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是现场短新闻的“闪光点”

2017-07-13 12:45杨阳
新闻世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描写闪光点细节

杨阳

【摘 要】现场短新闻以短小凝练、形式活泼的报道方式深受读者青睐,但记者在采写时却往往有种畏难感。其实,只要多观察,从典型中寻找细节,精选切入角度,以小见大,并运用白描、叙述等手法还原现场感,写好现场短新闻并不难,如果适当运用散文手法,短新闻将会更精彩。

【关键词】现场短新闻;细节;描写;散文手法

随着新闻战线“走转改”逐步走向深入,现场短新闻以其短小凝练、形式活泼的报道方式获得了读者的青睐。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著名新闻人马越舟曾将一条好的现场短新闻比喻成一枚金元宝——“体积”不大,“分量”很重,“光泽”诱人,足见其魅力。而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呢?在日常的新闻写作中,精选切入角度,以细节见大义——“一滴水折射太阳”往往是体现记者功力,将稿件写生动的关键一步。笔者以为,在短小凝练的现场短新闻写作中,我们也尤其要注重这“一滴水”,用细节描写塑造整篇稿子的灵魂。

从典型中找细节,以小事讲大义

现场短新闻讲求一个“短”字,通常在千字以内。当用这么短的篇幅既要描绘一个现场,讲好一个故事,又要承載一个“分量”很重的主题时,难度自然不小。这就需要我们立足现场,跳出过程,抓住细节。这些细节可以包括故事的关键性情节,也可以是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语言和表情等。同时,提炼并把握好主题,以这些典型和细节为引,一针见血地讲出“大义”。

《海宁日报》2011年9月29日头版头条《一条微博“堵”排污》就是一篇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精品。文章仅450多字,以时间为线轴,穿插多个现场。“‘拆烂污了(海宁话:出事了)!海宁万业园区东边、比尔特公司西边河里的水成灰红色了,是不是昨天下雨造成污水外溢?请快来看看!9月27日上班不久,市环保局副局长高立新的新浪微博上就有网友‘众星共之@他。”“‘一定得找到污染源!两人沿着杨园坝港仔细地看了一遍,并拿出相机,拍照取证。”“周金明蹲下身,用塑料勺舀了一勺污水,装满塑料瓶,颜色呈淡红色,晃了晃对沈文华说:‘这个做样本,拿回去检测。”“27日下午3点,高立新更新了一条微博:‘环保监察已在今天上午介入调查,并初步查明原因,封堵排污口,将对肇事企业立案查处。”文章通过“蒙太奇”般的现场描写,把海宁微博举报环保立案查处第一例的发生经过、情况调查、最后查处进行了全记录。既反映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又传递了崭新的“微博问政、微博执政”的显著成效,内涵十分丰富。

同样的还有《温岭日报》2011年9月1日头版《全省最后一份电费存折送出 我市电费实现银行代扣》的现场短新闻,文章记录的是记者冒雨跟随电费走收人员送出最后一份电费存折的过程,由此引出“走送”的艰难以及村民对收费员的怀念,以小见大,折射出我们生活的变迁。

用细节描摹现场,提升情景震撼力

写活现场是短新闻的“点金手”,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生动的现场描写,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准确性和可信性,也可以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巧妙利用现场细节不仅可以营造气氛、传达感情,还能化抽象为具象,提升情景震撼力。

与其他新闻采访不同的是,在现场短新闻中,记者单靠提问和谈话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进行全方位的立体采访。对现场的某一处静物、某一个交流,人物的表情、动作等,都应进行细致观察和用心记录。这样你会发现,当在写作中加入了这些具体的细节后,文章的画面感会油然而生。而很多时候,往往新闻人物的一个表情、一个精彩动作、甚至一句话,都能令现场短新闻增色不少。

人民日报记者傲腾有篇名为《二连浩特“手语市场”》的现场短新闻佳作。文中,作者经过深入采访与现场细致观察,抓住了二连浩特这个边贸市场的最重要细节点:虽说有几国人参与,但语言不通,只好用手语相互交流。“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喧嚣的叫卖声,人与人之间对答是灵巧的‘手语。”“季红把手表拿来看了看,摇头不肯。她指着表伸出两个手指头,指着衬衫,伸出五个手指头,对方同意了。”寥寥数语,勾勒着手语交流的细节,整个市场的现场环境和人物神态也跃然纸上。

