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从“五观堂”内的修行谈起

2017-07-07 08:19李山梅
中国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消费生态环境

李山梅

一、“五观堂”内的修行

在佛寺里吃早饭和午饭被称为“过堂”,是佛寺中每日修行的功课之一。佛寺里“过堂”的处所被称为“五观堂”,“五观”是指五种观想。僧众在过堂用斋前,须先一起合掌诵持这五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五种观想大意:

一是,要思维此饭从最初的垦植耕耘、收获碾制、加工买卖、到最后炊煮做成,这个过程蕴含花费的功夫甚多。在耕种的过程中还伤及了小蚂蚁、小昆虫等;

二是,佛门中的饮食是施主供养的。自忖自己道德戒行如何,是否能接受这顿饭,是否有修行不足之处,受之有愧的宜减受;

三是,普通人吃饭时常有的想法要避免,防止自己因饭菜好坏而生出各种过失想法:比如对美食或有益于身体肤色等就贪吃多要;对粗糙的饭菜心生嫌弃、嗔恨不满;

四是,佛门中视饥渴为一种病,把饭视为治病的良药,吃饭的目的是为疗愈形体枯槁,这样才能继续修行,因而吃饭如吃药,能够治饥渴病就可以了。

五是,修行是借假修真,借假合的身体来修成道业。为了要成就道业,而受此食。

在五观堂内,绝无浪费现象。掉在地上的米粒,僧众会主动捡起来吃掉;吃完饭,在碗里倒少许开水,把残羹汤汁涮过后,自己喝掉,然后才刷碗,是真正的“光盘”。

饭食之时的五种观想,是佛门过堂仪式的重要组成,据说这个过堂仪式还准备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种观想所蕴含的感恩内省、节约惜福、节欲抑贪等思想正是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所需要的。

二、过度消费与浪费并行

消费主义思潮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消费主义成为经济繁荣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受到广泛吹捧。消费已经不再是人们的一种生活的基本保障需求,而转变成为不断追求新的消费品、攀比高消费、炫耀拥有奢侈品、恣意浪费,并以此成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之后,西方社会开始重新考量消费带来的弊端。美国密歇根州霍普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G·迈尔斯研究发现,自1950年以来,美国人均购买力增长了两倍。但美国人的幸福感不仅没有同步增长,甚至还相反,他们并没有比上一代人感到更幸福。大约从十年前开始,欧美日兴起“拒买族”“断舍离”。他们认识到“物质不是快乐之源”,号召人们过简约的生活,理性购物、拒绝浪费,以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得到西方国家越来越多人群的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际上中国人富裕起来的形象是“买买买”。在国内,从冬到夏几乎各种节日都变成了购物节,还不断产生618、年中购物等新的系列购物节,声势连年攀升。当媒体直播每一分钟交易峰值直线上升,光棍节当日销售额超过800亿,直奔1000亿的时候,好像喜事连连,但真的需要购买那么多消费品吗?

“消费的行为本来应该是一种有意义、有人味的行为,……如今,人被购买更多、更好,尤其是更新的东西之可能性所迷惑了。他在消费上,永远感到饥饿。购买与消费的行为,已成了一种强制性的、非理性的目的。购买最新发明的玩意儿、市场上最新式的任何东西,是每个人的‘梦想,而真正的‘用,相形之下倒是次要的了。”《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中如此描述购买和消费的行为。

三、过度消费带来的资源耗竭与环境恶化

很多民众已经注意到新问题的产生,大量的网络购物带来大量的物流包裝垃圾,回收外包装循环利用的很少。这里要谈的还不是这些。是过度消费会拉动过度生产。当生产商和商家欣喜于销售收入直接上升时,当各部门统计GDP快速增长率的时候,其背后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的速度也同步在递增。能源、矿产、森林、水在快速消耗,高排放、高废弃物、高污染物,导致环境恶化。

新型电子设备更新换代与电子垃圾的转移。电子产品1—2—3—4……更新换代频繁,例如某手机新型号常常在上市后几天内就销量几百万部,在这几百万部手机被兴奋的消费者拿到手的时候,又有多少旧手机成为电子垃圾。

中国的“电子垃圾之都贵屿镇”不到50平方公里,每日百余量满载废旧电器零件的货车进出。家庭作坊式的回收金属、元器件使贵屿镇成为“血铅镇”“癌症区”。发达国家将电子垃圾、毒垃圾转移到我国及非洲等地,已经成为新的商业伦理、环境伦理问题。

水资源的消耗与污染。水是人们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的重要资源。我国是缺水的国度,调水工程花费巨额资金。过度消费带来的过度生产,加剧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工业废水中排出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大江大河、湖泊湿地后,富营养化严重,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等水生物大量死亡。

矿产资源耗竭。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不论地下还是露天开采都不可避免破坏环境,影响生态。经过各种工艺程序开采矿产资源后剩下尾矿会留下大量重金属污染物、废水,严重污染水体,威胁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矿山复垦,恢复当地生态,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

这些都是由于物欲追求,奢侈攀比,带来的资源环境恶果。

四、“依正不二”的生态伦理观

“依正不二”的理念是指依报(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随着正报(我们的身心)转变,依正不二。《妙法莲华经文句》云:依报国土皆正报所感。《大乘义章 卷第七》云:一切山河大地乃是众生依报之果。意思是:山河大地国土环境如何,实际上是受我们心性的影响导致的结果。一切法从心所生。心秽则土秽、心净则土净。

收录在《大藏经》内的《长阿含经》等多部佛典中都或详或简地记述了曾经发生的地球上的生态资源退化的过程。《释迦谱》开篇第一篇中进行了详细汇集:天界的其中一层天名曰光音天。光音天人福报寿命将尽,飞行来到这个世界。此时正是这个世界将形成之时。最初的大地生态资源环境是“自然地味,犹如醍醐。色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后众生以手试尝。遂生味著渐成揣食。” 由于他们的贪吃和越来越重的贪心,又引发出是非、相互轻慢、争夺,最初味甜如蜜的地味减转,地皮地肥不断退化,最后自生粳米也不再生长……这就是“依报随着正报转”的一个典型。同样,当今森林面积减少,沙漠化增加,土地变得贫瘠,实际是人为的因素导致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环境污染严重。1952年伦敦烟雾公害事件大爆发后,英国政府与公众开始觉醒,各界人士都积极投入“消除烟尘”的运动之中。英国公众也开始主动放弃自身利益,推动支持表决相关法案;重污染行业也都愿意拿出资金,投入到粉尘治理中……

法国在环境污染频频爆发之后,各种环保组织、生态党派纷纷建立,开展系列绿色运动,环境管理部门主动地提出前瞻性计划:降低过度消费需求、降低能源使用。让经济按照自然生态资源约束,有规律地发展。

从深层分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最终是政府、企业克服急功近利发展模式,大众克服内心狭隘思维,惜福、勤俭,节制消费欲望、崇尚绿色消费生活,从而使环境得到改善。

此时,再次回到五观堂内,体会一下僧众日常吃饭时的修行功课:“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璀璨的佛教文化思想值得华夏子孙学习与践行。

猜你喜欢
消费生态环境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环境清洁工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漫观环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