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在脱贫中的作用

2017-07-08 02:36王佶宣张家安薄迪迪刘笑天王华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脱贫科技文化

王佶宣 张家安 薄迪迪 刘笑天 王华君

[提要] 脱贫是中国“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如何通过科技、教育和文化进行脱贫已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实际调研,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理论结合实际,举措配合政策,以科技为先驱,以教育为根本,以文化为先导进行脱贫,切实验证科技、教育和文化在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并可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帮助国家早日摆脱贫困,奔向全面小康。

关键词:科技;教育;文化;脱贫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2日

引言

从建国以来,中国的扶贫工作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消除贫困、优化民生、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已成为整个国家的重要任务。在不同的阶段我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扶贫。现如今,脱贫已成为中国“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而习近平也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实现脱贫刻不容缓。

本文基于调研和国家经济发展现况,分析了科技、教育和文化在脱贫中起到的不同作用。以教育为基础核心,由其向外推及到科技和文化,实现普及教育深化发展后科技的繁荣和文化的提升。

一、贫困的根源

如今贫困已成为阻碍中国发展与进步的障碍之一,虽然当今的中国国家富强,中国经济总值已跃居全球第二位,但是很多百姓仍处于贫困的深渊。对于贫困的产生以及它的根源,主要是因为教育匮乏、科技不兴和文化缺失。根据调研结果来看,高达82%的人认为教育匮乏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而仅仅17%的人认为是科技不兴导致贫困。由此来看,教育已經成为国民公认导致贫困的主要根源,而科技成为次要根源。

科教兴国已经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有了充分的显示,李建民曾指出日本在战后通过实施各种科教政策并由此推动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因此掌握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掌控人才才能摆脱贫困,走向富强。如今发展科技和教育不仅能增强国力也能帮助国家摆脱贫困。然而许多人仍不能正确认识科教在脱贫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正确的意识难以让人们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必须真正树立科教脱贫、科教兴国的思想,才能真正走出脱贫的第一步。要摆脱贫困,首要就是发展教育,其次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而科学技术又掌握在有文化、高素质的人手中,这就要求人们在重视科技、教育的同时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科技、教育和文化三者之间呈现教育为基础核心,科技为脱贫关键,文化为二者结合后的综合体现,但三者也体现了相辅相成的关系。陈端计认为贫困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低素质和贫困是互为因果的,所以文化素质程度高的人普遍经济实力也强,掌握顶尖科技知识的没有经济上贫穷的人。当一个人文化素质提升之后,想依靠科技和教育脱贫的意识强度也会与之成正比,这种脱贫的意识就会进一步推动人们运用文化知识来脱贫,当这样高素质的人越来越多时,这种意识越来越强后,脱贫的人会越来越多,最终达到全民脱贫,实现国家的富强。

二、对贫困的态度

贫困不仅仅是自然条件、要素禀赋造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和政策制度有关。绝大多数被调研者认为政府颁布政策制度非常重要,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并需要推动其有效实施。我国政府对脱贫的态度是很积极的,为了完成脱贫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政策制度。历史也证明优良的政策制度不仅能带动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还能帮助国家早日实现脱贫。所以要想真正“脱贫”,政府需要首先重视教育,在教育上推行相关政策制度,教育政策制度的完善会帮助人民极大程度上摆脱贫困,科技的发展往往以教育为基础,因此需要先制定和完善教育政策制度,在教育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制定和推行有关科技的政策制度,在科技和教育制度趋近完善后,关于文化的政策制度也会随之形成。

(一)教育方面。在教育方面,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免除了中小学生的学费和书本费,禁止了乱收费现象,自此,中国的贫困学生过上了有学可上的时代。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也是政府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成功举措之一,更多的人因此受到了基础教育,这使国民平均素质普遍提升,低收入人群逐渐减少,脱贫效果与日俱增,更多的人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选择更高等的教育,获得了更高素质的培养,这些人在社会中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

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并提出了“九大扶贫方式”,其中第五条指出要着力加强教育脱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将拿出大批教育经费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倾斜,这个政策实施后,全国各大高校已经开始建立贫困生档案卡,并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杂费,并让他们能接受更高的高等教育。而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国家颁布的政策让他们每年都可以获得补助来缓解教育资金压力,从而让他们能更用心的去学习,当这些大学生学有所成步入工作后,可以帮助自己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帮助国家进一步落实脱贫政策,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帮助国家实现早日脱贫。

(二)科技方面。在科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精准脱贫提供了重大举措,根据这个政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扶贫的总体要求,主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实践要求和迫切需要。政策的发布大大推动了举国上下的科技研究,高速铁路、神舟飞船等都是科技的成果,这些科技的成果一方面也得益于政策扶持,国家政策的扶持让发明者有资金和人力物力来发明一些他们想发明的科技作品。仅仅有国家政策并不够,国家政策的出台只能调动人们的科技积极性,我们更需要的是像发明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发明导弹的钱学森、创立地质力学的李四光等一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科技科研精神,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来响应国家政策,推动脱贫政策的实施。

