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创新

2017-07-08 02:20黄慧化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

黄慧化

[提要] 工匠精神和创新在新时代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深意,而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第一场所,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二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创新三种不同层面的含义之后,我们发现工匠精神和创新之间存在着交互关系:工匠精神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工匠精神是创新的有力保障,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必然结果。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对应,工匠精神育人应从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管理方法来培育。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交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3日

一、引言

2016年3月,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年4月,《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把提高创新能力当作首要任务,努力贯彻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匠精神和创新接连映入人们的眼帘,让人不由自主地将二者联系起来。工匠是一个古老又传统的称呼,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新时代下,政府将“工匠精神”重拾,号召各行各业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势必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同样地,“创新”一词老生常谈,其代表的意义和蕴含的深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工匠精神与创新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些都是非常有趣而有意义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是一个传统的称呼,指机械地重复劳动的工作者。在流水线生产盛行之前,工匠需要完整地掌握整个工作流程和每一道工序,非常繁琐。想要技艺娴熟必须反复操练,久而久之,熟能生巧。由此可见,传统的工匠精神的载体是生产的工匠,关注的是他们的技艺水平,是实实在在能看得见的存在。随着“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在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目的下,复杂的工艺流程被分解成若干道工序,每道工序由几个简单地动作组成,再将工序分给不同的工人负责。此时的工人即工匠,差别有两点:一是工作内容更单一,更容易掌握;二是工作方式更枯燥。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有些工人忠于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勤于思考和钻研、勇于革新、改良生产工艺和技术,在简单的工作中创造不简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这是此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因此,此时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毅力、不怕苦不怕累、精益求精的精神,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那么,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呢?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经济结构迈入中高端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重塑“工匠精神”确是大有深意的。我国制造业在经历了引进国外技术、模仿和山寨外国产品的发展阶段之后,逐渐步入瓶颈期;中小企业的发展亦是如此,不仅模仿之风盛行,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相互借鉴,而且“用工荒”和工人稳定性也成为一大难题;经济管理方面,虽然我国掌握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但是过于粗放,也存在一些负面作用,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千呼万唤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较之传统的工匠精神,其内涵更为丰富。首先,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存在于各行各业中,是一种象征意义,并未局限于制造业和工人中;其次,工匠精神仍然重视娴熟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是对员工技能的严格要求;再次,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对员工职业态度的要求。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职业理念,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去向和行为表现,高超的技艺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两者并重,兼而有之。

三、创新的含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明确提出“创新就是全方位、各领域、全覆盖的全面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和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可以拆分为“创”和“新”两个字,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创”的本义是“割”,意指受伤,后来引申为“突破”,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和突破,进而“创造”出某种东西。“新”与“旧”相对,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也有“性质改变得更好”之意。“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落脚点在“新”上,通过创造达到变革的目的,可以是产品结构、性能和外观的变革,也可以是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还可以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创新一般分为文化层的创新、器物层的创新和制度层的创新三大类。文化层的创新,即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新知识引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具体又包括了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等。器物层的创新,即技术创新,是指应用知识、工艺等现实存在而改进或改变现有的技术体系,包括改变现有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等等。一般来说,技术创新可细分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制度层的创新,即管理创新,是对管理思想、方法、工具和模式的创新,是组织面对技术和市场变化、适应现实和管理需要而进行的改进和调整。一般来讲,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隶属于同一个体系内,相互关联,互相促进。

四、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创新的交互关系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第一场所,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二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工匠精神与创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尤其是在当前政府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挖掘。工匠精神是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通过精耕细作来不断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原有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测试和实验,才能创造新的事物。因此,工匠精神和创新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互为因果,产生了交互关系。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工匠精神是创新的基石,創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工匠精神是创新的有力保障,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必然结果。

(一)工匠精神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创新,是相对于旧的、原有的事物而言的,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革新。创新并不是凭空得来的,也不是灵光一闪出现的。几乎所有的创造和革新都是在对技术和工艺了如指掌的前提下,找出不合理之处或有待改善的地方,经过仔细的琢磨和多次的推演,继而反复的测试,最终取得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艺的一个持久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娴熟的技艺,耐心、毅力和追求极致的精神成为创新的基石,只有具备了工匠精神才可能有所创新。

反过来说,我们发现非常有趣的结论。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员工精益求精,本着尽善尽美的本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几十年如一日。俗话说,熟能生巧。当员工对技艺或管理方式日益熟练之后,轻而易举便能发现所从事的工作技艺或流程或方法的不适之处,并能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如若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改应用于实践之中进行检验,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自然而然地,革新产生了。因此,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二)工匠精神是创新的有力保障;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必然结果。创新必须建立在工匠精神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各个具体环节的剖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变革,才有可能找到突破口,进行创造;反之,如果大家满足于现状,只是机械地重复工作,不去思考和不云探索,那么他们永远发现不了可能存在的问题,永远止步不前,何谈创新呢?所以精湛的技艺和追求极致的态度是创造革新的首要条件,工匠精神是创新的有力保障,不具备工匠精神,创新只是一句空话。

重提工匠精神已不仅仅局限于制造行业,而是在各行各业中都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态度,其内涵更为丰富,涉及范围更为广泛。这与万众创新是不谋而合,一脉相承的。综观创新的整个过程,过硬的职业技能加上追求完美的职业态度,持之以恒,必然有所突破,会在技艺、产品或者管理上有革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必然结果,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创新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培育工匠精神和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工匠精神决定了他们工作的深度,创新决定了他们工作的广度,二者共同掌控了他們的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创新主要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我们着重从这三个方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以提高创业创新率。与之对应地,工匠精神育人应从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管理方法来培育。理论知识包括了本专业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发展方向;职业技能包括了从事相关专业岗位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管理方法包括了常规的管理理念、用人方法和沟通技巧等。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也能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升华;管理方法是与人交往和沟通、识人和用人的技巧,其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创新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谭素.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整合培育[J].机械职业教育,2017.1.

[2]王春艳.工匠精神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三重创新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6.55.

[3]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4]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12.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创新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