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傣医解“食物毒”方药规律

2017-07-01 20:31李琼超陈蓉陈清华梁志庆倪凯郑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6期

李琼超+陈蓉+陈清华+梁志庆+倪凯+郑进

摘要:通过搜集傣医解“食物毒”单方、验方57首,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采用频数分析法,分析傣医解“食物毒”的方药及配伍规律。发现傣医解“食物毒”方药用药以解药类药物为主;药性凉,药味苦;多入风塔,擅治疗消化系统病症;配伍以复方为主,遵循寒热并用,调平“四塔”原则。得出傣医解“食物毒”的方药具有独特的用药特色及规律。

关键词:解“食物毒”;“雅解”;方药规律;频数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87-02

傣医“食物毒”是指因饮食不洁(节),误食禁忌或误食有毒食物或过食等各种原因导致“四塔”、“五蕴”的失衡,毒邪内蕴,内伤脏腑而发病[1]。简而言之是由饮食导致的一切不良反应。傣医对解“食物毒”有着独特的认识、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但目前尚缺乏对解“食物毒”方药特点、规律的整理及分析,笔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傣医解“食物毒”相关方药类别、性、味、归塔进行归纳,解析傣医解“食物毒”相关方药的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相关方药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处方来源和筛选以《档哈雅龙》[2]、《傣醫临床学》[1]、《傣医方剂学》[3]、《风病条辨译注》[4]、《竹楼医述》[5]所记载处方作为来源,共搜集与解“食物毒”相关的“雅解”单方、验方共57首,其中共涉及药物115味,共使用频次达258味次,平均每方用药频次为2.24味次。

1.2资料的整理和规范依据《傣药学》[6],将所收录的原始方中的傣药名称、描述信息,进行编号、分解、转化为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单元,使之规范、准确、有序。如:将傣药管底(蔓荆)、管底(三叶蔓荆)均统一为管底(三叶蔓荆)等。应用Excel2003建立傣医解“食物毒”的57首方药数据,数据指标主要包括:方剂编号、方名、药名、药物类别、药味、药性、归塔等指标。数据由专人负责录入,完成后再由专人负责审核,以确保准确性。

1.3分析方法利用Excel2003对傣医解“食物毒”的57首方药中出现的115味傣药,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运用频数分析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药物类别分析解“食物毒”相关“雅解”方药中,解药类为45.74%。根据《傣药学》[6]中药性及药物本身对机体所起的作用及“四塔”、“五蕴”理论,将解“食物毒”的相关“雅解”方药划分成:风塔类、火塔类、水塔类、土塔类、解药类及其它6类。统计显示,在解“食物毒”相关方药中,占比较高的分别为:解药类(45.74%)、风塔类(13.18%)和土塔类(13.18%),这三类解“食物毒”的相关方药占比达到了70%以上。详见图1。

2.2药性、药味分析如图2所示,解“食物毒”方药的药性主要以凉、寒为主,占比分别为:40.31%和20.54%,凉性和寒性药物使用的频率合计为60.85%;苦味类药物在解“食物毒”的药物中占比最大,达为45.35%,其次为甜味(甘)和辣味药物等。详见表1。

2.3药物入塔分析傣医根据药物治病均具有不同归宿的特点,可以透过入塔的结构特点,从另一角度分析解“食物毒”相关方药的特点。由于有些药物不只入某一塔,还可能同时入两塔或者三塔以上,临床上主要是根据其对治疗疾病所起的主要作用而定,如:管底(三叶蔓荆),既入风塔又入水塔,但其治风之力强于治水,因此把它归集入风塔,根据这一特点,主要取其第一入塔为该药的入塔。如图3所示,入风塔的药物占比最大,为29.20%,达66味次,其次为入火塔的药物,但入土塔、水塔的药物占比也超多20%。

