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本资源,优化阅读课堂教学

2017-07-03 17:29徐云龙
课外语文·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聚焦点切入点阅读教学

徐云龙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阵地。而文本又是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具有凭借、教育、发展、范例的功能,又是学生学习的范文。本文主要从巧用文本的拓展点和聚焦点来进行论述,让学生实现阅读兴趣的培养、表达方法的习得以及运用语言的目的,从而优化阅读课堂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资源;拓展点;聚焦点;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充分感悟文本的内容,教师就采用录像、动画、投影等多种手段,让画面来诠释语言文字;还没有读懂课文,就急于组织学生讨论,就去推荐课外文本,这样就失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淡化了语文学习过程。其实,文本是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巧用文本资源,“刷新”阅读课堂教学。

一、巧用文本的拓展点,实现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温儒敏教授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课堂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除了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条件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外,还要找准文本的拓展点,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实现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严监生神态、动作等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和体会后,使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形象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在学完课文后,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一个守财奴、吝啬鬼,大家猜一猜:他的大老婆得了重病,他愿意花钱为她治病吗?大老婆病死了,他愿意花钱办丧事吗?他的哥哥犯了事,逃了,知县到家里要人,他会花大钱消灾吗?让学生猜测,学生都猜“不会”,接着,我再出示《儒林外史》中的一段资料:

为了治好王氏的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他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了两千钱打发去了。

此时,学生感到特别意外,我就趁机引导:这一切显得让人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名著《儒林外史》,走进一个内心复杂可怜的吝啬鬼,我们还能看到封建时代许多读书人追求名利的鲜明形象。这样,让学生对《儒林外史》产生阅读期待。再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我以课文的结尾句“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为拓展点,给学生讲了林海音和她的朋友妞儿的故事,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城南旧事》。教学《祖父的园子》,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时,我穿插了萧红的坎坷人生,介绍学生读萧红的作品,如《呼兰河传》《生死场》等。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当理解课文最后一句“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意思时,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季羡林的《故乡明月》《留德十年》《重返哥廷根》。当学生有了阅读期待,阅读兴趣就会慢慢形成。

二、巧用文本的聚焦点,实现表达方法的习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着力要攻克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特级教师李怀源曾在“国培计划”的专题讲座中指出: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的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他还向我们介绍他的阅读教学程序(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欣赏评价)。可见,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写作方法的掌握,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范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教材入手,“点击”文本在表达方法上的聚焦点,引导学生领悟其表达方法。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如五年级下册的第四、第七、第八单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花点时间引导学生去体会。例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指导学生完成“品悟语言,感受美丽;深化主题,感受人美;拓展延伸,感悟情感”的环节后,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写法,体会表达”,我提出:同学们,读书时不仅要懂文章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写。现在老师想听一听你们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后,都把聚焦点放在第三自然段,认为这一段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很多四字词,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对于学生的发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下来我把聚焦点放在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没有讲到第一自然段,那这一段可以去掉吗?学生都说不可以。我再引导学生试着把第一段去掉读,看看课文表达是否完整,学生思考后,觉得时间、地点、事情都交代清楚了,可以不要。但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一段呢?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这一段紧扣题目从“爱美”到“爱花”引出“德国”,说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最后我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在扣题上的特色,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经常会出現文不对题的现象,所以我认为课文在这方面很值得学生借鉴,应该让学生好好体会。

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慢慢形成这样的学习习惯,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自然就会形成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这过程,就是学生习得表达方法的过程,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

三、巧用文本的切入点,实现运用语言的目的

贾志敏老师曾在《语文课上要教语文》一文中提道:“教语文,就是教师借助课文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写文章,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语文新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所以,读写结合已成为阅读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新课标在习作要求方面强调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捕捉可供学生练笔的训练点外,还要巧妙地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实现运用语言的目的。

例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以第三自然段为切入口,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在让学生读书、理解、观看视频的基础上,我配上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我们走在德国的大街上,这条街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条街还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那就有许许多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学们,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师动情地描述)接着让学生动笔写(可以运用文中的词句)。学生在阅读文本、观看视频画面和听老师动情描述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情感被激发了,能把自己刚才想象的景象写下来,还把文中优美的词句运用上了,实现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做到了自由表达、真情表达。

再如教学《詹天佑》,我以“感动”为线索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读书,找出能触动心灵的句子和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以二、三、四自然段为切入点,我以激情的过渡语言和激情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尽量让学生走进文本,认识詹天佑,了解詹天佑,敬佩詹天佑,最后出示学生熟悉的感动中国人物杨利伟和姚明的颁奖词,让学生模仿,给詹天佑写颁奖词,要求运用文中的词句。这样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在这过程中,不仅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如上所言,阅读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我们应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把握文本、挖掘文本,巧用这一教学资源,不断地优化阅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夏长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艺术,2008(11).

[2]程汉杰.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刘韦丰.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聚焦点切入点阅读教学
关爱聚焦点
关爱聚焦点
关爱聚焦点
关爱聚焦点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