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育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2017-06-30 22:50彭楚政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彭楚政

摘 要:当前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往往给学生留下授课内容枯燥、知识讲解老套、知识体系陈旧、讲课形式单调的印象,究其原因是思政教育中的“美”尚未被发觉和加以应用。优秀的思政理论教育应该做到:没有说教,没有口号,讲伦理、塑审美、育习惯,温润、儒雅,在日常点滴中道明事理,既注重私德教育,也注重公德培养,朴实无华但传达了厚重的价值观。将美育精神应用于思政课堂,既具备现实意义,又成为有效手段。

关键词:美育;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我国高校德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地组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长远而深刻的意义。但当前思政教育,普遍暴露出“美”的不足,授课内容枯燥、知识体系陈旧、讲课形式单调往往成为青年学生对于思政课堂的固有印象。思政课堂亟需改变形象,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和思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指出要“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美育是教会人审美从而进一步培养人鉴赏美甚至创造美的活动。发现客体的美感,并通过对这种资源的发掘和应用,将其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来达到育人的目的。自先秦开始,我国便诞生出丰富的美学作品,这是传统美学思想成果的积淀,也是中国注重审美教育传统的体现。对丰富的传统美育资源和审美教育传统,我们应该在延续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面对新的环境,给出新的见解。

思政理论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用文字严谨而理性,不经转译加工很难对青年学生产生吸引力。因此,将“美育”應用于思政课堂,挖掘思政理论素材美的特性和人文价值,加强感性人生教育,在当前思政教育教学中具备现实意义。

一、美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1.重拾思接千载的时代感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基本属于95后,这一代青年学生缺乏物质匮乏时代的生活体验而直接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其中绝大多数的生活和生长环境都比较优渥,因此“忆苦思甜”式的说教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会导致反感情绪。笔者认为,这种时代的疏离感可以通过“美育”来缓解。我国传统美育精神是历经五千年历史,总结提炼出的属于本民族的底层价值观念,且在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中得以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意识培养一直以来便是人才培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尧舜时代的“乐教”,周朝的“六艺”,秦汉的诗、书、礼、乐之教,再到儒家和道家成为美育思想的两大支柱,传统的美育框架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蔡元培曾大力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希望能从传统美育思想中汲取养分,从文化根源上找寻救亡图存的正当性,培养国人的时代使命感,达到立人立国的目的。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传统美育精神所带来的同理心与延续感,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思接千载,重拾被隐藏的时代使命。

2.重构东方文明的认同感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程加深,我国与世界往来更加密切,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追捧西方的明星、热衷于洋节、喜爱西方影视作品,逐步接受和认同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冲击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思想阵地的稳固。多年来,高校思政理论课一直围绕着对国家政权稳固所起到的现实作用和时代意义,忽略了对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培养,使得思政课堂与学生产生距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和论述“文化自信”,表明了重建文化自信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意义。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无论政权如何更迭,时代如何变迁,建筑、绘画、诗词歌赋、工艺美术等物质或非物质遗产都会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中国有着五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着相对应的美育精神和观念。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传统美育精神的再阐释和与当代价值观念相融合,重构中华传统文明的认同感,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自信。

3.重建思想意识的归属感

网络时代的95后学生,由于接受到超越自我发展阶段的各类知识和资讯,自我意识成熟相对较早。但思想观念尚未形成,价值体系尚未树立,过早形成的自我意识常常导致迷茫和焦虑,久而久之造成社会意识淡薄、自我归属缺失。古人认为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感悟过程,通过接触美的现象,来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传统美育思想提倡用诱导、感化、示范来使社会伦理和社会规范转变为独立个体的自觉内在要求,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一致。

历史和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来源,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序言中说过:“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要结合当前发展的需要重新梳理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规律,阐述其魅力和价值。思政教育者将传统审美精神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用传统美学价值观念结合当代的时代环境和背景以提高德育的效果,建立学生思想意识的归属感。

二、美育在思政课堂的应用思考

1.以美育丰富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目前,多数院校的思政课程一般由教务处、社会科学系和党委学工部共同统筹,许多院校甚至有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来统筹思政课的管理和教学安排。思政课教师普遍具有讲师及以上的职称,有些甚至是思政类专业的博士,然而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的感受仍是“无聊”、“无趣”、“无用”。笔者认为教师大可运用“美育”所具备的生动性,借助多种素材,多维度解读教学内容。

以介绍“一带一路”建设为例,从“美育”所涵盖的绘画、影视、戏剧三个维度出发,思政课堂可以认识丝绸之路上敦煌壁画的艺术语言,也可播放《一带一路》纪录片,或是组织学生表演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舞台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接受和消化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文字阅读,而是朝着“图像化、动态化、多感官融合”的趋势发展。这样更加具体的感官体验能促进学生对信息充分理解并持久记忆。

2.以美育探索授课方式的多样性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思政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师通常依据统一教材来备课并根据课程总的学时要求提前分配每节课所讲内容,这样一种机械的分配方式并没有深入的分析所面对学生的特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和理论的地位,难以调动其主观意识和积极性。结合“美育”的教学能很好地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相适应,多样多元的展开教学内容,更加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以学习“五水共治”主题为例,思政课堂可以大到描绘一个个“最美治水人”的肖像,记录他们日常生活的平凡故事,也可以小到参观一次“治水最前线”的展览。分小组进行课程讨论和课件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动手做来实现对知识点的巩固。传统美育体系所探讨的问题并非围绕阐释美为何物,而是审美精神的培养对人生有何意义。思政课堂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本身,而应该将思政理论的学习扩展到方方面面,通过开放式演讲、辩论、专题思考和小组作业汇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和自身专业来主动思考教育专题背后的价值。

3.以美育解析思政哲学的逻辑性

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由于教育客体的自我意识较强而价值观念薄弱,往往容易受到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从而思想意识不坚定甚至迷失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吸收了千年来历史传承中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具有科学而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中华传统的美育精神和审美體系,经过历朝历代官方和民间的重塑和改进,在历史的长河中荡涤过筛,拥有着超越性、前沿性和普世意义的传统价值得以保留,逐渐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将这两者想结合,深入分析和探讨背后的逻辑和美现实意义,应该成为当前思政教育环节中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以学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可以在思政课堂中引入“工匠精神”这一主题,展示我国传统木工建筑、园林规划、丝绸工艺、陶瓷技术取得的成果,探讨当代大国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应该如何体现。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而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也是大学生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不仅关系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也决定了个体当下在学校的学习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从学生的自身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对国内国际现状的分析和讲解,来阐释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让学生主动思考当代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与自身的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三、结语

关于“道德”和“审美”之间的微妙关系,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有过这样一段表述:“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面对当前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思政教育可以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入手,结合思政哲的正当性,重塑当代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优秀的思政教育应该不说教、讲伦理、塑审美、育习惯,温润、儒雅,既注重私德教育,也注重公德培养,朴实无华但传达了厚重的价值观。将美育精神和美育传统应用于思政课堂,既具备现实意义,又成为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A].四川理工大学学报,2015.(2).

[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G].学术研究,2013.(11).

[3]陶建新.简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渗透 [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