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脑桥梗死特征对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7-07-05 08:41汤明俊吴琼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3期
关键词:性脑脑桥急性期

肖 嵚, 汤明俊, 吴琼莹

(1.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医院 急诊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12;2. 湖北省蔡甸监狱医院 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00;3.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医院 神经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12)



孤立性脑桥梗死特征对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的影响

肖 嵚1, 汤明俊2, 吴琼莹3

(1.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医院 急诊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12;2. 湖北省蔡甸监狱医院 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00;3.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医院 神经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12)

脑梗死; 孤立性脑桥; 梗死特征; 神经功能缺损; 急性期

作为脑干部位脑梗死的多发区域,脑桥梗死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较大部分[1]。孤立性脑桥梗死常伴有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及预后。有研究[2-3]表明孤立性脑桥下部梗死可对患者的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行预测,也有研究[4]表明孤立性脑桥梗死对神经功能缺损无显著影响。本研究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特征对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院住院治疗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214例,平均年龄51.25±11.36岁,平均体质量61.54±11.78 kg, 男111例,女103例。按照其是否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3例与对照组151例。所有患者符合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桥梗死标准[5]。排除标准: ① 脑桥梗死合并动脉系统支配区新发脑梗死; ② 脑桥梗死合并其他部位脑梗死; ③ 发生感染、发热的患者; ④ 严重的心、肺、肾脏系统疾病。观察组男28例,女35例,年龄43.21±10.14岁,体质量61.23±10.97 kg; 对照组男83例,女68例,年龄46.25±11.36岁,体质量61.54±11.78 kg。2组患者男、女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记录其一般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常规、血脂全套、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等,对患者进行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对患者进行头部扫描,获得的影像由专业的影像学医师进行评估判断,确定患者发生孤立性脑桥梗死的部位。基于对脑干MRI的研究,把脑桥进行3等分: ① 上部:形状相对较圆、有小圆形导水管; ② 中部:具有方形的第四脑室、小脑中脚,三又神经由沟内穿出; ③ 下部:与中部形状相似,面神经及听神经由沟内穿出。本研究按脑梗死在DWI上的表现把患者分为上部梗死、中部梗死、下部梗死。若2个相邻的部位均受累,取主要受累的部位:若3个部位同时受累,则归为上中下部梗死。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发生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并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查各项指标,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脑桥梗死发生部位,判断患者脑桥梗死的严重程度。对患者的孤立性脑桥梗死部位进行影像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研究中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量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组患者血糖、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观察组中有吸烟史者7例,饮酒史者13例,住院时间22.3±6.9 d; 对照组中有吸烟史者28例,饮酒史者25例,住院时间19.2±7.0 d。2组中有吸烟史者例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的脑桥梗死发生部位,观察组中上部12例,中部29例,下部22例; 对照组中上部31例,中部78例,下部42例。2组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3 讨 论

孤立性脑桥梗死临床表现以偏瘫最为多见,其中多合并头晕、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有助于对孤立性脑桥梗死症状的判断[6-7]。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指患者起病至发病5 d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进行性加重。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表现型为运动功能的障碍,其中包括面瘫、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部分患者前期表现单纯,后期出现共济失调、运动功能障碍等[8-9]。

脑桥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病原因多样,其机制主要包括血栓蔓延、继发性脑水肿、炎性反应、脑梗后出血性改变等。在脑桥梗死患者的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发生状况中, 80%左右的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发生在72 h内。对214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对2组患者的女性比例与患者是否有吸烟史、饮酒史以及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在发生神经性功能缺损的患者中, 2组男女比例、患者是否具有吸烟史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目前有多项研究[10-13]表明,吸烟对心脑血管伤害较大,且雌激素对脑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在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中,男女比例并无较大差异,未发现女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明显少于男性患者。本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吸烟比例更高,并非表示吸烟对孤立性脑桥梗死的发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有可能是因为观察组患者女性比例高于对照组,且吸烟者在女性中的比例较少的缘故。

对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进行影像学分析,目前对梗死部位以及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前循环方面。对孤立性脑桥梗死发生部位对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研究尚缺少一致性[14]。本研究发现,发生下部孤立性脑桥梗死的患者更易产生急性期神经功能的缺损。脑桥上部脊髓束分布较为松散,而脑桥下部则分布紧凑,由此认为脑桥下部发生梗死会导致患者更易产生急性期神经功能的缺损,脑桥下部梗死患者因动脉夹角较小,更易受到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15]发现,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在C-反应蛋白(CRP)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但在血红蛋白、血糖等方面的指标并无差异性, CRP常因机体的炎性反应而产生,对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并无较大的相关性。对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的分析表明,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于未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桥梗死患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不良预后。

[1] 陶丽红, 张新江, 符长标, 等. 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脑桥旁正中梗死与脑桥腔隙性梗死的比较[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3, 21(8): 606-611.

[2] 赵昊, 曹树刚, 吴倩, 等. 孤立性脑桥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预测因素: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3): 171-175.

[3] 黄如月, 张侠, 陈伟莉, 等. 孤立性脑桥梗死形态学部位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关系[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 15(2): 172-176.

[4] 董晓峰, 吴冠会, 程庆璋, 等. 孤立性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5, 25(3): 286-291.

[5] 李菁晶, 鞠奕, 潘岳松, 等.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8(7): 715-718.

[6] 王渝, 朱炬, 张哲成, 等. 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小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J]. 天津医药, 2015(9): 1008-1011.

[7] 夏楠, 王红星, 任彩丽, 等. 年龄因素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8): 782-785.

[8] 马燕, 吴南楠, 张宁, 等.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刊, 2016, 51(8): 102-105.

[9] 孙俊英.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对脑梗死急性期高危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山东医药, 2014(42): 60-62.

[10] 徐静红, 谢兵兵, 吴秀玲, 等. 部分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针刺和康复的介入对老年患者运动、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4): 853-854.

[11] 王敦敬, 朱芳芳, 牟英峰, 等.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降血压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6, 24(1): 7-14.

[12] 杨磊, 秦伟, 张小雨, 等. 孤立脑桥梗死的临床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8(3): 274-277.

[13] 宋学萍, 于士龙, 祝淑贞, 等. BiPAP干预急性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血浆中NO、氧自由基表达的变化及意义[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9): 2399-2402.

[14] 刘德芳, 赵波, 吕云利, 等. 针刺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循环、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8): 3095-3097, 3183.

[15] 王慧娟, 刘运平, 曹妍, 等. 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5(21): 3255-3258.

2017-02-04

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ks-45)

R 743

A

1672-2353(2017)13-202-02

10.7619/jcmp.201713071

猜你喜欢
性脑脑桥急性期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猪血球凝集性脑脊髓炎的防控
软通道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幕上出血患者的近期随访研究
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及头部磁共振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在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MR诊断
CT与MR用于脑桥梗死诊断的效果观察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