却变成了“道德绑架”,人类生活在一个丧失人情味的时代,更具讽刺的是这个施工者却是我们自己。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毫无价值观念,一心只想做金钱的奴隶,灵魂被世俗诱惑掏空,内心不再敏感跳动,行尸走肉一般。校园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入腐蚀着学生的内心,同学之间的物质攀比刺激着学生的内心,青年一代正在被“蛀虫”啃食,这种情形之下我们不禁深深担忧孩子们的未来。21世纪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学子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古代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才情溅起属于自身的那份绚丽浪花。我们不仅感慨,曾经的腐朽年代却赋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自此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曾经的壮志未酬,并没有打击陆游的爱国之情,却赋予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遗志;冷眼旁观他人笑颜,李白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境,“醉”与“醒”有何界限?古代文豪的才情和节操如一面面飘荡在语文天地的旌旗,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忍受住了世俗的鄙夷和打击,屹立不摇。让学生赏析这样的诗词,给学生与文人墨客搭建一条沟通的桥,实现时空对接,激发学生那沉睡的情感,唤回那“遗失的心跳”,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以诗导学,能够明志趣”,从古诗经典中汲取营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高中生肩负着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重任,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正确看待古诗词的教学地位,课下认真研读诗词,深度挖掘诗词中的情感因素,并将其巧妙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情引情,利用文人墨客深厚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德”的培育,真正实现“德”与“才”的有效结合,还学生一个情感丰富的年代,唤醒学生那“遗失的心跳”,努力将学生培育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刘芹芳,山东荣成市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陆游诗词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