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多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综合疗效评价

2017-07-05 08:41眭江涛田慧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3期
关键词:椎间隙前路植骨

眭江涛, 马 涌, 马 原, 田慧中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脊柱外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4)



前路多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综合疗效评价

眭江涛, 马 涌, 马 原, 田慧中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脊柱外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4)

颈椎病; 多节段; 前路多椎间隙减压; 脊柱融合术

多节段颈椎病是指影像学显示颈椎存在多个节段的、连续或不连续的病理改变,包括椎体后缘增生、骨赘形成、椎间盘变性或突出,这些病理改变对颈髓和硬膜囊的多个平面造成压迫,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多节段颈椎病常表现为颈部症状及四肢感觉、肌力、反射的复杂变化,以脊髓型或神经根型为主的混合型多见。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已被证实为治疗颈椎病经典有效的手术方法[1]。本研究综合采用前路多椎间隙减压、自体或异体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0月本院就诊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51~61岁,平均(54.6±6.0)岁,病程5~39个月,平均(18±13.3)个月;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运动及感觉障碍,表现为四肢乏力、行走不稳及肢体的束带感,肌腱反射亢进并进行性加重, Hoffmann征阳性。X线检查显示,颈椎序列发生变化并有多节段退行性变,生理曲度变小,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刺形成,椎管狭窄。

1.2 手术方法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方法。具体操作为:患者经麻醉后,取仰卧位,采用颈前横行切,自右胸锁乳突肌内缘钝性进入,显露病变椎体前缘,臂机定位主要病变椎体,牵开器撑开所要切除椎体的椎间隙,切除下椎间盘,行椎体次全切、开槽、减床、刮至后纵韧带,清除椎间隙及后缘突出部分。如后纵切带钙化,一并刮除。取自体下皮质骼,行锁定钢板内固定。其他病变较轻可行椎间隙撑开、椎间盘切除、后缘减压,并安放椎间融合器,手术完毕放置引流管。

1.3 综合疗效评定

对手术前后及随诊时的影像学、临床医生评价标准及患者自我评价评分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计算改善率。影像学指标主要包括颈椎活动范围。临床评价指标有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颈部失能指数、末次随访临床疗效满意度(按照Odom评分标准判断)、JOA评分。手术前后使用SF-36量表、颈椎病症状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计算疗效的改善率,改善率=(术后的JOA评分-术前的JOA评分)/(17-术前的JOA评分)×100%。JOA评分的改善率标准为: 75%以上为优, 50%~<75%为良, 25%~<50%为可, <25%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术前与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50~160 min, 平均78.6 min。术中出血量152~269 mL, 平均197 mL, 术中无需要输血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切口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等,切口愈合等级均为I类。19例患者术后出现吞咽不适, 11例出现声音嘶哑, 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术前与术后1周、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比较,患者JOA评分、改善率、颈部失能评分、SF-36评分、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按照Odom评分标准判断末次随访临床疗效满意度,其中优41例,良9例,一般8例,差0例。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2%。手术前后患者颈椎前屈、各方向活动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手术前后JOA评分、有效率、颈部失能指数、SF-36、颈椎症状评分比较

与术前比较, **P<0.01。

表2 手术前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

与术前比较, **P<0.01。

3 讨 论

目前认为手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延缓病情发展,改善脊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减压、恢复颈椎的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植骨融合重建颈椎序列的稳定性。Barsa等[3-4]认为多节段颈椎病致压物都来自前方退变椎间盘及骨赘,单纯的后路手术不能去除前方致压物,常难以获得有效的减压。前路减压是目前认为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5], 后路手术则可作为前路手术的补充手段。临床中一般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但其创伤大、出血多,植骨块跨度越大,其所受的负荷就大,稳定性较差,术后植骨块移位的发生率高。远期可能面临假关节发生率高和融合的相邻节段退变加速问题。相关研究[6-7]发现,术后10 年相邻节段退变高达25.6%, 其中2/3的患者需再手术。相关文献[8-9]报道术后4 年以上者51.1%相邻节段出现退变,其中11.9%神经症状加重。有研究[10]报道即使使用内固定,假关节发生率为3个节段达18%~25%。一般认为骨移植界面越多,不融合的界面可能就越多,而植骨块越短,其稳定性就越好。有文献报道虽然椎体次全切除术的植骨融合率高于椎间盘切除术,但其植骨块移位的发生率也高于椎间盘切除术。

本研究表明,运用前路多椎间隙减压、椎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不但能够切实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本研究中手术时间最短仅为50 min), 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暴露病变部位容易、减压彻底、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效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植骨融合率高、创伤小、疗效好等特点[11-12]。本研究显示前路多椎间隙减压、椎骨、内固定治疗术后患者的JOA评分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术后改善率也高达81%。颈部失能指数、SF-36、颈椎症状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可作为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务必彻底切除骨赘[13-14], 减压要充分,注意维持融合节段的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钛网放置要准确,采取有效顺序开骨槽以减少松质骨渗血时间。术后要进一步评估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植骨融合率、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改善率。

[1] Kim S J, Kim S D.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Using a Double Cylindrical Cage versus an Anterior Cervical Panting system with Iliac Crest Autografts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J]. 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14, 55(1): 12-17.

[2] 王德利, 阮狄克, 李海峰, 等. 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方法与并发症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2(4): 313-314.

[3] Xu R, Bydon M, Macki M, et al.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first repeat surgery versus second repeat surgery[J]. Neurosurgery, 2014, 74(2): 120-126.

[4] 王加波, 成业东, 王昌超, 等. 经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探讨[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4, 11(4): 28-30.

[5] 刘洪瑞, 冯纪川. 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9): 90-91.

[6] 唐步顺, 颜程, 胡汉祥, 等. Smith-Robinson技术联合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25(4): 311-316.

[7] 杨永波, 朱振军, 杨希望, 等. 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双节段颈椎病[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6, 24(7): 594-597.

[8] 黄小东, 方诗元, 王叙进, 等. 两种前路减压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J]. 安徽医学, 2014, 9(4): 450-453.

[9] 唐鹏宇, 杨海源, 罗勇骏, 等.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邻近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 江苏医药, 2015, 12(16): 1920-1922.

[10] 钱宇, 何磊, 赵晓峰, 等.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的脊髓前移[J]. 中华骨科杂志, 2013, 33(10): 997-1003.

[11] 李少林, 杜文征, 李卉, 等. 颈椎不同入路方式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J]. 河北医药, 2015, 9(10): 1544-1545.

[12] 陶春生, 倪斌, 宋展昭, 等. 不同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连续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3): 209-211.

[13] A M Ramos-Levi, P Matia, L Cabrerizo, et al. Statistical models to predict type 2 diabetes remission after bariatric surgery[J]. Journal of diabetes, 2014, 6(5): 472-477.

[14] Muratore A1, Mellano A, Tarantino G, et al. Radiofrequency vessel-sealing system versus the clamp-crushing technique in liver transection: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n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J]. HPB (Oxford), 2014, 16(8): 707-12.

2017-01-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60280); 新疆医科大学创新基金(XYDCX2015118)

马原

R 681.5

A

1672-2353(2017)13-132-02

10.7619/jcmp.201713040

猜你喜欢
椎间隙前路植骨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莫愁前路无知己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逐梦记·马
新型L5/S1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测试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一期复合植骨外固定架固定、VSD引流治疗Gustilo-Anderson Ⅲ型骨折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