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旭善教授从肝气肝郁证论治胃脘痛经验

2017-07-01 00:44胡伟婷王亿鹏谢旭善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胃脘痛肝郁辨证论治

胡伟婷+王亿鹏+谢旭善

摘要:谢旭善老师认为,根据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的理论,提出了肝气犯胃为胃脘痛的常见病因,胃脘痛之偏于肝者,用药当辨肝气肝郁之分,虽皆是气分实证,但因其病机不同,治法迥异。认为脾胃病与肝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胃脘痛的时候应注意治肝,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

关键词:胃脘痛;肝气;肝郁;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04-02

胃脘痛又称“胃痛”、“脘痛”,常伴见纳差、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胀等相关症状。胃痛虽病位在胃腑,但其病因复杂,相关脏腑相互影响,证型较多。中医内科把它分为六个证型:①寒邪客胃;②饮食伤胃;③肝气犯胃;④瘀血停滞;⑤胃阴亏虚;⑥脾胃虚寒。胃痛虽同属胃腑之病,却有多种病因涉及多个脏腑、多个证型。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方药,疗效也不相同。谢旭善主任医师是山东中医院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山东分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肝病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针对肝气犯胃证型,谢旭善老师临证常以肝气肝郁之分而治之,现简述如下。

谢老师认为只有肝主疏泄功能正常,人体气机调畅,脾胃才能升清降浊有序,若肝失疏泄:一是疏泄不及,疏泄的功能无力而出现肝气郁结,脾胃功能运化障碍,致胃脘胀满疼痛,故肝气郁结,首先横逆犯胃,以致肝郁痞阻,而发肝胃气痛;二则肝气疏泄太过,经云:“亢则害”的理论至气机不和,升发宣降功能失常,肝气横逆犯胃(脾),正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以正克也。

肝用为病,非郁即逆,“郁”即为肝郁证,“逆”则为肝气证。两者虽然都是肝气郁结证,但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而言,任何原因出现肝的疏泄功能受阻,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则疏泄能力弱而气郁于内,形成肝郁证,一则疏泄能力强而气逆于外,形成肝气证。

肝郁证往往以气郁为先导,表现为闷闷不乐,意志消沉,胸胁苦满,善太息,影响及脾胃则见胃脘胀痛或刺痛,甚则痛连两胁,饮食呆钝,恶心欲呕,腹胀便溏,即木不疏土。肝气证则以气逆症表现为主,如胸胁胀满作痛,少腹胀满,妇女乳房胀痛,情绪急躁易怒等症。影响及脾胃则见胃脘胀闷,嗳气,呃逆,即木克土。肝郁可化热,肝郁可化火,火可伤阴动血,肝气证可化火,两者最终结果是一致的,但在开始治疗时有区别,即肝郁证应重以疏肝,肝气证应重以抑肝,临床用药有别。

1病案举例

1.1病案1患者,女,35岁,2016-11-14日初诊,因亲人去世近几日一直郁郁不舒,情绪低落,胃脘部隐隐胀痛,伴见胸胁刺痛,默默不欲饮食,眠差,乏力,小便可,大便干稀不调,面色晦暗,痛经5年,经期黑暗血块较多,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胃脘痛,肝郁证。治疗原则:疏肝解郁,行气健脾。用药:逍遥散加减。当归18 g,白芍15 g,柴胡15 g,香附12 g,郁金9 g,陈皮9 g,云苓12 g,白术12 g,甘草6 g,桃仁9 g,红花9 g,鳖甲6 g,莪术6 g,益母草9 g,酸枣仁9 g。7剂,水煎服,日1剂。谢旭善老师认为,肝郁证多是由于情志失和,肝气郁结日久,肝气升发疏泄不及,进而影响血行障碍,形成血瘀,即气滞血瘀。该患者舌质暗红即为血瘀之象,肝郁日久,血瘀血虚,脉弦细亦为佐证。方中当归、白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加香附、郁金以增疏肝解郁之效,陈皮、云苓、白术共奏醒脾健脾之效,桃仁、红花、鳖甲、莪术、益母草大队活血化瘀之效,且益母草有调经之效,酸枣仁养肝血助眠。2016-11-21二诊,患者胃脘痛及胸胁刺痛较前明显改善,食欲改善,仍纳少,眠差,守方有效,加焦三仙各9 g以助运,7剂继服,效果显著。

1.2病案2患者,女,23岁,2016-10-22初诊,主诉:前两日与男友吵架后,胃脘隐痛,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绪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痛,纳差,恶心欲呕,口干口苦,眠一般,月经正常,小便可,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肝气证。治疗原则:疏肝抑肝理气。用药:柴胡舒肝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18 g,白芍15 g,川芎12 g,麸炒枳壳12 g,醋香附12 g,甘草6 g,龙胆草12 g,炒栀子9 g,黄芩6 g,川楝子9 g,当归6 g,生地9 g,白术9 g,紫苏叶6 g,焦三仙各9 g。7剂,水煎服,日一剂。谢旭善老师认为,肝气证多是由于素体肝旺,或大怒伤肝,肝之疏泄太过出现横逆现象。郁怒多易伤肝,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之说。患者是由于木旺克土而致胃脘痛伴见胸胁胀痛,其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皆为肝气横逆临床表现,舌质红苔黄腻为化热之象,脉弦滑亦为佐证。方中重用柴胡、白芍疏肝敛肝,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枳壳理气行滞,醋香附理气疏肝止痛,共奏理气止痛之效,龙胆草、炒栀子、黄芩、川楝子疏肝清肝热,加当归、生地养阴血以防清热之过,紫苏叶和胃止呕,白术益气健脾,焦三仙消食助运,甘草缓急止痛。体现了敛肝疏肝,清肝热滋肝阴,佐理脾胃,即“抑木扶土”的原则。2016-10-29二诊,患者自诉胃脘疼痛及胸胁胀痛明显减轻,无呕恶,食欲改善。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守方有效,去紫苏叶,改焦三仙为6 g,继服7剂。效果显著。

2小结

总之,胃脘痛之偏于肝者,用药当辨肝气肝郁,虽皆是气分实证,但治法迥异。肝郁证当肝之疏泄不及,治当以疏肝、升发为主,不可盲目止痛治疗,至于病久肝气易化火伤阴,肝郁易化热动血等在临床易不少见,肝气证当肝气疏泄无制肝气横逆,治当以抑肝敛肝为主;临证辨之,用药兼顾即可。参考文献:

[1]谢旭善.肝胆病中医诊疗[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2-5.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196.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7-150.

[4]王 宏,鄭 红,欧秀华,等.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3,8(11):1377-1379.

[5]郑剑,李冀,孙妲男.浅析李冀教授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证经验[J].中医药信息,2015,32(3):56-58.

[6]林国戴.胃脘痛的从肝论治[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5):114-115.

猜你喜欢
胃脘痛肝郁辨证论治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胃脘痛患者70例疗效的影响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浅谈胃脘痛患者应用加味肝胃百合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