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之火,燎原随州

2017-06-30 00:41山娜
长江蔬菜·技术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随州市随州大棚

山娜

这里是炎帝神农故里,5 000多年前华夏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开启;这里是编钟古乐之乡,1978年出土的曾乙侯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随州,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引起过无数人的遐想。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拥有独特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作为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 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门。悠久的历史积淀,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交通枢纽,催生了一个个新型蔬菜产业经营主体,2016年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 200 hm2。其中不乏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的新农人,他们为整个随州市的蔬菜产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二五”期间,随州加速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全国独有的随州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引人瞩目: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效率全国第一,“九步”工作法示范先行;食用菌出口额稳居全国第一,占据东南亚市场七成以上份额,畅销全球;生产、加工、观光紧密链接,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成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

蔬菜产业则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围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全方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专业大户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骨干,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经营格局。

蜕变:新主体引领新格局

“有规模才有效益,有效益才有人来种地。”近年来,随州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资源向生产能手、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蔬菜种植规模在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攀升。

传统农业大市开启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火车头”。仅广水市杨寨镇就培育出栽培规模13.3 hm2以上的各类经营主体73个,流转土地1 233.3 hm2,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0.5%,衍生出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新型农民1.1万人。

截至2014年底,全市生产规模超过0.7 hm2的主体有650户,蔬菜生产面积1 000 hm2,专业合作社45家,投资蔬菜种植的企业32家,生产规模超过533.3 hm2。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 333.3 hm2,占栽培总面积的13.6%,流转向专业大户、合作社、企业集中的趋势加强,以转包、出租为主,股份合作、转让等多种方式并存。

随处可见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展示了随州现代农业建设的丰硕成果。“十二五”期間,随州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倾注全力扶植高效特色农业,通过强基地、壮产业、树品牌,特色农业发展风生水起,沃野流金。

转行:新农人走出新路子

这些引领产业潮流的新型经营主体,多为当地的科技致富能人,但其中也不乏回乡再创业的优秀青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原本最赚钱的行业,如地产、餐饮、建材、金融等。功成名就之后却选择用以往积累的资本反哺农村与农民,“半路出家”的故事精彩之余也格外令人动容。

投资房地产在很多人看来是收益颇丰的香饽饽,然而这种高收益的背后却也暗藏着“地产泡沫”的风险,智者会择机而入,适时而出。康华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华)可以称作由地产转战农业的成功范例。转战农业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地盲目跟风,而是一种顺应时势的英明决策。政府“菜篮子”工程对蔬菜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是转战农业的契机,而心怀农民、致富百姓则坚定了扎根农业的决心。

2012年1月,为进一步响应党和政府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号召,康华以800元/667 m2的价格陆续流转淅河镇光化村周边土地133.3 hm2,

4年间斥资2.5亿元,建成集日光温棚高新蔬菜产业示范园、研发中心、培训中心、育苗中心、卷帘机厂、保温被厂、蔬菜保鲜专用仓库及运输车队的综合型农业企业。现如今园区内水、电、路、渠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物联网远程控制等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各环节,年产蔬菜

3万t,为周边村民提供固定工作岗位163个,年发放劳务费5 000万元。

同样“半路出家”的还有随州市希望田野农耕园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望田野),董事长吕文保之前一直潜心从事餐饮、IT行业,2011年在随州市副市长的政策招商下方才投身农门,落户曾都区万店镇,与康华一道,在新农人的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了随州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的重点骨干。蔬菜产品不仅畅销随州当地,还在武汉四季美、白沙洲,荆沙两湖及仙桃、襄阳等地的农贸市场占有不俗的市场份额,日均销售量达到8 000~8 500 kg,旺季更是高至25 000~30 000 kg。

领先:新科技入驻新大棚

远看,26个整齐而坚固、宽阔而挺拔的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近观,穿过1道门2层厚帘子进入棚内,一排排生机勃勃、果实满枝的植株映入眼帘,这就是随州市怡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斥巨资打造的大型日光大棚。棚长142 m,宽25 m,高4 m,棚内温度18~35℃。在三九严冬,即使3天不见光,不使用任何增温设备,也能保持15℃左右的棚温。