3讨论

对解“食物毒”药物的类别统计分析显示,解药类占比达45.74%,说明解“食物毒”以解药类药物为主,以四塔类药及其他类药物为辅。解药是傣医用药治病的一大突出特色,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解除人体的各种毒素,保持体内“四塔”、“五蕴”平衡和协调的功能,其特点是“未病先解、先解后治”[7]。通过药物类别分析可得出,解“食物毒”方药功能以调平“四塔”、“五蕴”为主;“食物毒”发病机制是“四塔”、“五蕴”失衡;解“食物毒”治疗原则以调平“四塔”、“五蕴”、“未病先解、先解后治”为主。同时也间接证实林艳芳教授将解“食物毒”方药归为“雅解”方药具有客观性及合理性。

解“食物毒”方药药性主要以凉、寒为主,药味主要以苦味居多,这与傣族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关,傣族地处热带雨林,气候炎热潮湿,故其药性体现傣药因地制宜的特点。凉、寒、苦的药物具有清火解毒、凉血的功效,傣医重用凉、苦类药物配伍,反映出解“食物毒”方药多用于治疗“食物毒”导致的热性病(帕雅拢皇)[6]。已故傣医专家康郎仑认为药性、药味与“四塔”、“五蕴”有密切关系,如味苦性寒凉的药物入“四塔”、“五蕴”,可调节两者的平衡,主治体内的“热风病”,如“拢阿麻巴”等[5]。可见从药性、药物也可反映解“食物毒”方药的功能。

解“食物毒”相关方药中入风塔药物居多,为29.20%、达66味次,可见风塔在解“食物毒”相关方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傣医认为,“百病皆为风作怪”,“百病皆属风”。在临床上“以风辨病,以病论风”,这是傣医学的特色之一[7]。塔拢(风、气)具有好动,流动游走,多变的特点,而“食物毒”分类复杂,范围广泛,病情多变,可见傣医解“食物毒”方药符合风的特点,故应以入风塔药为主,才能治疗复杂的“食物毒”。在生理上塔拢(风、气)有促进新陈代谢,受纳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成分,排泄代谢产物的功能等[7]。在病理上体内风(气)循行运动失调逆乱,可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病证,如主管脐以上脏腑和组织器官(头、五官、肺、气管、心、肝胆、胃等)的上行风失调,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头痛、耳鸣等病症。如主管腹部脐以下脏腑和组织器官(肠、膀胱、子宫、肾等)的下行失调则可出现腹泻、大小便排泄异常等病症。如主管人体腹内(胃肠)的姑沙牙瓦答(腹内风)失调,可产生纳呆、嗳气、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病症[7]。故解“食物毒”药物擅治疗消化系统病症。

在傣医理论指导下,需借助药物的作用来调节“四塔”平衡治疗疾病,因此,一般需要多味药共同配伍运用。本文收集的57首解“食物毒”方中,单方5首,为8.77%;复方52首,为91.23%。说明解“食物毒”“雅解”方的配伍以复方为主,药物多在2味以上。在药性方面,解“食物毒”“雅解”方虽重用凉性药物,但也与寒性、热性、温性、平性药物配伍使用,这与遵循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寒热并用的原则有相吻合之。在药物入塔方面,虽然解“食物毒”药物以风塔药物居多,为29.20%,但其他三类火塔、水塔、土塔分别为25.66%、23.45%、21.68%。由此可见,傣医善用“四塔”类药物配伍以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来治疗“食物毒”。

上述结果表明,傣医解“食物毒”方药规律以解药类药物为主;药性以凉为主,药味以苦味为主;药物入塔以风塔为主,擅治疗消化系统病症;配伍以复方为主,遵循寒热并用,调平“四塔”原则。总之,傣医解“食物毒”的方药具有独特的用药特色及规律。由于对傣医解“食物毒”方药的规律研究才刚刚起步,其他规律有待进行更为深入的发掘,从而更好的为临床合理应用相关方药提供线索和启迪。

参考文献:

[1]林艳芳.傣医临床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74.

[2]康郎腊.档哈雅龙[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389-629.

[3]贾克琳.傣医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1-162.

[4]林艳芳,玉腊波,依专.风病条辨译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53.

[5]康郎仑.竹楼医述[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39-65.

[6]朱成兰.傣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57.

[7]张超.傣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