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同步的有效路径例谈

2017-06-30 09:06潘科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堰河乳液细节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育多年,在教学中一直被一种困惑缠绕:作为语文教师,我介绍大量课外阅读资料,甚至系统地编辑过《值得高中生细细品读的文章100篇》,期望开阔学生的读写视野,但收效甚微,学生读了大量的作品,但写作质量仍然没有提高。经过不断的反思之后,笔者才认识到,如果引导学生一味地扎进课外阅读资料中,而脱离了课堂文本品读教学环节,这就让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浅阅读”的层面,而没有深入到文本核心,也难以取得与文本的共鸣,不可能引发阅读之趣,长此以往,写作教学就与“浅阅读”相联,自然不会产生高质量的写作成果。

所以,高中基础年级教师应该注重并落实高中课文的文本解读教学,让读定位在“品”之上,进行“深阅读”激发学生的情趣、兴趣和理趣,充分开掘高中语文课本资源,为课堂即兴写作的活学活用提供灵感和技巧。

一、品读细节 勾连生活

人教版必修一的写作要求是: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可以看出,高一的写作任务是在初中记叙文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人和事的记叙能力培养,要写出触动心灵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回到对文本情节的品读之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如我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让学生个性化朗读第四节诗。

师:如果你是艾青,你会以怎样的语气来朗读第四节?有谁来试一试。

生1:我来读。

师:我觉得你刚才读得非常感伤?不知你为何这样读?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生1:因为上一节诗中,写到大堰河已经去世了,门前石椅上长满了青苔,睹物思人,进而写出第四段的回忆,在这段回忆中,大堰河是如此地真实存在,她的手掌厚大,抚摸我,她拍去围裙上的炭灰,把乌黑的酱饭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为儿子补衣服,为丈夫掐死衬衣上的虱子。这些情节历历在目,可真实的是,大堰河已经去世了。这一节虽然写的是大堰河生前的生活情形,但我心中总放不下已经去世的她,所以会用伤感的语调来读这一节。

师:他说得很好,能结合上面一节的内容,解读非常仔细,还有谁来说吗?

生2:我觉得应该读得轻松一些。虽然大堰河已经死了,但她仍然活在诗人心中,诗人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富有生活情节的片段,就说明他想从残酷的现实中自我解脱出来,让大堰河勤劳善良慈爱的形象永驻心田。我奶奶去世多年,每次写她的时候,我总是很愉快,因为我觉得她在那一瞬间是鲜活的,思念也是一段甜蜜的轻松。

师:思念也是一段甜蜜的轻松,她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以轻松的语调,让逝者复生,慰藉心田。

学生在诵读的个性化体验中开始注重细节的把握,渐渐深入文本进行品读,激发了生活情趣,打开了写作的灵感。接下来,我就开始鼓动学生写作。

师:细细抚摸生活中的细节,总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事让人感动,让人流连,请大家选取一个人,细想一下有关生活细节,将之写得鲜活灵动。

学生示例:不经意间,瞥见母亲的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的手指覆着厚实发黄的老茧,干瘪枯黄的手背上青筋凸起。就是这双手啊,搀过我儿时蹒跚学步的身体,抚过我跌倒的膝盖,擦过我肮脏的鼻涕。而今,她这样老去,我竟毫不知晓,惭愧啊!

以诵读为契机,从细节处抓住文本解读,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借文本中的生活化眼光来重拾自己生活中的相关细节,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读与写完美结合。

二、咀嚼语言 写出灵性

优秀作品的言语力量不可忽视,它往往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抓手,引导学生在咀嚼言语的过程中,自发地品味言语背后的意蕴,无形中拓宽了自身的情感空间,使中学生的那份灵性得以展现。如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艾青在写第七节诗的时候,为什么反复出现“乳液”?为什么不用“血汗”来替代“乳液”,改为“在她流尽了她的血汗之后”?

生1:因为第二节就写到“也是吃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后面还在第五节写到“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这里反复写到了“吃奶”正切合“乳液”而非“血汗”。

师:他从文本前后的联系上,紧紧地抓住诗歌内容的统一性,观察仔细,值得点赞。

生2:“乳液”更能体现大堰河作为乳母的身份特征,进而写出我对她致以母亲一样的敬意和怀念。

生3:文中很多地方写到“乳儿”,这正好和前面的“吃大堰河的奶”“乳液”相联系,是大堰河的乳液培育了乳儿,“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说的是大堰河为乳儿耗尽了乳汁,用尽了心思,吃尽了苦难,而血汗是和艰辛劳动有关的,作者如果用血汗,一方面显得直白,另一方面也和诗歌前后不搭配,显得不伦不类。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非常好,都能通过对字面内容的解读,结合前后文进行揣摩咀嚼,把握到了作者的情感。下面,請同学们对第七节诗中的一些词语进行揣摩,看看哪些词写得比较好,或是可以替换,然后写一段不超过60字的赏析解读。

