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注学生”落到实处

2017-07-13 07:15印滢斐浙江省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315600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
关键词:关注学生萨克斯律动

印滢斐 (浙江省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315600)

让“关注学生”落到实处

印滢斐 (浙江省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315600)

随着“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深入人心,现在我们音乐教师在备课上课的各个环节当中,显然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注重关注学生。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各种关注学生的假象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本文选取本人平时的教学及听课、评课案例,设法通过各种镜头作为案例并简析,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对音乐课堂中如何切实“关注学生”理念的关注和思考。

一、文本挖掘要“深入简出”

文本借用到音乐学科是指声乐、器乐、戏剧音乐作品(包括歌剧音乐、舞剧音乐、戏剧配乐等)以及这些作品流动的音乐音响。而在解读挖掘文本的时候要“深入简出”,关注音乐性,关注学生怎样才能获得音乐素质方面的提高。

案例:《渔光曲》1.听音乐,回答歌曲的音乐情绪;2.听女生独唱版本的《渔光曲》,问好不好听?并了解女声独唱形式;3.学唱《渔光曲》;4.听民乐版本的《渔光曲》,问喜欢独唱的还是民乐版本的?谈谈感受;5.看《渔光曲》电影片段,下课结束。以上这节课,大多是通过听、唱这首歌曲的形式,达到让学生感知、了解、熟悉《渔光曲》的旋律和歌曲描述的内容为主要目标,完全在教教材,没有关注到学生这一主体的音乐素质的成长。

本着为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赏能力,我采用了下面的大概的教学过程:1.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凄凉的,悲剧性的,不是喜的;2.歌曲的节奏是宽松的还是那种急促的?——是宽松的,大量使用二分音符、长音等,节奏比较舒缓;3.歌曲旋律的走向是上行还是下行?——旋律线条是下行的;4.再听,体验下行的旋律就像唉声叹气、垂头丧气,是在说高兴的事还是悲伤的事情?——悲伤的事情;5.舒缓的节奏、下行的旋律、以及凄凉的,悲剧性的情绪基调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他们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缺一不可;6.再听,这是什么演唱方式?——是女声、而且是那种严谨的、饱含生活阅历的厚重的美声唱法;7.听萨克斯版本的演奏形式,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事先选择好学生喜欢的萨克斯版本,演奏者是萨克斯演奏家秦奋)好不好听?——好听,乐器是萨克斯。8.讨论:用萨克斯演绎和女生唱法方式比较哪种方式更加恰当?为什么?——女声美声唱法,因为萨克斯演奏的虽然很好听,但女声那种厚重的声音更能够表达乐曲所描绘的旧中国渔村破败凄凉的景象和渔民贫穷艰辛的生活。9.讨论:采用童声来演唱和女声唱法比较哪种方式更合适?为什么?——美声唱法好,因为,小孩子的童音对于塑造这样的旧中国渔村破败凄凉的景象和渔民贫穷艰辛的生活形象有点力不从心。

经过以上过程的聆听与体验,这首描述旧社会这群苦难的渔民的遭遇,原来是通过作曲家运用了音乐要素当中的下行的哀叹式的旋律、加上缓慢的速度、宽松的节奏以及厚重的女生美声唱法等等要素造就而成。正是因为这样“深入简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就有提升,学生也似乎不再畏惧深奥的音乐“密码”。而原本一首不很适合学生“口味”的歌曲,学生也能够坐下来静心品味了。

二、律动体验要“心形结合”

采用律动体验式教学时,要求从音乐音响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到音乐的各个要素。通过“人体乐器”表达了音乐的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感受、表达了音乐的艺术特质 。所以音乐教学中的律动体验的“动”不仅是形式上的外在的“形动”,更重要的是体现参与者内心的“心动”。是一种“形由心生”、“形随情动”这样一种“心形结合”的完美境界。

案例:《两只老虎》,执教者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同时可自由用动作表现。孩子们不亦乐乎,教室顿时成了闹哄哄的“动物园”……学做老虎的各种可爱脸部表情者有之;抓牙舞抓、嬉戏追闹者有之;躲在角落故意打呼噜者有之……。此时的音乐已被喧闹掩盖,但老师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之所在。表面上看起来学生都在律动体验音乐,而实际上只是一种“形”的乱动。

其实,歌曲《两只老虎》是一首只有八句话而且旋律很简短的歌曲。其中的旋律都是前后两句完全相同。另外,歌曲的旋律由开头的主音1开始逐步进入三级音3再到属音5最后又回到主音1,如此由低到高再进入低音部结束。歌曲的难点出现在第五六句以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开头,和第二三句出现3和4的半音音程的音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歌曲音区的变化的律动;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歌曲结构每两句相同的特点的律动;也可以感受歌曲出现了附点八分音符这一节奏以及半音音程的音准这些难点而进行的律动等等。这样的话,学生既动起来了,又为后面的音乐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我们在设计聆听律动的教学环节时,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感受体验的动作。而这些动作不要求有多么地好看,因为它有别于舞台表演,也有别于歌表演。音乐是感性艺术的本质特征,只有通过艺术活动触动人的内心才能更加升入的感受音乐,从而丰富人的感觉与感情。教师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感受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在音乐艺术活动中诱发、引发、激发学生自主感情体验。要充分利用各种关注音乐最具特点的体验方式来律动,“形”动之前还得设法关注让学生“心”动,要“心形”结合,达到心动与行动的“心形”完美境界。

三、教学活动要“量质齐升”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是一个个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阶段过程(引用《百度百科》)。而这些过程不仅要有40分钟内的“量”,更要有层层递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质”的变化和进步提升。在一节40分钟的音乐课时里面,不能一大堆教学活动,始终在原地打转,要关注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后,要有音乐素质方面如音乐知识、音乐创造、音乐演唱、音乐欣赏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达到“量质齐升” 。

案例《快乐的音乐会》:老师首先提炼教材中的一个节奏难点以为节奏训练作为整节课的切入点。课堂上主要采用老师示范拍、学生边念边拍、加入歌词念拍、老师敲打小铜鼓学生拍节奏、边唱旋律边拍、每段聆听回答歌词中提到了什么乐器然后再拍。如此往返数遍,一节课就这样不管学生的单调乏味的感受而周而复始地进行着。结果一节四十分钟的课里面,只有一些单调同质的音乐活动堆积的“量”的变化。学生除了在节奏方面表现很好外,在歌曲演唱上的音准、音色方面都不如人意,也就是没有音乐能力方面的“质”的改变和进步。

所以我们教学活动的安排哪怕是再好也得变变,不仅要让学生一节课“吃饱”,更要让学生在一节课里面“吃好”。每一首乐曲的特点在节奏、旋律、曲式、调式调性以及力度、速度、音色处理都各有千秋,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学活动设计安排的关注点。关注了活动的“量”的变化,更要关注教学活动“质”的转变。只有“量质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才会得到质的提高,达到真正关注学生。

总之,我们的音乐教学要切实关注学生。作为音乐课,我们应该要把关注学生的重点放在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能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要关注学生经过老师的教学引领之后,他们的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有所进步,学生在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否有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摒弃那些假象,才能真正地关注学生!

猜你喜欢
关注学生萨克斯律动
和谐律动
晨行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中国“萨克斯之都”:一个被肯尼·基彻底征服的工业区
丢了两元钱的车
提高西藏农牧区乡镇小学汉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