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一年级语文教学

2017-07-03 04:09郭智清
课外语文·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核心素养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就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一年级语文教学要做好的两件事是: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一年级语文教学;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教育改革浪潮中,世界各国和地区都高度关注以“素养”为核心的未来教学和课程,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我们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一词,较早出现在《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把素养视为经常修习的涵养。《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是后天习得的,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中国台湾学者蔡清田提出,素養不只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一个人即便再有能力,若没有正当的态度,仍称不上具备“素养”。因此,“素养”要比“能力”的内涵更为宽广,可超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并能纠正过去重知识、重能力、忽略态度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中国教育部遴选和界定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了解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之后,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该思考一个问题: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依据课标可知,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守住语言学习,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其他都是从这里长出来的。在一年级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开个好头,尤为重要。树根扎得深,枝叶才能长得繁茂。那么,基于核心素养的一年级语文教学要做那些事呢?

一、培养识字写字能力

识字写字能力的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起点。教师必须清楚,识字教学不是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能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主要包括:应用拼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等能力。具备这样独立的识字能力,会使学生的识字量出现新的飞跃。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喜欢写字的兴趣,是否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阿尔伯特·爱恩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识字教学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不同的识字内容,可安排不同的识字活动。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姓氏歌》时,在多种趣味性朗读以后,可让学生圈出文中出现的姓氏,找出班上有这些姓氏的同伴,还可以在课后练习“照样子做问答游戏”时让小朋友模仿着用分解部件和称说偏旁、组词等方法来介绍自己的姓氏。在课的最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姓氏的趣味小知识,如笔画最少的姓是“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推荐学生读《百家姓》,了解更多的中国姓氏。如此,在形式不同的识字活动中,学生的识字热情被一次次点燃。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公鸡和小鸭子》时,讲到“死”和“身”时,我出示了这两个字的字源演变帮助学生识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我还会寻找一些楷书名家的写字视频或者书法作品的图片,播放给学生欣赏,学生在欣赏的时总会纷纷赞叹:“哇!好美啊!老师,我还想看。”在美的熏陶下,自然产生对汉字的喜爱,自然产生多识字的愿望,自然产生“我也要把字写好”的想法。

识字教学中,要打破以往那种被动的、机械的模式,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年龄特点,在儿童喜欢的教学活动中切实培养学生主动识字意识,逐渐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如教学“尖”时,我让学生说说见过什么东西是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了许多:针是尖的,笔尖是尖的,铁钉是尖的……我问学生:尖的东西有什么特点?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一头大一头小。我接着让学生观察“尖”的字形,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上“小”下“大”。接着我用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看图片想象画面的方法,引导孩子说出日、月都是“明”亮的,在田里出力耕田的是“男”,人多为“众”,成片的树木为“林”,更多更茂密的树林为“森”。然后我告诉学生:“明、男、尖、众、林、森”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会意字”,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意义合成。接着,我又出示“泪”和“休”字,让学生猜猜这两个字的意思。学生感受到会意字的特点,领略到汉字的趣味性,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明显被点燃了,说得兴致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把书写提到很高的位置,第一学段的书写要求是:“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习惯,方法才能及时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写字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要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识字教学时,要重视写字的指导,从小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如:指导“木”和“林”字时,在指导学生写好“木”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观察“林”字,说说发现了什么。而后,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好朋友互相谦让的小故事,接着,一边在黑板上示范书写,一边告诉学生:构成“林”字的两个“木”是好朋友,地方太窄,他们互相谦让,你们看,左边的“木”把手缩起来了,右边的“木”的“撇”穿插到“点”的下方。这样一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要是教师担心自己的书写不够规范美观的话,不妨播放名家书写视频来替代教师的范写。要让学生边观看边跟着描,然后调整好坐姿和握笔姿势,再动笔写,教师还可以找两三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写的字投影出来给大家观察,和书上的范字对比,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精当地指导,渐渐的学生就能养成“一看二描三写四对照”的习惯,在把字写对的基础上越写越漂亮,在写对写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书写速度。

二、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能力方面,读排第几,众说纷纭。张田若老先生一言以蔽之:“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蒋仲人先生也说过:“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而朗读能力的训练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训练。

(一)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一年级,朗读教学的重点应是读正确,培养语感。读正确,是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的“停连恰当”和“重音合理”,这是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形成语感的关键。

对于一年级,必须尊重其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学生必须经历只能一字一顿地读,过渡到以词为单位朗读,逐渐达到逐句朗读,然后做到流畅、有节奏、能边读边理解内容。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所谓“读正确”,是指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不拖长声音。每一次读完,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照着读正确的四个标准来进行评价,那么学生再次尝试读的时候,就一定会提醒自己努力做到四个要求。而关于“停顿、轻读或重读”方面的朗读训练指导主要靠具体的感受,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感受模仿;或者师生分别读,让学生感受对比,知道怎样读才是最好的,到自己读的时候就能模仿得更好。告诉学生,即使是朗读最简单的词组,也要有意识地停顿,也要突出重音。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在哪停顿,再让学生模仿着读。学生在通过正确朗读之后,就能明确词义,清晰词组的形式。像“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这一类的句子,通过正确的读,来达到强化“谁—做什么”这种句子概念的目的。