(学生认真读书,对一些词语进行圈划,在笔记本上写着赏析文字)

学生作品展示

生1:我比较喜欢这一节中的5个“她含着笑”。前面写到大堰河为了哺育我,流尽了乳液,可她丝毫没有休息,立即投身到劳动之中。生活是苦的,可她始终用美丽的笑容面对苦难,在河边,在案头,在猪栏旁,在灶头,在广场,她以笑溶解着活着的艰辛,给生命以力量。

生2:我觉得“用手掏着猪吃的麦槽”中“用手掏”让人心头一震。为什么不是“用工具”,而非要“用手”?这真实地反映出下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和卑微,猪吃食的麦槽多么肮脏,我曾在社会调查实践中亲自体验过喂猪,令人作呕窒息的养猪栏臭气熏天,虽然我用的是带木柄的长勺,但仍然害怕这些饥饿的猪,害怕它们尖利的牙齿。大堰河却毫无防护地用手去掏,确是让我感到难受而心怀怜悯。

生3:“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让我感受到大堰河的坚韧和不易,冬天寒水刺骨,结冰的池塘更是萧风瑟瑟,她却要洗菜,为了一家的生计,为了不遭受地主管家的责罚,她,一个刚强的农村妇女,忍了,笑了,那份笑容是那么地痛苦,那么地强颜。

课堂上,我以重点词句的揣摩探究为抓手,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鉴赏,进而触发学生的生活,拓宽了他们的情感空间,让每个学生对诗歌言语产生浓厚的解读兴趣,进而促成了鉴赏文段的即时写作,展现了学生的真性情和写作的灵性,达到了以读促写的效果。

三、紧贴文本 写出情怀

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如果得不到理性的指引,就会让文本解读陷入肤浅或者粗俗甚至反动的境地,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功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紧贴文本,由表及里,通过对字面内容的玩味,细细体察作者的纯真至善之心,让学生透过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分得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解读上,我选取了诗歌第六节的一句话“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作为鉴赏点,让学生紧贴文本,品出理趣,并动手写出自己的鉴赏理由。如以下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第六节中的一句话“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作者过惯了农村生活,回到地主家庭很不习惯。

师:仅仅是很不习惯吗?

生2:应该是对农村生活的依恋,对大堰河乳母的依依不舍,以及对封建家庭的不满。

师:哪些地方看出了这些情感?

生3:“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這一句可以看出,明明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自己却是新客,这两个词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可以看出作者与这个封建家庭的不合,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

师:仅仅是不满吗?还有哪些深层次的情感?

生4:我觉得应该是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下层贫苦百姓的同情和讴歌,以及对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师:如何看得出来?

生4:第四节的细节和第六节的细节形成强烈反差,而作者对“厚大的手掌,围裙上的炭灰,乌黑的酱饭,荆棘扯破的衣服,衬衣上的虱子,鸡蛋”融入了自己对大堰河很厚的爱和敬意,而在亲生父母家里的描写“红漆雕花家具,金色花纹的睡床,不认得的匾,衣服上的丝和贝壳纽扣,不熟识的妹妹,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遍的白米”,写出了作者置身于这个封建家庭的陌生与落寞。贫苦而陌生的农妇成了自己最亲的人,而生养的父母却成了陌生人,这种反讽,正是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驳与反抗,也深深表达了自己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大堰河的感激和敬意,而大堰河正是千千万万朴实善良而贫苦的农村妇女的代表,作者写这一个人物,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这一类人的情意。

师:她刚才的解读非常完整,也非常仔细,通过对两节诗句内容的对比,以及对相关意象的认真揣摩,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这份情怀。

如果不对生1和生2的解读进行正确引导,是不可能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通过细节揣摩对比来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的,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命意识投射在文本解读之中,在理性的指引下,学会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和感悟,从而体会作者那份尊重下层百姓,对旧社会旧制度极度厌恶痛恨的情怀。

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抓住文本教学这块“主阵地”,在深入而灵动的文本解读中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以文本之趣,点亮学生的写作之光。

潘科峰,广东阳江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大堰河乳液细节
以人称为《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的突破口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β-胡萝卜素微乳液的体外抗氧化性初探
微乳液在工业洗涤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
微乳液结构及其应用
HJFG多功能环保型乳液研制成功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句的多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