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面施用不同浓度的硒肥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2017-07-10 01:22邵旭日韩莹琰齐长红田雅楠范双喜
蔬菜 2017年8期
关键词:糖酸番茄红素单果

邵旭日,韩莹琰,齐长红,田雅楠,范双喜*

(1.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北京 100010;2.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9;3.昌平区蔬菜技术推广站,北京 102200;4.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0029)

硒元素(化学符号Se)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对人身体有害的微量元素,但近期研究表明,硒元素不光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的微量元素[1-2]。如天然氨基酸硒代半胱氨酸、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在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物质,都是以硒元素为核心组成的。

富硒栽培现今是我国作物栽培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大量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浓度下,硒元素可以使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等显著提高[3-4]。同时硒元素也表现出了对其他元素的协同作用,适当浓度的硒元素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他元素的吸收,尤其是与铁、硫、磷等植物必需元素配合施用的情况下,其促进作用尤为显著[5-7]。硒元素结合蛋白,在清除细胞内含自由基、保护植物细胞膜结构、提高作物整体脯氨酸含量、改变植株结合水比例、提升作物光合效率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8-10]。

本研究以叶面喷施的方式对番茄植株施用不同浓度硒肥(亚硒酸钠),并对喷施后7~35 d番茄果实品质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富硒栽培最佳的硒肥叶面喷施浓度。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番茄为小番茄品种“京丹5号”,为樱桃番茄一代杂交种。其特点为无限生长,主茎8片叶着生第1花序,中熟偏早。坐果习性良好,果实长椭圆形或枣形、成熟果红润亮丽、折光糖度8.4,品质优、风味佳,属耐裂果类型,适宜保护地栽培。

1.2 试验地点

富硒栽培试验在北京金六环有机农业园进行,塑料大棚种植。田间管理等同普通番茄的塑料大棚种植。

1.3 试验方法

在番茄第1节位果实开始变色时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溶液,667 m2喷施量从1~10 g共计10个处理,记为T1~T10,同时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每个处理均设置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质量以亚硒酸钠计,叶面肥浓度为20~200 mg/L。分别在喷施后第7、14、21、28、35天各采收500 g果实测定其硒含量及各种营养品质。硒含量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及VC含量采用折光仪法进行测定,番茄红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硒量对番茄果实硒含量的影响

表1测定结果显示,前3次测定,处理组番茄总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施硒量为0~8 g时,番茄果实总硒含量均随施硒量增加而增加,而当施硒量大于8 g时,番茄果实硒含量随施硒量增加而下降。当施硒量≥5 g时,施硒7 d和14 d后所采收的果实总硒含量均超过了100 μ g/kg的国家标准(GB 13105—1991)。当施硒量为4 g时,施硒7、14、21、28 d后所采果实的总硒含量分别为94、87、65、50 μ g/kg,符合国家富硒蔬菜标准,在施硒35 d后采收的果实总硒含量小于10 μ g/kg,需要再次喷施硒肥。随采果时间延后,各处理组果实总硒含量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表1 施硒量对番茄果实总硒含量的影响 μ g/kg

2.2 不同施硒量对番茄单果质量的影响

表2表明,施用硒肥有助于番茄单果质量的增加。施硒量0~8 g,4次采收的番茄果实单果质量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硒量大于8 g时,番茄单果质量随施硒量增加而下降。各处理施硒后7 d采收的番茄果实单果质量最小,施硒后21 d和28 d采收的果实单果质量较大,2次采收间单果质量相近。每667 m2喷施8 g硒肥,采收时单果质量表现最佳。

表2 施硒量对番茄单果质量的影响 g

2.3 不同施硒量对番茄果实硬度的影响

由表3可知,施硒量为0~8g时,4次采收的番茄果实硬度随施硒量的增加未见显著差异,当施硒量大于8 g时,番茄果实硬度均显著下降。

表3 施硒量对番茄果实硬度的影响 kg/cm²

2.4 不同施硒量对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表4 施硒量对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施硒量0~7 g时,4次采收的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硒量大于7 g时,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施硒量增加而下降。各处理施硒后7 d采收的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小,施硒后14、21、28 d采收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不大。喷施后第7、21、28天,T6、T7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具体数据见表4。

