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红
都匀毛尖:千锤百炼出深山
刘雪红
日前,从杭州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传来喜讯,都匀毛尖与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化黑茶、蒙顶山茶、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普洱茶、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等一道,入选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2015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黔南创建都匀毛尖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这是贵州省创建的首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2016年12月12日,在“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都匀毛尖以211.49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榜单第四位,品牌价值较上年增加了30.49亿元。
近年来,都匀毛尖在各种盛会上“斩金夺银”。好事连连的背后,是黔南对“都匀毛尖”品牌多年的锻造。特别是2015年举办的都匀毛尖茶百年品牌推介系列宣传活动,有效地扩大了都匀毛尖的品牌影响力、渗透力,美誉度和知名度,使都匀毛尖茶的品牌无形资产得以壮大。
业内人士评说,这几年,打上“黔南制造”标识的都匀毛尖,在中国茶阵营里火得不要不要的,这得益于黔南“文化引领、黔茶出山”的产业发展思路,得益于对“都匀毛尖”品牌的千锤百炼。
为了锻造都匀毛尖优秀品质,黔南发布实施了都匀毛尖茶综合标准体系,并制作实物标准样免费发放到企业,让企业参照“标尺”生产,将标准落实到生产中。这种统一原料、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包装标识的标准化生产模式,确保了都匀毛尖茶的品质特色,补齐了黔南茶产业发展的短板。
特别是2013年以来,黔南新建茶园一律按照有机茶标准规范种植,新增基地全部实现无性系良种茶苗种植,规模茶叶基地大部分实现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同时,依托“学院派”、“科研派”的技术力量,在品种选育与扩繁、示范基地带动、关键技术引导、新品种开发、龙头企业推动、都匀毛尖功能成份与分析研究等方面成果累累,使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茶叶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促进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上,出台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都匀毛尖品牌管理办法》、《“都匀毛尖”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等,将都匀毛尖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及标准化体系等品牌管理事项全部归由州政府统一管理,有效治理了都匀毛尖多年来品牌混乱、管理无序、竞争恶意等乱象。积极引导企业开展SC、ISO等管理体系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推进茶叶加工清洁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全州已建成清洁化生产线67条,机械加工率达到60%以上。
同时,引导企业建立从鲜茶叶生产、采收到茶叶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及售后服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产品标识和追溯制度,建立从鲜茶叶生产到成品茶消费的信息网络和内部局域网络,让消费者了解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及运输的整个过程。2011至2015年,农业部抽检全省茶叶103批次中,黔南州抽检茶叶合格率均为100%,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从2015年开始,黔南启动了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经委托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综合技术中心检测,所有样品均为合格。
完善的茶叶质量管量体系,让都匀毛尖向世界亮出了绿色茶、生态茶、健康茶、安全茶的“身份证”。
黔南两次出台茶产业发展意见,把茶产业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贵州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阵营里,举起了“都匀毛尖”百年品牌的旗帜,成为黔南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统一的生动实践。
2014年5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正式颁布实施,黔南因此成为贵州省第一、全国第二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地区,也是全省首家将茶产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地区。
紧接着,黔南出台了《创建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知名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纲要》、《黔南州金融支持茶产业发展意见》、《黔南州推进茶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整合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举全州之力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搞好产品营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都匀毛尖有品牌无规模、无市场、无知名度等突出问题。
黔南州茶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州茶园面积171.4万亩,其中,投产面积74.23万亩。2016年实现茶叶总产量2.4万吨、总产值42.59亿元、综合产值74.47亿元,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全州建成省级茶叶园区5个、州级茶业园区8个,万亩以上乡镇41个、万亩专业村23个;全州涉茶企业(合作社)1300家,县级龙头企业43家,州级龙头企业33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31家茶叶企业入驻阿里巴巴都匀毛尖茶城。都匀毛尖品牌在全国累计设立专卖店263个、销售点3939个、入驻电商平台358个,全州茶叶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30多亿元;茶叶从业人员45.6万人,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5.4万余人,茶农人均收入近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