此种大棚不仅采用了国内外先进配套技术,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棚面采用防水布夹层处理,配备先进的增温设施,增加自动收放雨布、保温棉被装置,一个大棚成本约40万元,其保温、防风、防水和自动化水平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正是这种高科技的日光大棚,保障了棚内茄子一茬10个月的生长期,以及1.5万kg/667 m2的产量。此外,棚内采用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建立新型微灌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配比成肥液一同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确保水分、养分均匀、准确、定时、定量供应,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肥、气、热等环境,667 m2节水100 m3,节本增收800元以上。

而在随州高新区淅河镇光化村的康华农业蔬菜园区内,2栋“特殊”大棚颇为吸人眼球。棚顶覆盖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棚内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组培等多种模式齐齐亮相,种菜如种花。“按照每度(1度=1 000 W·h)1.15 元的上网电价,每个光伏大棚年发电收益约为80万元,再加上40万元的蔬菜产值,7年后可以收回建设成本。”康华总经理熊汉东表示,太阳能光伏电板既满足植物生长,又实现了光电转换,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慧:新渠道撑起新市场

在淘宝、阿里巴巴等平台上搜索“随州农产品”,泡泡青、葛根粉、香菇、木耳等随州特产全部在列,多个品种名列前茅。借力“互联网+”,近年来,随州农产品电子商务结出累累硕果。2015年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后,在市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随州本土电商企业成立,并积极部署开拓农村电商市场。

電子商务进农村是“互联网+”的大势所趋。村淘(阿里巴巴)、淘实惠、苏宁易购、城乡惠、村友淘、供销、邮政、工贸广电等平台共发展村镇网点650多家,较好地解决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的问题。目前,全市在各类平台上注册的电商企业和个人达1.3万家,“淘宝随州馆”已入驻企业220家。截至2016年8月底,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9亿元,同比增长29%。

其中,广水自2015年7月进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利用邮政部门普遍服务的优势,将村邮站纳入“电商进农村”主渠道;立足县域经济,积极践行“互联网+”经济发展转型;依托邮乐网及邮乐优选网购平台,开展电商代收代缴、代售代购、分销批发要素、金融叠加等业务,为广大农民提供“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便民服务不出村、创业不出村、金融服务不出村”的普遍服务。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三农”服务站143个、便民服务站75个、社会发行站95个,为“电子商务进农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作为湖北省食用菌主产区,在电子商务浪潮下,食用菌的表现也颇为亮眼。随州品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2012年开始拓展线上业务,在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各大网站设立了多家网点。4年多时间里,楚品源香菇、黑木耳等农产品线上年销售额从最初的50万元暴增至2 000余万元,该公司在淘宝建立的“楚品源旗舰店”中香菇类产品销量常年保持在前3位。

新主体、新技术、新渠道推动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却让人有些束手无策。近10年来,自然灾害每年都给随州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2016年上半年突发的连续暴雨使得希望田野12 hm2基地严重内涝,三四成的蔬菜受淹,2个大棚彻底垮塌,总损失超过百万元。

无独有偶,同样在这场暴雨中受灾的还有广水市腾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灾后虽有政府积极作为,发放补贴,怎奈杯水车薪,大部分损失只能由合作社一力承担。提及避灾对策,随行的当地蔬菜管理部门人员坦言,目前随州市还未开辟蔬菜相关的保险业务及政策,不久的将来会密切关注这一领域并积极拓展蔬菜保险业务,为菜农解除后顾之忧。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微乎其微,农业受制于天的这一“顽疾”,怕是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

猜你喜欢
随州市随州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随州市民宗委命名24个“民族团结之星”经营户
随州市命名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经营户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湖北省随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向市民宗委赠送锦旗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随州市羊布病综合防控净化措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