细节写作应简笔勾勒,忌过多铺陈

一篇现场短新闻,要想“光泽”诱人,那么就要考验作者的文笔和对结构的把握了。固然,细节描写对现场短新闻至关重要,但新闻毕竟与文艺作品不同,细节写作上不应做过多铺陈,应以简笔勾勒为主。马越舟曾对10篇现场短新闻佳作进行分析,发现在笔法上,这些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引用和议论,其中叙述占所有文字量的约52%,主要交代新闻要素和背景,展现新闻事实;描写总占比约32%,且无一例外采用“白描”手法;同时,几乎篇篇都有直接引语。虽然文无定法,但基本可以概括出现场短新闻的采写技巧。

笔者每年看到新兵入伍的场景总是特别感慨,于是便将这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的题材写成了现场新闻《海门新兵奔赴军营》。“悠扬的歌声中,121名新兵穿上迷彩服,在军事指挥中心前整队。广场插上了彩旗,一个个行李箱排得整整齐齐,墙上贴起几个大字:‘江海儿女,精忠报国。9月10日,我市举行集会,热烈欢送新兵光荣入伍。”文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用最节省的笔墨,靠几个细节拼凑出“蒙太奇”般的镜头,描绘出现场感。同时,将在现场捕捉到的对话直接引入文中,“‘要珍惜这次机会,到了部队好好学习。临行前,母亲袁兰珍一边嘱咐儿子赵晨,一边帮他整理行装。与袁兰珍一起的还有10多名亲戚朋友,他们特意从悦来镇赶来,为赵晨加油打气。”见报后,这个细节在早会点评时受到了肯定,大家表示文章语言质朴,但非常真实,很有画面感。

散文手法与含蓄艺术,为文章添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最基本的写法,如能再合理地运用散文手法和含蓄艺术来为文章添彩那就更好不过了。我们知道,散文也是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与现场短新闻的特点有许多近似的地方。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散文可以直抒胸臆,而现场短新闻则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记叙、描写,来寄情于事和物中。相较于干巴巴的流水账式行文,利用散文式笔法来写现场感或故事感强的现场新闻,我们会发现文章可读性增加了,变得更活,更出彩,也更加吸引读者。

首先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我们常用的修辞,完全可以在现场短新闻中发挥作用。同时,我们生活中的成语、典故、方言等,也都是好“帮手”,合理运用不仅能更言简意赅地进行表述,文章还显得更生动、幽默。此外,为了进一步将文章写活,特写、曲笔、暗写、衬托等写作手法也可以大胆地运用起来。新华社名篇《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的开头,“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后的第二天,长江上遇到八级大风,江面白浪滔滔,武汉市悬起了‘风大浪急轮渡停航的公告牌。但是,长江大桥却接待了南来北往的火车、汽车和络绎不绝的人群。”用了铺垫衬托的写法,将旧貌与新貌作了对比,衬托出长江大桥的气势;随后,“今天的长江江面上,再也不是唐代诗人李白所说的‘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的那番情景了。”作者又引用了李白经典古诗《横江词》,形象地表达出天堑变通途的转变,也将喜悦、激动的情感暗含其中。

再如经典作品《八把银壶》中,“它累了:跑了整整一天一夜。它渴了:春运旅客数量翻番,小站不能加水,车厢通道梗塞,怎能满足需求?渴!渴!!渴!!!水!水!!水!!!列车疲倦地停靠一道。千余名口干唇燥的旅客把渴望的目光投向站台。”文章反映的是春运乘客的喝水难,巧妙利用了银壶这一细节,而文字更让人惊叹,拟人排比连用、长句短句错落,带动着读者也被强烈的情绪所感染,足见作者写作功力的深厚。可见,要写好现场短新闻,还需要记者在文字锤炼上下一番苦功夫。

参考文献:

[1]马越舟.“大题小作”有章法——对10篇报纸现场短新闻佳作的概略分析[J].军事记者,2013(04):23-24.

[2]周荣新.路上的风景美不胜收——读“我们在路上”现场短新闻大赛优秀作品[J].新闻实践,2012(02):18-19.

[3]赵兴林.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新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33.

[4]包海霞.大数据时代需要新而精的短新闻[J].文教资料,2015(25):49-50.

[5]华丹.新闻写作中的散文手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z1):47-50.

(作者:海门日报社采访中心记者)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描写闪光点细节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金仁顺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细节取胜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尤袤诗作遴选赏析
关注细节,成就语文课堂魅力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