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能再度成为全美最受欢迎博物馆?

2017-06-30 15:35
国际博物馆 2017年5期
关键词:立体主义镜花水月格雷厄姆

自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的一年中,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共举办了20个展览,总共接纳了630万名观众,这一数字打破了该博物馆自统计以来40多年的纪录,使其能与卢浮宫(930万名观众)、大英博物馆(670万名观众)以及英国国家美术馆(640万名观众)共同位于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之列。以下这6个热门展览为这个破纪录的参观人数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流量。

屋顶花园:丹·格雷厄姆与君特·沃格特

The Roof Garden Commission: Dan Graham with Günther Vogt

2014年4月29日至11月2日

55.98万人次

参观人数排在第一位的是由美国艺术家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屋顶花园项目所创作的,名为《徘徊于树篱双向镜》的双向曲线玻璃装置。这件作品由钢筋玻璃的主体结构和两排常青藤构成,融合了花园设计中常用的植物迷宫元素和现代主义摩天大楼立面的材料,地面部分则是格雷厄姆与瑞士景观设计师君特·沃格特(Günther Vogt)合作设计的。作品既是透明的,又可以反射光影,为观者营造了不断变化的、微妙的体验环境。

现年72岁的格雷厄姆主要从事装置及录像创作,自1980年代以来,他以钢架和玻璃为材料创作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极简装置作品,对城市生活及都市中的人的关注是贯穿其作品的主题之一。

中国:镜花水月

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2015年5月7日至9月7日

53万人次

尽管丹·格雷厄姆的装置作品暂时赢得头筹,但是“中国:镜花水月”展览却很有可能打破这个记录:5月7日开幕至今已经吸引了超过53万观众参观,而且因为展览太受欢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将闭幕时间由8月16日延至9月7日。因此它不仅有望成为2015年大都会最受欢迎的展览,而且还可能成为大都会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展览:2012年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纪念已故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的回顾展“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Alexander McQueen:Savage Beauty)是目前该博物馆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展览,总共吸引了超过66万观众。

“中国:镜花水月”展由大都会时装学院策划,将高级时装与中国传统艺术及电影对照展陈,借以呈现中国意象在西方时尚界的回响。中国文化背景所营造的奢华、瑰丽、神秘的异国情调以及精美的刺绣、丝缎和高级礼服,足以令美国观众充满遐想,另外,展览开幕前举办的以“中国:镜花水月”为主题的星光熠熠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晚会(Met Ball),也为本次展览做足了宣传。但是,有评论认为,展览并没有打算把展品放在中国历史之中去考量,对中西文化的直接嫁接有文化挪用主义的嫌疑,而在展览开幕现场,将元代巨幅壁画《药师经变》等文物作为华服的背景直接暴露在闪光灯下,也遭到了非议。

查尔斯·詹姆斯:超越时尚

Charles James: Beyond Fashion

2014年5月8日至8月10日

53.5万人次

从“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到”中国:镜花水月”的成功可以证明,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时尚”主题永远讨人喜欢。在2014年举行的“查尔斯·詹姆斯:超越时尚”也以数据再次说明了这个“真理”。被誉为“美国第一位女装设计师”查尔斯·詹姆斯 (Charles James,1906-1978)是20世纪美国时尚界的传奇人物。本次展览同样由大都会时装学院策划,尤其探索了詹姆斯在晚礼服中对雕塑语言以及数学感和高科技元素的运用。他的服装常以独特的造型突显出个性化的设计美学,作为礼服背后拉链以及礼服隐形胸罩的发明者,詹姆斯在礼服设计方面的创新是革命性的,至今仍对时尚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设计备受关注的上世纪40-50年代,也正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和雕塑兴盛之时。

立体主义:里奥纳德·兰黛收藏展

Cubism: The Leonard A. Lauder Collection

2014年10月20日至2015年2月16日

31.6万人次

立体主义虽然诞生于欧洲,但在20世纪上半叶,随着大量欧洲艺术家为逃避战火移居美国以及西方艺术中心从巴黎转至纽约,美国兴起了新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热潮,并一直持续至60年代。作为现代主义绘画发源构成之一,“立体主义”直接影响了后来各个抽象绘画流派的发展与成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观众对立体主义绘画喜爱有加。

这次展览展出的81件作品全部来自于犹太裔商人、雅诗兰黛家族的继承人里奥纳德·兰黛(Leonard A. Lauder)于2013年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捐赠的总价值11亿美元、以立体主义为主的收藏。这批收藏包括33件毕加索的作品、17件布拉克的作品,以及14 件格里斯(Juan Gris)的作品等。本次展览也是该批藏品首次面向大众展出。

重新发现托马斯·哈特·本顿的《今日美国》

Thomas Hart Benton's America Today Mural Rediscovered

2014年9月30日至2015年4月19日

28万人次

从体格健壮的煤矿工人到纸醉金迷的名利场,再到地铁里读报纸的纽约客和码头上劳作的黑人……美國“地方主义”艺术运动的旗手托马斯·哈特·本顿(Thomas Hart Benton,1889-1975)的大型壁画《今日美国》描绘了一幅宏大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全景,是该时代美国艺术的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认为“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在2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前普通老百姓的景况。”

这件壁画由10个部分组成,是本顿最初为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会议室所创作的。然而,这件作品后来也几经易手,最终由安盛(AXA)人寿保险公司收藏。2012年,安盛公司将它捐赠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本次展览除了展出《今日美国》外,也呈现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与之相关的一些作品,比如曾经师从于本顿、“行动绘画”的发明者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帕西法尔》(Pasiphaé)。

托马斯·施特鲁特:摄影

Thomas Struth: Photographs

2014年9月30日至2015年2月16日

18.3万人次

托马斯·施特鲁特(Thomas Struth)于1954年出生于德国,毕业于著名的杜塞尔多艺术学院,师从于贝歇夫妇(Bernd Becher和Hilla Becher),与世界摄影作品拍卖价纪录保持者安德烈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一起被认为是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最著名的摄影艺术家。他的早期创作秉承了贝歇夫妇在摄影中所使用的“类型学”的实践方式,例如在其于1978年创作的“纽约街景”系列中,取景皆在马路正中间,以冷静、没有具体焦点的视角表现空旷的街道,而非城市中的人。从1989年起,施特鲁斯开始创作他最广为人知的“博物馆摄影”系列,把镜头对准卢浮宫、罗马的万神庙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中的参观者,身处宏伟的展厅中,这些观众显得渺小而又敬畏。

虽然本次展览只展出了25件施特鲁特摄影作品,但仍然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参观。《纽约时报》评价本次展览为“大尺幅的人文主义”。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观看施特鲁特的“博物馆摄影”,也别有一番趣味。endprint

猜你喜欢
立体主义镜花水月格雷厄姆
重影轻波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扎克伯格大哭一场
中西诗学中“以水为镜”隐喻解读
用几何体表现自然
行走的贾科梅蒂
立体主义绘画及上下文关系探究
格雷厄姆:我极少分析个股
世界杯营销的“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