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及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2017-07-05 03:18詹军张强刘丽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14期

詹军 张强 刘丽丽

摘要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市旅游总收入为指标,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首位度以及对数回归分析,探究了2008—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差异和位序规模演变状况。研究发现,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总体下降;首位城市稳定,首位度呈现下降趋势,旅游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市极化效应在减弱;旅游收入位序规模双对数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态势由首位型转化为集中型;旅游资源吸引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接待能力等因素是形成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位序规模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4-0154-05

AbstractTaking tourism income of 26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as measure indexes,Standard deviation,Variation coefficient,Gini coefficient,Herfindah index,primacy index,and Doublelogarithm regression analysis as calculation method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tourism economy among the cities from 2008 to 2015.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the absolute disparity of tourism economy expanded and the relative disparity narrowed.The primate city was stable,while the Primacy ration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and the polarization effect of tourism was weakening.After logregression analysis,the ranksize of tourism economy has changed from primacy distribution type to centralized distribution type.The attra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ourism reception ability we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Disparity of tourism economy;Ranksize system

國务院最新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要优化空间布局,构筑新型旅游功能区,做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五大旅游城市群。其中,长三角旅游城市群要全面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大力推动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面向全球、引领全国的世界级旅游城市群,建设亚太地区重要国际旅游门户[1]。城市群内地市间旅游业的不均衡发展和旅游经济规模的不均会阻碍城市群旅游业的协調发展。通过分析研究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经济位序结构,探索其动态演变规律,揭示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对于优化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深化区域合作,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是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学者从全国[2-4]、区域[5-8]、省域[9-13]等角度对旅游经济差异及位序规模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梳理可知,旅游经济差异及位序规模结构的研究已经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相对于全国和省域角度而言,从区域角度,特别是从城市群角度研究旅游经济差异的较少。其中,仅有何调霞等[14]选用泰尔指数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市旅游经济差异化进行了初步研究。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基尼系数、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针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及位序规模分布进行探讨的研究十分缺乏。因此,笔者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2008—2015年为连续的时间序列,以旅游总收入为研究指标,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各地市旅游经济差异及位序规模体系,并探讨旅游经济差异的成因,以期为缩小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旅游经济差异、加强内部地市间旅游合作、促进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长三角城市群概况

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共26个地市,面积21.17万km2,约占全国的2.2%[15]。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GDP总额为135 512.5亿元,占全国GDP总额的19.67%;旅游总收入21 775.2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2.72%。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该研究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2009—2016年)、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08—2015年)。该研究以旅游总收入为研究指标,主要采用旅游经济差异化分析和旅游收入规模位序分布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2.1旅游经济差异化分析方法

2.1.1标准差(VOC)。是测度地区绝对均衡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地区发展越不均衡,反之越均衡;是用数据的离差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商的算术平方根[16],见公式(1)。

3旅游经济差异与位序规模分析

3.1旅游经济差异格局从图1可以看出,反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的标准差从2008年的412.48上升到2015年的754.41,8年间增长了1.83倍。除2013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国际旅游收入下降的影响外,整体保持稳定上升态势。

2008—2015年基尼系数均超过0.4,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呈现出较显著的空间差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一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地市的旅游经济相对差异越来越小(图2),这与大多数地市旅游业在城市群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有关。赫芬达尔指数从2008年的0.115下降到2015年的0.07,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在时空分布上越来越分散。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上海、南京、无锡、宁波4个地市外,22个地市旅游收入在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例都有所提升。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等地市的集聚程度在逐渐下降,同时也反映出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地市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

3.2旅游经济位序规模结构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收入的首位度不明顯,2015年的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分别为1.59、0.61、0.57,均低于理想值。2008—2015年首位度整体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图3),说明旅游经济发展较好地市的极化效应在逐渐减弱。从首位度的演化上看,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市场中,上海一直是首位城市,苏州、宁波、杭州交替为第2位城市,2城市指数由2.85下降为1.59,说明第1位城市和第2位城市旅游收入规模差异在日趋缩小。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分别在0.61~1.02、0.57~0.99波动,首位城市与其后的多位城市之间的旅游收入规模相对稳定,未能形成稳定的规模优势。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宁波等地市处于高位序,并且旅游收入规模差距较小,是造成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

根据公式(8),对2008—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地市的旅游总收入及其位序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表2)。由表2可知,长三角城市群历年各地市旅游总收入规模和位序拟合度(R2)均在0.809以上,相关性显著。集中指数常数(q)由2008年的1.302下降为2015年的0.984,旅游位序規模结构由首位型转化为集中型,与首位度分析结果相一致。

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4旅游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结合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发展态势,现从旅游资源吸引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入境旅游发展、旅游接待能力等方面对影响各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由于数据量纲存在差异,对相关数据取对数以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4.1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所需要的最基本因素,也是吸引旅游者前往该地区进行游览的主要原因之一。旅游资源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程度,特别是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是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根本原因。该研究选取国家A级(4A级、5A级)旅游景区作为衡量长三角城市群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标准,并参照左冰[20]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Ai为i地市旅游资源吸引力,Qni为i地市A级景区的数量。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收入差异与旅游资源吸引力指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性,历年相关系数均超过0.8,说明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异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以2015年为例,城市群内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高的上海市有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51处,而旅游资源吸引力程度最低的铜陵市仅有2处4A级景区。由此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群内地市间巨大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异。2008—2013年,旅游资源吸引力因素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系数一直处于6个影响因素中的首位,2014—2015年成为仅次于产业结构水平之后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可以预见,由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异引起的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将持续存在。

