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7-07-01 13:36孔令斌
关键词:拓展主体性创新意识

孔令斌

【摘要】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拓展文言文固有的深层次内涵,同时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导学生注重古今知识的联系,启发创造性思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领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创新意识 主体性 拓展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6-097-02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文言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汉语演化中的内在联系,其创新的思维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对现有条件、状况产生新的思索。

汉语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渊源。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源头,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进展的成果。更是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宝贵财富,它体现了古汉语与现代文之间的有效传承。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发展同語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

一、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

多年来,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古训仿佛成了教学工作者的信条。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语文教师定位在主体位置,学生在教师的教鞭指引下,机械地服从。死记硬背成了学生领会知识的单一途径。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教育教学改革,赋予语文教师更重大的使命: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注重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的模式,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在文言文教材中体会语言的进化史,体会文化传承的特点,注重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从而推知“古为今用”的道理。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开拓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把创新意识中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二、以学生主体性学习激发和培养创新意识

笔者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尝试是: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包括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是主体性的组成部分,且互为因果,尤其以创造性为最。首先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要有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学习的精神,在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下,学生逐步摆脱教师给出的固定思维,借助工具书、外界信息等条件,拓展知识层面,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而自主性方面的培养,则着力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使其产生延伸知识面的冲动。一般包括在感知课内文言知识基础上,学会将知识迁移、运用,逐步学会欣赏课外古诗词,初步认知课外较浅易的文言文等,即我们所说的触类旁通。独立、自主的学习,是学生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而创造性的培养是文言文教学中较高深的境界,教师的期望值是:学生能较熟练地解决文言文阅读的词、句、篇的语法规则等方面的障碍,甚至可以模仿例文写出简单的文言语段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的思维习惯,夯实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的根基,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课文《陈太丘与友期》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教材内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我的教学方法是:首先,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弄通该课的疑难字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让学生逐渐形成通过教材中可获取因素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第二步,加深对文言章节的理解,我通过教师导学生演的形式,将文言文编成课堂短剧,3人一组,酝酿3组学生,分别扮演陈太丘、陈太丘的朋友、陈元方等角色,用纯文言的语言表达形式表演。各组表演之后,再找学生评说刚才的课堂活动,比较3个小组表演的优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步,教师将文中陈太丘“相委而去”、陈元方“入门不顾”等情节进行更深入的启发,布置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成陈太丘父子此举的前提,归纳出朋友相交要真诚、守信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学会了做人的基本准则,而且形成了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入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这本身就是创新意识培养。

三、挖掘文言文的深层次内涵,拓展创新意识的培养空间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博大精深,其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感染力量。堪称思想文化的精华,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作为启迪学生创新意识的桥梁和载体,无疑是可行的。换言之,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古文学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拓展,将更有效地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初中文言文篇目中,大量的古诗文所揭示的思想内涵,就是古人为我们树立的明晰的思想和道德以及智慧的标杆。如:《明月几时有》中所体现出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的精神境界;《岳阳楼记》所表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亮节高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立志取义成仁的民族气节;《隆中对》、《出师表》对古人的“不出草庐而知三分天下”聪明睿智的描述;《唐雎不辱使命》对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充分肯定;《木兰诗》对人的“不用尚书郎”的追求个性自由的赞誉……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我们不妨学会“拿来”,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这一有利因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铺砌通途。事实证明,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古文化深层次的追求,既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运用的体现,也是教师可充分利用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又如學生思维的拓展,往往与这些古代文学深层次文化启发分不开。我在讲授《陈涉世家》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文章对陈胜的描写和塑造,是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详细展示了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我在讲课时,先大肆渲染陈胜的大智大勇形象,学生听得情趣盎然。然后,话锋一转,提出疑问:本文中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对“揭竿而起”的草莽英雄的颂扬,《史记》或其他文献中,更多的笔墨竟用在对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布置学生课后自行查阅张楚政权衰亡的原因。两天后,反馈回来的答案基本达到一致:陈胜后来滋长了骄傲情绪,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判徒庄贾杀害。“张楚”政权至此遂亡。

毋庸置疑,学生课后必定对《史记》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了挖掘,查阅了相关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间的一段交流的心路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为深入探究枯燥的文言课文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性的飞跃。

四、想象力的培养是创新意识形成的有效途径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语文学科本来就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所论证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宁死不受“嗟来之食”;为正义,可以放弃“万钟”之俸禄,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不义之财不可取,丧失原则的“好处”不可取,泛滥的物欲不可取。学生对这种意境的个体化、具体化的想象,也就是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再现,学生就会派生出五彩缤纷的思维: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威胁,从容赴死、刘胡兰面对阎锡山军队的淫威,慷慨就义、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关键时刻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又如学完《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等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封建时代人们对自由、富足、幸福、和谐的寄托与追求,到今天不再是一种梦想了,让学生以《与陶渊明对话》、《假如陶令生活在今天》等为题写作。学生自然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畅想新时期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些无疑是想象力给了学生创造性的动力:在自由想象的同时,学生不仅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而且创造性地开拓了思维,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学和学习的主体,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拘泥模式,善于发现,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培养文言文教学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

[ 参 考 文 献 ]

[1]李家惠.试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8)149-150.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培训手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3.

[3]卫灿金.《谈谈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4.

猜你喜欢
拓展主体性创新意识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