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2017-07-08 01:18杨书俊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程语文

杨书俊

摘 要: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所要教授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有效学习,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的事情。作为教师,就要做到教学思想、内容、方式、地点的灵活,注重课堂灵活的课堂评价,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文课堂;思想;内容;方法;地点;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2-01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7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放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的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只有让教学的课堂开放了,课程才能“活”起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课改的指引下,敢于研究并实践适应当前需要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素养。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活”。

一、教学思想“活”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中,就是主张活的教育,他认为“教书”的提法是错误的,我们教的不是书,是人,而人是活的,因此只有用活的思想来指导,活的方法来教授才是正确的。真正的教育应是教、学、做的结合,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学生也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教师为了做而教,学生为了做而学,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因此我们应秉承教学改革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堂前先做,在做的基础上学,教师基于学生做的情况来指导。基于此思想,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去构建丰富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充当引领指导的角色。

二、教学内容“活”

教学中我们要明白语文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因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拓宽学科领域,适时引入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掌握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我们还开设了口语交际和朗诵指导课程,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

三、教学方式“活”

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则把学生从老师的“责任心”下解放出来,使学生由以前的“留声机”或是“录音机”转变为“分析仪”和“处理器”,头脑和思考真正地释放出应有的活力,会分析、能思考、会质疑、能探究。这样一来,也改变了死气沉沉的“一言堂”(一个人发言的课堂),活跃了课堂氛围。语文课堂上我们采用了导学案、情景体验、课文表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收效极佳。

语文课堂变教学为导学,避免了教师盲目教,学生被动学,教师尽心竭力,学生身心俱疲的学习状况,课文通过自主导学、课堂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反馈检测等环节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收集资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又能够发现学生知识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探讨,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我们编排了接打电话、介绍、赞美、评价、导游等多节口语交际课程。课堂上大量创设情境,利用听、说、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用语文明得体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带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四、教学地点“活”

以往的语文课堂地点就是教室,学生不能感受大语文的氛围,而现在我们的课堂绝不只局限于教室,可以是操场、公园、大街小巷、图书馆等多种地点。通过学生的观察、体悟积累语文素材,丰富实践活动。

作文教学中,我们开展了情景作文活动课,教师设计出一定的活动、制订一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和教师参与其中,通过学生的观看、参与、感悟、思考积累写作素材、调动内心情感,为作文做充分准备。这样的教学需要宽阔的空间,因而我们更多的是将地点选在室外。一次小组团结智慧传球的情景教学中,全班分成了六个小组,每组学生手手相连,让球从第一人传到最后一人再抛回第一人手中,途中球不能落地,地点在操场,大家通过沉稳、团结、智慧完成任务,在随后的作文中场面描写极为精彩,并且流露出真情实感。这样的地点变化,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了实践体验,增添了生活经历,积累了写作素材。

不仅于此,我们还在深秋时节带着学生走入公园感悟秋的气息;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关注广告标语;安排学生到艺术馆去体验朗诵的魅力……教学地点“活”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自然活起来了。

五、课堂评价“活”

语文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要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要找到自信,实现个人价值。但是学生因个体不同,其思维方式、识记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课堂上我们要发挥教师灵活机智的思维和表达,适时给予学生准确的赞美和鼓励的评价,这样既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得到体验的成功,增强自信心,使他们自愿自觉地进行语文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语文课堂不会冷落任何一个学生,不单纯以“好”“你真棒”“还不全面”等字眼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中都能结合自己的水平与特长参与其中,并得到我准确的肯定与指导意见,不断提高。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这些学生在我的课堂评价中感受到自己是最棒的,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学习、乐于提升。

大師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只有活的改革思想,才能有活的教学教法,才会有活的学法,只有“活”教“活”学,才能真正地唱好教育这台戏。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课程改革我们要不断学习与钻研,在课堂上敢于实践,寻找适应全体学生的课堂形式,发挥语文课堂优势,走好这条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政涛.重建语文教学的过程逻辑——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程为例[J]. 课程·教材·教法,2010(1):37-42.

[2] 黄大勇.“四趣”助小学生快乐学语文[J].贵州教育,2010(12).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程语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