4.2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项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经济实力的鼎力支撑,可见旅游业是一项依赖性很强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能够保证旅游发展所需的财力支持,从而使旅游经济获得发展。研究选取GDP代表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了0.0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一直高达0.79以上,说明经济发展能够使旅游收入获得较大的提升。如上海市的自然旅游资源并不多,但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依旧能够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资源,说明了经济实力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基础紧密相关,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势必造成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格局。

4.3产业结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门,其发展需要商业、娱乐休闲等关联产业的大力支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物质支持基础。表3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收入差异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在0.01的水平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6,验证了产业结构层次是造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相关系数由2008年的0.740增加到2015年的0.889,说明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能够使旅游收入获得更大的增加。

4.4交通条件发达的交通条件可以增强区域的可进入性,从而扩大客源市场的规模,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的基本指标。该研究采用公路网密度[21]衡量交通条件,计算公式为:

式中,GHDi为i地市公路网密度,Li为i地市公路通车里程,Ai为i地市国土面积。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仅有2008—2011年4年通过0.0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相关系数都不超过0.630。可以基本得出交通设施条件并不是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究其原因,可进入性只是一个重要的门槛条件,若一个地区的可进入性达到某一水平后,其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就会减弱。长三角城市群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拥有优越的先决条件,已经逐渐形成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地市间的公路网密度差异日益减小,导致公路网密度不再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4.5入境旅游发展旅游业属于外向型产业,目前全球每年国际游客的数量超过10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入境旅游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采用入境旅游发展指数来衡量各地市入境旅游发展状况,计算公式如下[22]:

式中,I为入境旅游发展指数,yi为i地市的入境旅游收入总量,Y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入境旅游收入总量,Ui为i地市的GDP总量,U为长三角城市群GDP总量。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2年入境旅游发展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促进因素。2013年旅游收入与对入境旅游发展指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全球经济低迷、人民币汇率上涨、中国雾霾天气严重和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入境游客减少,多种因素共振造成入境旅游收入下降。2014年入境旅游指标与旅游收入在0.01的水平下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535。2015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下降为0.485,且仅在0.05水平下相关,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入境旅游衰退和波动仍在持续,长三角城市群短期内追求实现入境旅游市場较为快速增长并不现实。

4.6旅游接待能力旅游对目的地的接待设施要求较高,接待设施的建设情况会影响旅游业的服务质量。特别是星级饭店的设立是地区旅游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保证地区旅游质量的同时,也使地区的旅游业有了另一个资金渠道,扩大了旅游收入。该研究采用星级饭店的数量反映旅游接待能力。2008—2015年旅游接待能力与旅游收入一直在0.01的水平下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615~0.904,说明接待能力与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性强,接待能力强的地区旅游收入状况较好。

5结论

研究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市,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首位度以及对数回归分析,探究了2008—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差异和位序规模分布。结果表明:

(1)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收入标准差呈现扩大趋势,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有所下降,说明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总体下降。

(2)长三角城市群内部首位城市稳定,上海一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引领城市,旅游收入规模的第2位城市交替变化,分别是苏州、宁波、杭州。 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且2015年都低于理想值,不具有显著的首位分布特征,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地市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较快,旅游经济差异逐渐缩小,旅游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市极化效应减弱。

(3)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地市旅游收入与位序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可知,二者存在较高的相关性,2008—2015年集中指数常数呈现下降趋势,且2015年降低到0.984,说明旅游经济规模分散力量大于集中力量,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态势由首位型转化为集中型。

(4)从旅游资源吸引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入境旅游发展、旅游接待能力6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2008—2015年旅游资源吸引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接待能力与旅游收入存在显著相关性,对增加旅游收入产生重要影响。

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所选取的时间断面较窄,或许不能深刻揭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及位序规模变化规律。随着长三角旅游城市群建设的不断深入,将给城市群内各地市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加强地市间旅游合作与协调发展将成为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EB/OL].(2016-12-26)[2017-02-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6/content_5152993.htm.

[2] 张凌云.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南开经济研究,1998(2):71-74.

[3] 朱俊杰,丁登山,韓南生.中国旅游业地域不平衡分析[J].人文地理,2001,16(1):27-30.

[4] 朱竑,吴旗韬.中国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J].地理学报,2005,60(6):919-927.

[5] 肖光明.珠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6):72-77.

[6] 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7] 邓晨晖,吴晋峰,辛亚平,等.中国西部地区旅游规模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9):1557-1562.

[8] 曾鹏,罗艳.中国十大城市群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2(24):60-63.

[9] 戈冬梅,吴玉鸣.江西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9):44-48.

[10] 周彩屏,戈冬梅.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2):345-350.

[11] 柳百萍.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分布[J].地理研究,2011,30(8):1520-1527.

[12] 赵磊,王永刚,张雷.江苏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9):1566-1572.

[13] 刘军胜,马耀峰.河南省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位序差异化[J].经济地理,2012,32(6):150-155,172.

[14] 何调霞,梁双波.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城市问题,2016(10):65-68.

[15]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EB/OL].(2016-06-03)[2017-01-25].http://www.sdpc.gov.cn/zcfb/zcfbghwb/201606/t20160603_806390.html.

[16] 李艳花,周红岩.基于规模和位序差异的陕西入境旅游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27(1):51-55.

[17] 李如友,黄常州.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24-33.

[18] 王新建,郑向敏.台胞大陆旅游的空间差异及演变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1):1915-1920.

[19] 宣国富,赵静.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J].旅游科学,2011,25(5):23-32.

[20] 左冰.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82-90.

[21] 胡露露.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2] 万三敏.河南省旅游经济趋同与趋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