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生物学因“图”施教

2017-07-10 05:31胡宏丽田正贵
中学生物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教学策略图像

胡宏丽+田正贵

摘 要 结合教学实例,从图像转换、组合、呈现、拓展、绘制、改编等方面谈谈有效运用生物学图像的策略。

关键词 图像 教学策略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育家夸美纽斯论证直观教学时提出,教学从观察实物、图像、模型和教具等开始。图像是知识的重要载体。生物学图像呈现形式多样,有插图、板图、挂图、动画、视频等,都承载相应功能。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不同策略,有效运用图像,发挥其教学功能。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不同生物学图像的运用策略。

1 图文相辅,视说同步

文字描述图像,图像概括文字,二者相辅相成。生物学中的生命现象、规律模型和结构特征等,仅用图像或文字描述是空白无趣的。有学者进行分组实验表明:纯文字和纯图像的学习效果均不好,阅读两者结合的课文效果较好。图文相辅让抽象复杂问题具体化、简明化,更好地解释生物学知识。

以图学文,借助图像学习文字。教材常用图像概括文字内容,直观简洁。图像比文字更易再现和记忆。把文字转为图像,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枯燥的文字,还培养了学生将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的能力。如初学细胞器时,学生阅读相关细胞器的名称、分布、数量、结构和功能等文字简介,同时观察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巧记文字内容。

以文说图,即说图。在准确识图的基础上,将图像蕴含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方法常用于复习课,教师运用图像导入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回顾知识并表达出来。如复习光合作用时,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图,学生尝试描述、说明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场所、物质变化等,然后对照文字评价。

2 图图互联,迁移拓展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图像数量多,相关图与图之间有内在联系。教学中,一图多用,图形变换,发散思维,迁移知识;多图并用,比较分析,组合图像,构建体系,提高图像的利用效率。

教师以图引图,对原图变型或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对相同知识点的图像,教师可用多种形式呈现。如初学细胞周期概念时,先用扇形图表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时间比例,再转换为柱形图和线段图,用多种图形说明概念,加强学生记忆。许多图外表同质不同,为加强识别和运用,教师要适当变型拓展。如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坐标图,纵坐标是CO2的吸收量,可换成CO2的固定量(或O2的产生量)。前者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后者表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又如构建染色体、核DNA数量变化曲线图后,拓展为一条染色体上DNA数量变化曲线图。

多图并用,组合相关联的图像,在二轮复习中尤其适合。纵向组合,将分布在不同模块或章节的同一领域相关图像整合。如細胞全能性,必修1中的胡萝卜组培图和选修3中的植物组培流程图结合,以拓展内容。横向组合,将不同领域相关图像整合。如分析能量影响主动运输、底物影响酶促反应和光照影响光合作用的坐标图,横纵坐标量不同,但具共性——具有“饱和点”,归纳这类模式图的解题方法。

3 动静结合,增强效果

图像具有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但仅展示静态图片、插图等,有时未能达到效果。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多媒体技术,制作幻灯片和动画,化静为动,更形象直观。

动静结合,解说教学疑惑。如渗透作用学习时,直接呈现漏斗内液面上升图,学生会误认为水分子只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若结合动态示意图演示水分子运动,学生就明白水分子进出半透膜情况。动静结合,展示生命现象。生命现象是变化的、运动的,动态图像更能说明这些特点。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教师先引导学生逐步观察每个时期的图像,总结特征和规律,再播放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态、连续的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细胞分裂。动静结合,进行实验教学,播放动态操作流程,展示静态实验结果。实验操作技能差的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到很多知识。

4 显隐共赏,提升素养

不同图像蕴含信息量不同。教师应精心预设问题,充分挖掘显、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图像中蕴含的直观生物学知识,如结构、原理和规律等。隐性知识指图像蕴含的未直接显现、不易被发现、有特殊教育价值的知识。例如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图像,能让学生从生物学视角审视问题,增强STSE意识等。

“善解”图意是高考考查学生的能力之一。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析图能力,可设计问题串来问基础、问细节、问易混点等,特别是高考关注的细节知识。

如学习tRNA时,运用“三叶草”结构图说明反密码子,同时提出问题:

tRNA是否含三个碱基?

tRNA是否含有氢键?

……

此外,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图像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美丽如画的雨林、一望无边的草原图片给学生美的享受;精美的细胞结构模型图,如流动镶嵌模型,显示生物结构的美妙;科学家肖像图、实验仪器图和实验材料图,能让学生感悟科学精神、态度和思维品质,关注科学技术和科学发展,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等。

5 绘制规范,培养技能

教育家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常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表明手、脑参与活动的优势。学生参与图像的绘画制作活动,体现了“做中学”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能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绘图应规范,体现科学性、简明性和逻辑性。复习细胞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制作图表,左边画示意图,右边填表归纳,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同时帮助学生识图和记忆。生物学概念繁多、易混淆、难以区别关系,教师可构建韦恩图将概念归类。如用韦恩图将胰岛素、纤维素、生长素、生长激素、性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归类。构建概念图,将某章节各个概念通过连线组成整体,表明内在逻辑关系,建立知识链或知识网络,使教材由“厚”变“薄”。如人教版教材每章自我检测,要求画概念图,培养学生整理和创造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丰富并优化、有效利用图像资源,学生在识图、析图、绘图、制图、练图等过程中学习基础知识,同时提升技能、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任仲印译,夸美纽斯著.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陈磊.例谈高中生物学教材插图的运用[J].生物学教学,2014(8):32.

[3] 陈录生,马剑侠.新编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生物学教学教学策略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有趣的图像诗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