2.5 不同施硒量对番茄果实VC含量的影响

表5 施硒量对番茄果实VC含量的影响 mg/kg

由表5可知,施硒量为0~7 g时,7、14、28 d采收的番茄果实VC含量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硒量大于7 g时,番茄果实VC含量随施硒量增加而下降。喷施后第14天,T7处理V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21、28 dVC含量保持较高水平。

2.6 不同施硒量对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

表6 施硒量对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 mg/kg

表6显示,施用硒肥后果实番茄红素含量均高于清水对照。施硒量为0~7 g时,4次采收的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T7处理在各次采取样品中番茄红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硒后14、21、28 d采收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较大。

2.7 不同施硒量对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及糖酸比的影响

施硒量为0~7 g时,4次采收的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硒7 g和8 g时番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番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不随施硒量变化而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在施硒量0~7 g范围内,4次采收的番茄果实糖酸比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硒量大于7 g时,番茄果实糖酸比随施硒量增加而下降。具体数据见表7。

表7 施硒量对番茄果实糖酸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综合考虑番茄果实硒含量、产量和各项营养指标等因素,在番茄第1节位果变色时,每667 m2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溶液4 g,能在4周的时间内连续采收硒含量多,且未超国家标准的富硒番茄,其产量和营养品质相对较高。

667 m2施硒量在0~7 g时单果质量与施硒量呈显著正相关,21~28 d单果质量表现最佳。施硒量在0~8 g时硬度表现无显著差异,果实硬度较高,便于运输,可保持较为良好的商品性。施硒量在0~7 g时可溶性固形物与施硒量呈显著正相关,14~28 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施硒量0~7 g时,VC含量与施硒量基本成正相关,21~28 d时VC含量较高。施硒量0~7 g范围内,番茄红素与施硒量呈显著正相关,14~28 d番茄红素含量最高。施硒量0~7 g时,糖酸比与施硒量呈显著正相关。

综上所述,采收富硒番茄应以667m2施用4 g为宜。采收商品性较好的番茄果实,667m2施硒量应为7 g,并在21~28 d时采收为宜。

[1]卢秀清.富硒栽培技术在杂粮上的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6(11):52-53.

[2]李必钦,黄光昱,秦邦,等.红小豆富硒栽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6):64-65.

[3]张运胜,邓正春,孙冰,等.马铃薯轻简富硒栽培技术[J].作物研究,2015(增刊1):752-753.

[4]席文文,张运胜,邓正春,等.艾蒿高产优质富硒栽培技术[J].作物研究,2015(增刊1):785-786.

[5]翁惠琴,钱文明,席燕萍.富硒番茄高效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5(19):46.

[6]黄仁华,杨会玲,陆云梅.贮藏温度对富硒栽培猕猴桃品质和硒组分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5,29(8):1525-1531.

[7]李卫东,陈永波,黄光昱,等.甘味绞股蓝不同栽培模式及富硒栽培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4):6045-6047.

[8]胡晓荣,田丽,董维兵,等.富硒栽培丹参中硒的赋存形态研究[J].中药材,2014(9):1609-1612.

[9]吴之琳.硒对果蔬采后病害的控制及同步生产富硒果实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4.

[10]黄春燕,万鲁长,张海兰,等.高温富硒平菇栽培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1):63-65.蔬

猜你喜欢
糖酸番茄红素单果
金艳猕猴桃疏花疏果技术研究
栽培西瓜单果重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桃果实糖酸和酚类物质与口感风味的相关性
‘玫瑰香’和‘红地球’葡萄杂交后代果实糖酸性状遗传倾向分析
番茄红素生物活性及提取研究进展
浓缩对千禧番茄中番茄红素分子构象的影响
不同地区烟富3号苹果果实品质分析研究
三个李子品种叶片差异及与单果重相关性分析
番茄红素提取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不同砧穗组合对寒富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