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

2017-07-08 19:56翟亚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综述制造业

翟亚男

[提要]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将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综述,提出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现代制造业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服务业和制造业已进入高度相关和互补的阶段。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标志,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对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2日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

国民经济中的服务业包括很多部门与行业,那些为生产者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部门与行业统称为“生产性服务业”(或称“生产者服务业”)。

(一)从服务活动的角度来看。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le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1986年Howells和Green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香港贸易发展局认为生产者服务包括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二)从服务功能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是基于对服务业或服务部门的“功能性分类”,最早由Greenfield(1966)提出,后经过Browning(1975)等经济学家的发展而得到深化。如果服务能够像有形商品那样被区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话,那么生产性服务无疑对应着作为资本品的服务,而消费性服务(或称“消费者服务业”)则是作为最终消费品的服务。

(三)从价值链角度来看。聂清(2006)、田曦(2007)从价值链的角度,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不同位置,而提供不同服务的角度加以阐述。上游生产者服务:如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中游生产者服务:如贸易、运输、供应链管理等服务;下游生产者服务:如金融保险服务结算服务等。

二、基于价值链角度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1990)从价值链构成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价值链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下半部分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及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在内的物质创造、销售、储运和售后服务等活动),上半部分为企业的辅助活动(包括企业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等)。

杨仁发、刘纯彬则从价值链的角度入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价值链有高度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是两者实现融合的基础,价值链的相关性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了相互融合、促成两业互动发展的可能性。

熊宇在文章中引入全球价值链框架,剖析了生产者服务业类型与企业间不同组织结构的对应关系,并试图解释我国制造业难以升级的原因,他认为每个制造业行业需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融合发展,这种模式能够很好的服务于特有的制造业行业,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生产性服务,促成两者融合,帮助制造业实现功能升级。

江静、刘志彪基于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基于分工角度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从分工深化角度阐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是目前文献中最为常见的思路。Riddle认为服务业(主要指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他还利用交互经济模型,形象地展示服务流在采掘业和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

格鲁伯、沃克认为利用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可以清楚地阐述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格鲁伯和沃克的贡献在于,他们基于费希尔提出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概念,重新诠释了生產性服务业在迂回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实质上是在充当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器,最终将这两种能大大提高最终产出增加值的资本导入生产过程之中。

Falk & Peng基于1995~2008年间18个欧盟国家制造业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中服务部门的就业比重与该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输出份额显著正相关,并且服务输出份额上升能使服务就业份额平均增加13%。当服务职位被分为不同类别时,管理者、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职位与服务输出份额显著正相关。

陈宪、黄建锋遵循杨小凯的分析思路,阐述了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背后的内在机制。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分工产生的收益大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交易部门将膨胀,交易费用也会增加。此时,只有在分工收益大于因分工而产生的交易费用时,这种分工才能实现并延续下去。

上述基于分工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借助文字描述形式展开的,其虽然通俗易懂,但对分工机制发挥作用所面临的约束条件的论述,显然不够深入。借助数理模型,对分工的功能进行形式化分析,恰恰可以弥补纯文字论述较少涉及约束条件的不足。能够对分工进行严谨的数理分析用函数重新解释为一种生产函数,经过数理推导,他得出结论:新产品的引进能够提高厂商的生产率。这个结论对于一国制定适合的产业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结论隐含的政策含义是,通过增加中间投入品的种类,可以使那些既没有技术比较优势也没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内生出一种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其在分工中的地位,促进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实证研究

陈光、张超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2004~2011年全国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整体制造业及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通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能显著提高整体制造业的效率,其中金融服务的提升效果最明显。

刘书瀚、席芳沁、刘立霞利用2004~2010年全国以及分区域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制造业附加值进行计量回归,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各行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的差别。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及各个行业对制造业升级有积极的作用;区域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作用均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存在差异。

陈启斐、刘志彪构建了生产性服务进口的多邊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一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提升的作用。模型结论显示,只有当母国制造业生产率达到一定的阈值之后,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才能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随后,利用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

[2]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3.

[3]施甜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

[4]魏江,周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J].经济管理,2010.8.

[5]乔均,施建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11.

[6]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

[7]曹毅,申玉铭,邱灵.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2009.5.

[8]徐从才,丁宁.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价值链创新及其绩效——基于大型零售商纵向约束与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8.8.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综述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