(三)文化方面。在文化方面,重在以人为本的素质提高,通过开发农民自身潜力,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摆脱贫困。文化举措不仅包括提高人的生产技能,适应市场的经营能力,提升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意识,还包括激励贫困地区人民形成埋头苦干、奋发图强的精神并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例如岳西县莲云乡,该试点建立三个基地、一个保障,即建立乡图书室、村阅报栏和实用技术培训中心,以及由通过竞选产生的村民委员会作为扶贫的领导保障。在一些偏远山区,扶文扶智甚至要从教授农民如何安排家庭生活,如何搞好家庭卫生、防止疾病等入手,但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莲云乡的农民从这里学文化、学技术,找到了脱贫途径。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192元增加到1995年的900多元,成为全省脱贫典型。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家颁布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文化在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群众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和群众对政策的拥护。只有国家下达政策后,各级政府才能积极响应,政府推动自己地区的人民积极参与其中,实现全民提升文化素质,加快文化服务的推进。

三、贫困造成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首先,对于贫困的态度和贫富差距的态度严重关系着其身心健康的发展。经调查发现,贫富差距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四大因素之一。如果大学的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贫困现象和贫富分化,很容易走入心理误区,产生心理压力,甚至会做出危害自己和社会的行为。经调查也表明,大学的贫困生更容易产生、抑郁、自闭、仇富、仇社会等心理问题;其次,对待贫困的态度也会影响大学生学习情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贫富差距使得一些大学生自我封闭、厌倦学习、拒绝与别人交流,造成人际关系僵化,从而导致重物质需求,轻精神需求。另外,对待贫困的态度也影响着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阻碍其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大学生一直走在社会的前沿,他们深切的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密切的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对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变动反应最敏感。对于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他们观察、他们思考,并迫切希望社会能够维持稳定良好的运行,人们能够平等地享受科技与文明发展的成果。但是由于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的日益严重,使得他们对于社会的期望难以实现。这会在大学生与社会之间产生隔阂,使他们不能够正确看待我国的政策,也不能认真遵守国家颁布的措施。

(二)对家庭产生的影响。如今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育所不能企及的,这就导致贫困家庭中的子女容易受到父母消极方面的影响。长期处于贫困中的家长更容易自暴自弃,失去责任感。由于自身素质缺失,让他们无法正确地教导子女,反而导致子女步入相同的境地中,从而造成贫困的恶性传递。如果家庭不能摆脱贫困,家庭矛盾会激化,家庭的不和睦,会给成年人造成心理压力,导致违法乱纪的行为,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另外,家庭贫困也会给下一代造成心理上难以弥补的伤害以及造成自卑的心理,让孩子害怕和同龄人交流,导致自我封闭,这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十分不利。

(三)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高尔基曾说:“人类生活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贫困。”对于社会来说,贫困地区普遍地域偏僻、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恶劣、教育落后、经济落后、人民素质较低。穷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往往与社会中上阶层的人格格不入,这就增加了社会对穷人的歧视,使他们更难改变贫困的命运。而且,贫富差距过大还会使离婚率升高,结婚率降低,直接影响出生率的降低,使中国老龄化加重,嚴重影响了中国的人口比例分布,对中国未来的人才培养造成影响。另外,贫穷还会衍生许多的啃老族和无业游民,加重了年轻人“无作为”的风气,这直接影响了社会发展,牵制了社会进程,造成了社会动荡,增加了社会的安全隐患。

四、贫困的主导作用

(一)科技方面。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那么,如何提高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要义。在贫困地区,生产力低下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要着眼于科学技术方面。以传统农业为例,成本高、农民农务繁重、产量低,全年忙碌却只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旦遇上自然灾害,就会导致一年辛劳变徒劳,年复一年的劳作不会为贫困生活带来任何改善。对于如何使用科技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在我国仍是一大缺失,更多的农作物深受其害,却无可奈何;如何使用科学技术来帮助农作物增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都在我国是一个漏洞,所以国家要在科技方面着重下手,在农民身上着重下手。

(二)文化方面。科技扶贫不仅要关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而且应当关注农村社会、文化发展的新需求。科技扶贫政策的实施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然而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农民积极性不高,这会对脱贫造成阻碍。江西省同一贫困地区调查发现:仅19.6%本地农民对目前生活表示“满足”;而外省移民却有25.5%;而且外省移民实际生活水平还略高于本地农民。常言道:穷则思变,糟糕的是有些贫困地区竟有人穷不思变,缺乏脱贫致富改变现状的意识,自然对科技的渴求甚少。文化素质的低下导致科技扶贫自然也就难以发挥作用。在贫困闭塞的地区,人们容易满足当下吃饱穿暖的现状,尤其是村民,贫困在他们眼里是很正常的,如果想改变这种生活模式,就会受到身边所有人的怀疑与嘲笑。而他们更是把人与人的关系看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都不愿去打破这种安宁。因此,在扶贫初期农民可能会表现出难以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受保守思维禁锢导致科学技术难以快速进入贫困地区,文化因素成为影响科技扶贫在贫困地区推进的最大阻碍。

