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女性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研究

2017-07-09 15:31白一鹭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职院校

白一鹭

摘 要: 本研究通过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当前女性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通过对不同条件女性教师的调查,发现她们存在的不同职业倦怠状态,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对女性教师生活与工作的关注。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倦怠;女性教师

前言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这一概念,它的定义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教师是职业倦怠研究比较关注的群体,但是,受人尊敬社会地位较高的高校教师,尤其是女性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却没有受到重视。实际上,受到社会偏见、生理特征、角色冲突、工作负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主力军的女性教师已然在工作方面表现出倦怠感。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女性教师,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5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32份,有效回收率达92.8%。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职业倦怠调查采用Maslach(1982)编著并由台湾学者修订了的《职业倦怠问卷》(MBI)。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BI 问卷由情绪衰竭(9题)、去个性化(5题)和低个人成就感(8题)三个维度构成,共22个题目。问卷采用4点计分法,“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分别计 1、2、3、4 分。得分在 2 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2-3分,表示存在职业倦怠问题;3分以上,表明职业倦怠问题比较严重。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个人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全校八个院(部)、部分职能部门及附属单位,基本信息能够覆盖学校女性教职工群体,结果基本可以反映学校女性教师的各项情况。

按院部分,公共课部23人,老干处3人,成教院4人,附属医院39人,外事学院21人,后勤3人,图书馆19人,思政部15人,人文22人,生物12人,建筑工程10人,医学院39人,汽车8人。按年龄区分,25 岁以下 10 人 (4.3%),25~35 岁 77 人 (33.2%),35~45 岁79人 (34.1%),45岁以上65人(28%);按婚姻状况区分,其中已婚192人(82.80%),未婚24人(10.3%),离异13人(5.6%),无丧偶;按工作年限区分,其中工作 5 年以下的39人(16.8%), 5~10 年的38人(16.4%), 10~15年的56人(24.1%),15~20年的26人(11.2),20年以上60人(25.9%);按学历分,专科19人(8.2%),本科146人(62.9%),硕士66人(28.4%),无博士。按职称划分,未定级24人(10.3%),初级51人(22%),中级113人(48.7%),副高38人(16.4%),正高5人(2.2%)。按是否承担班主任工作划分,是班主任的老师有98人(42.2%),不是班主任的老师有130人(56%)。

2.2 高职院校女性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2.2.1 职业倦怠状态总体分析

如下表1所示,本校女性教师职业倦怠的均值为3.3,超过倦怠标准2分,且三项因子均分都超过2分。从人数比例上来看,达到中度倦怠水平的人数占70.7%(职业倦怠均值≥2 &<3),倦怠情况严重(职业倦怠得分均值≥3分)的人数有48人,所占比例为20.7%。在三个因子上,阳性项目发生率都较高,尤其是情绪衰竭,在≥3分的发生率上达到30.2%,说明本校女性教师较多在情绪层面体验到消耗感。

2.2.2 各院系职业倦怠状态比较

通过统计学差异检验,各院系的职业倦怠水平的均值间差异显著,且在职业倦怠的三个因子得分层面都是差异显著的。

具体来看,各个学院达到倦怠水平(职业倦怠均值≥2分)的人数在每个院系都在90%以上,在达到严重倦怠(职业倦怠均值≥3分)的数据中,发现公共课部(43.5%)、成教院(50%)、医学院(30.8)是女性教师倦怠率最高的三个学院。

2.2.3 不同条件教师职业倦怠状态比较

不同条件的女性教师在职业倦怠水平上,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工资待遇水平、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学历、是否班主任、不同职称的教师在倦怠水平上有显著差别。

通过事后检验发现,工资年收入在4~5万的女性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显著低于年收入在5~6万和7~9万的教师。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女性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显著低于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的。专科学历女性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显著低于本科和硕士学历教师,本科学历教师的倦怠水平又显著低于硕士学历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女性教师倦怠水平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老师。未定级女性教师倦怠水平显著低于高级职称教师,初级和中级职称的倦怠程度都显著低于副高及高级职称。

3 结果讨论

高职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尤其是占重大比重的女性教师更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动力与保障。但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各方面的原因影响着女性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本研究考察了不同院系、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等不同条件的女性教师们的工作倦怠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高职女性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比较明显,情况不容乐观,特别体现在情绪耗竭维度上。具体来看,公共课部、成教院、医学院这三个院系的女性教师的严重倦怠率更高一些。这可能由于这些院系中学生数量众多,且女性教师所占比重原本就大,大部分工作任务落在女性教师肩头,她们体验到更大的工作压力。第二,工资水平较低的女性教师倦怠程度反而较低,说明工资越高工作责任越大,工作量可能更加繁重。第三,学历水平较低的女性教师倦怠程度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她们所要承担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任务相对较轻。第四,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女性教师倦怠水平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老师。可想而知,班主任的工作会让老师们不仅忙于常规工作,还需要更加多地为学生管理方面的事务费心。第五,职称水平较低的女性教师倦怠程度相对较低。可能随着职称的提高,教师们需要更多地投入于更加復杂、重大的工作任务当中。

由此我们看到,随着高职院校不断发展深化,势必为教师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那么女性教师如果能从自身层面找准定位,协调好家庭角色与工作角色的冲突,合理释放自身压力,保持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心态,也一定能让家庭美满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1]许英. 职业倦怠对高职图书馆女性馆员的影响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4.9:128.

[2]陈慧. 高职女性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缓解[J].职业教育研究,2011(4):69-71.

[3]卫宇.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4:65-68.

[4]庄玲红.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6.33:330-340.

[5]吴春成. 江苏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5(7)2:10-12.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职院校
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