(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让朗读的情感更到位

在学生朗读课文或者片段时,许多老师都会这样评价:“你读得很有感情”或者“你的朗读感情不够”。可是究竟怎么样才算有感情?也许还说不上个所以然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应该建立在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或者联系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而不是把词典里面的注释硬邦邦地抛给学生。

教学《树和喜鹊》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理解“孤单”的:我一边口头描述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在一个辽阔的大草原上,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然后我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马上说:“只有一棵树,只有一个鸟窝,只有一只喜鹊”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只有、一棵、一个、一只。我又问:“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纷纷说:“我觉得喜鹊很孤单。”我在黑板上板书:孤单。然后,播放一段伤感的音乐,示范朗读了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尝试伴着音乐也来读一读。接着问:“你有过孤单的感觉吗?”一个学生举起了小手:“爸爸妈妈都出去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个的时候,我觉得很孤单。”学生说着说着,眼泪都快留下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哦。看来我们从第一自然段里的‘只有一棵、只有一個、只有一只就知道了‘孤单就是只有一个的意思,生活中,当只有自己一个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孤单。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吧。”这次学生朗读的情感明显更到位了。我马上点评:“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只孤单的喜鹊在自己的窝里无精打采的样子。”

(三)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阅读乐趣比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以及得出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阅读乐趣的获得与否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激发读的兴趣,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时,要关注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以富有情趣的场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关注,愿意去读书,并从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一年级的语文教材,有富有韵律的儿歌,有小朋友喜闻乐见的童话,内容富有童心童趣,富有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些课文,适合用对读、做动作、打着拍子来读等形式,增加朗读时的韵律感,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比如《姓氏歌》、《古对今》等。有些课文适合用分角色、演一演的方式,既激发读的兴趣,又通过演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树和喜鹊》时,我让八个学生扮演八只喜鹊,他们的座位就是自己的窝。第一次试演:我一边朗读课文第五第六自然段,“喜鹊们”睡醒了,叽叽喳喳叫几声,互相打着招呼一起飞到门外。天黑了,他们又叽叽喳喳一起飞回窝里,趴下来睡觉了。我马上点评:这一次不成功,“喜鹊”兴奋过度,睡觉的时候还一直在笑,没有演好“安安静静”,我们再努力一次。于是开始第二次试演,我和其他同学一起朗读,还配了欢快的音乐。这一次,“喜鹊们”回窝以后真的就安安静静地“睡觉”了,课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屏住了呼吸。演罢,大家不约而同鼓起掌来,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这笑容。通过这样的演,“快乐”“安安静静”的意思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就已经明了了。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要把读书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刘国正先生认为:“只要课内不要课外,或者重视课内忽视课外,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都是跛脚的,不可能走得快,走得远。”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每学完一课,教师都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两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小故事。开展“故事分享”活动是个不错的做法,我是这样做的:每天语文课的前几分钟,都安排一个学生出来讲故事。提前一周,我就会公布本周讲故事的五个人的名单,提醒学生和家长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讲给爸爸妈妈听,还要求学生提前一天在微信上试讲给我听。每天,当故事一讲完,教室里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讲的学生高兴,顿时自信心倍增,听的学生也高兴,有了想多读书的愿望。当学生表现比较好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个故事当作奖励,这样其实也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四)通过朗读丰富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年级上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除了通过朗读、背诵课文来积累好词佳句外,还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对语言的积累。进入一年级下册后,语言积累的形式更多样,要求逐步提高。

积累词语,不是简单揭示其构词方式,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其表达的作用,体会这样表达好在哪。比如“安安静静”这一类词,不能只告诉学生这是“AABB”式,而要通过不同的语境“我们安静地在教室里看书”“我们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看书”,让学生通过对比读,感受AABB式词语的作用。

借助句子比较,学习具体表达。《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安排了比较句子的练习。通过对比读、通过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了解“偷偷地”一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小公鸡的心理,它不想让小鸭子发现,暗暗地跟在小鸭子后面。引导学生了解“飞快地”一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小鸭子去救小公鸡时急切的样子。这样一来,学生就直观地体会到加上了描述动作情状的词语能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借助句子仿写,学习多样表达。一年级下册开始,安排了写句子的练习。例如,入学第一次提出写话要求是在《我多想去看看》课后,“以‘我多想……为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们交流。”教师必须明确一点:一年级的写话要求,旨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愿写,乐写。在教学课文时,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去北京、新疆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这是写话练习的前提,把课文读好后,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再写,能降低学生写话时的难度。《荷叶圆圆》课后也有写话练习。“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是个例句,出现了两个叠词,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确、读好停顿。再配以句子上方直观的荷叶图,感受荷叶的两个特点。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的两个方面,模仿着写“苹 果________,_______。”学生成功完成了仿写以后,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树立起学生写话的信心。可以的話,不妨让学生尝试更多的挑战,如“西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妹妹的脸蛋________,_______。”“这朵花________,_______。”通过举一反三,既让仿写练习更丰富,又发展了思维。

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因此,培养学生背诵古诗词能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提高文化品位。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言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凝练,富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若引导得当,学生一定爱读。但要切记,一年级的古诗教学重在积累,在积累中逐步感悟其特有的韵律和节奏。教学中要以读为主,切勿陷入讲解分析的误区。

总之,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一年级语文教学应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识字写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万丈高楼才有望盖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86.

[4]许良英,等.爱恩斯坦.爱恩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许发金.掀起“读”的盖头来[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10).

[6]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郭智清,女,1979年生,广东增城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少先队工作。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