(三)教育方面。农民文化发展落后、思想保守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水平的落后。然而贫困的根源就是文化水平低。贫困地区多是偏远闭塞的地区,教育水平十分落后,育人者教授的内容老旧,受教者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思想文化水平与老一辈的人没有本质的差别,因此不管经历了多少代,改变的就只有在被不断消耗减少的资源,人本身的价值得不到任何体现,生产力水平停滞不前,贫困现象难以改变。教育兴国已经成为了各国的方针政策,这就表明了教育在脱贫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提升之后,才能拥有高薪工作,获得高薪的报酬,摆脱贫困,低文化素质者一般都处于低工资岗位上,这就导致低文化素质者难以摆脱贫困的深渊。

五、如何脱贫

(一)国家政策制度扶持脱贫。贫困不仅仅是自然条件造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和制度有关。一个好的政策制度不仅能带动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还能帮助国家实现早日脱贫。政府下达一系列政策制度后,首先惠及到的就是群众。当每个群众都落实脱贫政策后,积少成多,使得国家逐渐实现脱贫。

而推动文化脱贫最有利的帮手就是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们,教师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高,教师不仅传播着文化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着文化素质,老师的一举一动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生会在不经意间受到老师文化素质的熏陶,并将这些文化素质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学生回到家后又会将这些文化素质传播给自己的家人,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全民文化素质得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脱贫会产生一个好的作用,从而实现全民脱贫。

(二)针对贫困地区专项扶贫。在贫困地区,政府对发展商品经济的激发、催化、引导作用至关重要。由于种种原因,贫困地区的政府没有提供满足穷人发财致富欲望的环境和机会,才会导致治贫一直没有成效。

发展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针认为“低收入”只是贫困的表象,以发展动态的研究角度,得出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生存、适应及发展能力的低下与短缺。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到目前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要加大致富成功案例宣传力度,扩宽人们的视野,使思维方式不再只局限于眼前;其次,正确引导农民群众产生对比思维,比较同等自然条件下的村落的经济与生活状况,激发改变当前生活条件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传帮扶活动的细节,提高农民群众的信任度,方便帮扶任务的开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转基因作物等技术为很多地区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例如,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朱岭村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260元,是省市县同步帮扶的国定贫困村。2014年该村开始大力发展杂交水稻制种,达625亩,全村该项收入达100余万元。

与这个村一样科技兴农致富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所有的贫困村都可以采取杂交水稻政策致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很多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作物种植,自然因素是第一影响因素,要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资源,确定合理的农业帮扶方式。而对于一些作物稀少、环境复杂的地区,就要考虑其他方式。通过勘察当地的各项资源,决定发展方向,比如矿业等。科技扶贫要充分利用当前地区的有利资源,以强化或催生地方支柱产业为重点,开拓农民致富之路。

科技的发展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创造力的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科技帮扶的技术复杂度越来越高,需要文化水平相对高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与开发更新。对于贫困地区基础文化教育,需要政府教育系统加大对教师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水平低下的问题。要改善各项办学条件,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文盲、半文盲。要制定贫困地区人才培养计划,职业中学、高等院校要围绕这一计划为贫困地区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使他们成为学科技、用科技、传播科技的带头人。

六、结语

贫困问题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制约了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科技、教育和文化在脱贫中分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脱贫致富之本,科技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源泉,而文化素质是脱贫致富的具体体现。我们应发挥三者的所长,充分利用三者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来帮助国家缩贫富差距,早日实现脱贫。

主要参考文献:

[1]Fausto Hernandez-Trillo.Poverty Alleviation in Federal Systems:The Case of México[R].World Development,2016.

[2]Mihaela Mihai.Education and Poverty[R].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

[3]王云多.教育對消除贫困的作用[J].湖北大学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胡振华.科技扶贫文化障碍简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3.2.

[5]Thomas S.Woodson.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A look at nanomedicine for diseases of poverty[R].Research Policy,2016.9.

[6]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力与剥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安徽省社科院课题组.文化扶贫:扶贫方式的重大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1997.

[8]辛秋水.重视农村的文化扶贫[J].瞭望新闻周刊,2006.

[9]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2001.

[10]王俊文.反贫困必由之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关键解读[J].农业考古,2007.

[11]何家慧.贫困文化理论下的文化扶贫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

[12]李建民.战后日本科技政策演变:历史经验与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9.

[13]陈端计.贫困根源新探[J].开发研究,1992.

[14]董志强.贫困的根源[J].改革与理论,2000.

[15]彭文英.贫富差距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

[16]齐玉玲.大学生对当前中国贫困现象的态度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D].山东大学,2006.

[17]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8]温泽先.依靠科技教育,打胜脱贫致富攻坚仗[J].山西科技,1999.

猜你喜欢
脱贫科技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