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教学中的困惑分析与解决对策

2017-07-03 17:14李丽娜
课外语文·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善良对策语文

李丽娜

【摘要】本文论述了旨在分析《善良》一文教学中的困惑,提出解决对策,提高议论性散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创设良好阅读与口语训练的环境、课本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合作探究等研学后教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善良》;语文;对策;议论性散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文分析

《善良》这篇课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文中对“善良”的论述与劝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性。同时,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该文语言精辟、精炼,论证有力,通过作者的精辟论证,赋予了“善良”一词新的美好内涵,启发人们对人性進行深刻的思考。

本文所处单元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感悟人性之美,同时要求重视课文文本功能,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加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本文中心主旨与学生学习特点,本人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中心主旨;2.自主研学,分析文章句子,体味作者笔下“善良”深刻的内涵;3.能针对现实事例进行筛选、整合信息,客观认识“好人吃亏”的现象,进而悦纳作者的“善良”观;4.认识“身边的善良”,端正价值观。

二、教学困惑分析

根据上述文本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善良》一课在教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厌“旧”

1.中心主旨“旧”

善良这一主题是恒久的,也是经常被提及的德育教育内容。在学生看来是相当“旧”的主题内容,因此能很容易理解“善良”一词的内涵。但受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学生价值观出现摇摆,言行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善良”这一美好品德在学生们看来是“老调常谈”,甚至个别同学有“人善被人欺”“做好人吃亏”的观念,对“善良”持怀疑态度。时代在不断地变化,社会也在不断进步,新时代下的经济环境赋予了“善良”一词更丰富、复杂的内容。单单理解文中作者对善良的理解,在当今的环境下是不够的。

2.文本论据“旧”

课文文本的分析与学习对学生掌握知识,理解作者观点,进而提升自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文本的阅读与分析。其中事例的引用与分析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善良》一文引用作为论据佐证材料的事例(如“文化大革命”“迷彩服”等)大部分年代久远、陈旧,相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来说较为疏远,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形成了学习障碍。

(二)被动式的学习

《善良》一文是议论性的散文,其中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式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但是在平时教学与阅读议论文时,我们一般都是鼓励学生找到中心论点后,了解作者的论证方式,学习他采用论据与论证方法的方式。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帮助学生获悉作者的立场观点,进而被作者说服,理解并认同作者的观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两个问题:1.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学习、被说服”的被动状态;2.这样的教学思路暗示了学生:作者的观点是无可置疑的,学生对文章的观点质疑的概率低,很少产生一种思考质询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扼杀学生思维与探究的乐趣和剥夺了其主动学习权利。

(三)学生文化基础水平差,阅读耐性不足,学习兴趣不浓

中职学生词句积累不足,基础差,表达能力不流畅,阅读耐心不足。《善良》一文句子虽然简洁精辟,但是长句使用过多,学生在阅读与分析过程中容易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难以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深意,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5分钟)

(1)观看视频:彭宇案;学生简单谈谈对此案的看法。

(2)彭宇案网络评论以及名言名句铺垫。

(3)引入主题,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自小,父母就告诫我们: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童话故事“东郭先生与狼”也在述说:做好事没好下场;社会新闻整天在报道:某某误信“某假受困者”被骗,彭宇案更是告诉我们“好人没好报”。现在这个社会,还需要“善良”,“善人”还能立足吗?这些原本答案明显的问题,变得难以回答。也许《善良》这篇文章能给我们答案!

(二)自主研学(2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研学案。研学案主要围绕作者、作品知识,生字词、主要修辞方法、善与恶的对比及课文结构层次等方面设计。

(三)合作探究1(20分钟)——人们需要“善良”

1.整体感知,初步理解“善良”内涵:什么是“善良”?请从自己、文中的一般人以及作者的观点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代表发言;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善良”。

2.聚焦局部,理清思路,通过重点语句进一步分析“善良”的内涵。

(1)以画图填充的形式,合作理清文中1—4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2)重点语句分析

第一,“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 狼”。分析明确:善与恶的比例。也许我们所帮助的人中,有许多的“骗子”以及“不具感恩之心”的人。但这些“毒蛇”在我们生活中毕竟是属于少数的。为了那“少数毒蛇”,丢失我们的善良之心是十分不合算的事情。

第二,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理解。分析明确: 善良者坦荡与作恶者惶惶的心态对比,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这个社会,人们是需要“善良”的。

(四)合作探究2(20分钟)——人们需要怎样的“善良”

首先,利用新闻材料:昔日警察成连环杀手——昔日“警界骄傲”变身杀人恶魔,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进行听说训练,合作完成视听训练表。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试听训练表,热议“英雄”:你认为视频中的“他”是“正义的化身”还是“毒蛇”?为什么?

