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的大地 尼泊尔

2017-07-07 08:14王艳玲
中国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种姓印度教众神

王艳玲

在西藏的隔壁,喜马拉雅山的另一边,

有一个贫穷的国家——尼泊尔。

众神很眷恋这个山中小国,

它清贫,众神给了她美貌;它苦难,众神给了她信仰。

它包罗万象,属于世间每一个人,

它是佛祖诞生的国度,艺术家的缪斯,虔信者的圣地。

尼泊爾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宗教是尼泊尔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宗教繁荣是尼泊尔社会生活的一大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已成为尼泊尔人的传统与习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作为传统习惯而自然承袭。

尼泊尔佛教徒占7~8%,但是,在尼泊尔,印度教和佛教往往相互混合在一起,教义相互渗透,一个人兼有多种崇拜很普遍。在尼泊尔,通过奉献贡品、宗教仪式遵循神的法规和受神的安慰是每日生活的重要部分。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加宗教活动。而这样的宗教仪式随时随地、任何场合都在举行。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做可以保持和增强他们与神的感情交流并以重复千万次的姿态和虔诚,去感知自己内心中无处不在的神灵。

尼泊尔宪法明文规定,“在实施一般法律时,不得基于宗教、人种、性别、种姓、部族或其中任何一项而对任何公民有所歧视。”“在任命政府职务和其他公职时,不得仅基于宗教、种族、性别、种姓、部族或其中任何一项而对任何公民有所歧视。”尼泊尔的社会现实说明印度教虽然居于主导地位。但它不排斥其他宗教,其他宗教之间也互不排斥。佛教信徒可以进印度教庙宇敬神,印度教信徒也去佛寺拜佛。尼泊尔的佛教寺院、锡克教堂、基督教会都允许其他宗教的信徒出入。形成印度教与佛教互融并与其他宗教相容的社会现象。

尼泊尔社会从印佛两教的互容,发展到可以容纳一切宗教,体现了信仰自由。

信仰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是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一道灵光,温暖而明亮。有了信仰,人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从此不再迷茫。即使前路黯黯,也有信心和慰藉。

然而,在如今纷繁忙碌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甚至从来不曾想过“信仰”。

我们经历了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经历了科技与资本无情地运作,得到了比先祖们更丰富、更优越的物资利益。

但是,我们的“灵魂”开始赤贫,我们紧张、焦虑、不安、空虚……

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说:“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我们每个人时刻都在寻找,寻找更好的自己,寻找光明的未来,寻找生命的意义。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潜意识中寻找的是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

猜你喜欢
种姓印度教众神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喜迎春天
印度贱民反抗“胡须禁令”
普罗米修斯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众神归位
祈祷
大工程
印度教领袖要求一家生10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