引导明确:不能因为受到了毒蛇的伤害,就将自己也变成了毒蛇。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运用展示与善良有关的图片、文字与音乐烘托氛围,让学生联系个人实际情况,结合生活,通过自由发言,讨论问题:我们遇到“毒蛇”时,可以怎么做?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面对歹徒时,如何自救并救人。最后,通过全班齐声朗读有关“善良”的抒情句子,达到情感升华,呼唤人们向善。

(六)总结考核(8分钟)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教师从自主研学内容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听说训练以及朗读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最后针对课文主要知识性内容以及善良的深刻内涵做小结,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善良,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复杂的社会。

(七)布置作业(2分钟)

认识“善良”,体味“善良”,回味身边的善良。请写一件自己做过的善事,或自己知道的一件身边的善事选其一作文,200字以上。

四、解决对策(基本设想)

上述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一)推陈出新

选取“新材料”,增加“新角度”,剖析善良,帮助学生悦纳作者的“善良”观。《善良》这篇课文的主要观点是“惩恶扬善”。就全文所规劝的内容来看,它并没能突破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一向主张的观点,更没能帮助我们解决“现代生活中人们是否需要善良”“人们需要怎样的善良”“怎样区分‘真正的善良与‘可笑的善良”等现实问题。在这样“中规中矩”的规劝下,学生即使理解了“作者的善良观”,同样还是会质疑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适用性。

因此,我在教学中选用现实“新案例材料”,增加“现实角度”的分析与理解,帮助学生自我代入,将旧题融入新背景,进行“自我规劝”,进而悦纳作者“善良”观。从“什么是善良—现实中的人们需要善良—人们需要怎样的善良—如何‘行善”四步,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眼中的“善良”、文中一般人认为的“善良”以及作者笔下的“善良”三个方面来体味“善良”的内涵。初步理解:什么是善良。第二步:引用爭议较大的话题事件“彭宇案”,通过讨论:面对摔倒的老人(受困者),我们究竟是“扶”还是“不扶”?引导学生思考“不扶”背后的原因——怕“遇到毒蛇与饿狼”。熟悉的现实事例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索答案的积极性。最后使用文中句子明确:毒蛇与饿狼是属于少数的,现实中的人们需要善良。第三步:善良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美国:昔日警察成连环杀手——昔日‘警界骄傲变身杀人恶魔”的新闻视频,并完成“视听训练表”上的内容。通过讨论、引导,帮助学生明确:不能因为受到了毒蛇的伤害,就将自己也变成了毒蛇。第四步:身边的善良,自己如何“行善”?这里通过问答式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目前他们的“善良方式”。

(二)改变教学方式与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1.不再“逆思维”的议论文阅读教学

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分析其准确严密的语言以及分析运用事例阐明观点的方式方法,采用的是“分析文章—感悟总结—结合生活中的现象理解”这样的阅读学习顺序。但是,我们一篇文章的形成往往经历的是“生活中的现象—感悟总结—行文”的过程。这种阅读教学与作者写作过程顺序是刚好相反的,不利于学生的思辨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文章主旨,我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在导入部分以及合作探究合作讨论部分选取了现实案例题材,目的是先让学生从现实事例出发,思考分析现实案例,有自 己的感悟之后,再结合作者观点学习。“分析生活现象—思考总结—与作者取得共鸣”,这样的学习过程与作者写作的思路过程一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与作者总结的句子产生共鸣。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说服学生去理解作者的用意与思想,效果不佳,不如让学生走作者一样的思路,最终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思路,掌握中心思想,达到“不用说服”,学生“自悟”“自我感知”的教学效果。

2.“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采用研学后教的方式,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究的能力,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主要从导入、自主研学以及合作探究三个教学阶段开展:

导入部分,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将“彭宇案”、新闻视频、网络讨论节选以及名言警句作为材料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研学部分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完成以作者、作品知识、生字词、主要修辞方法、课文结构为内容的研学案,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阶段,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教师适时介入点拨引导为辅,分析现实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合作探究,理解“善良”这一美好品德的深刻内涵。

通过研学后教的学习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地交换观点和意见,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运用技能,改变态度,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加强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1.文本阅读

一篇文章的学习离不开文章作家背景与文本阅读。文本阅读更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善良》一文哲语式的长句表达方式,导致阅读耐心差、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阅读起来倍感吃力,进而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布置了作家、生字词、关键句与文本结构等四个方面的自主阅读学习任务,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学习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法拉动学生细读文本,达到初步理解文本的效果。

《善良》是一篇议论性强、结构清晰的文章,因此这样的自主阅读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在课堂上,我采用分层引导的方式以及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的同时锻炼了学生阅读课文、筛选信息、分析材料和组织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思路的基础上,聚焦局部,重点分析前四段的课文思路,品读文中重点句子,采用了提问点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2.增加课堂语文实训活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并将口语交际体现于课程与日常学习中。语文教学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以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合作探究二”部分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是听,学生观看新闻视频,听取信息,筛选信息后完成训练表上的内容;接着,小组内部自由分析讨论,并记录要点;最后,每组学生代表发言。通过多样的表达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昌华.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典型教学课例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

[2]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善良对策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从《西游记》看战胜心魔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