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协同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

2017-07-13 06:39张新平崔崇王经涛张宝顺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9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培养模式

张新平 崔崇 王经涛 张宝顺

摘要:2011年以来南理工与中科院苏纳所就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纳米材料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基地、教学资源等开展了共建工作。实践证明科教协同可有效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关键词:科教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培养模式;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60-02

为适应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2010年教育部开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申报工作。南京理工大学申报并获批了“纳米材料与技术”本科专业,于次年招生。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外专业,人才标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均为空白[1]。从2011年起课题组对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上述问题开展了探索,应用效果良好。

一、结合国家纳米产业布局,立足长三角区域纳米技术人才知识的需求,明确了培养目标,搭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满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2]。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内容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为此,课题组分析了国家纳米产业布局,调研了长三角区域纳米技术人才知识的需求,国内外相关专业情况。进而明确了培养目标,搭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在研究《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报告》时发现微纳制造、能源、环保和纳米生物医药等是苏州工业園区纳米技术重点优势领域。组织本专业学生翻译欧盟委员会研究事务部2005年“Research Training in Nanosciences and Nanotechnologie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Needs”研讨会论文,了解国外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及其相关专业信息。在此基础上,南理工与中科院苏纳所共同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本专业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能力的,可从事纳米器件、材料与技术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为进一步培养材料及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优秀生源。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按照南理工“通识教育十学科专业基础十专业教育十实践教学”四个层面,设置课程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首先南理工制定培养计划初稿,然后与中科院苏纳所研讨并修改,再讨论,直至定稿。

二、探索互赢机制,发挥中国科学院优质科教资源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科教协同共建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需要精心培养,成才的条件在于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高校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必经之路。为此,专业申请之初课题组就提出了校所“3+1”的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中积极探索互赢机制,引导苏州工业园、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参与专业建设,以满足企业需要为标准,确定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要求,制订培养方案,构建实践环节等,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学校与研究所对本科层次人才的教育关注度存在差异,如何引导研究所参与到本科生培养是需破解的难题。只有建立互赢机制才能破解这一难题。譬如,在引导中科院苏纳所教育合作时,南理工与苏纳所纳米加工平台每年联合培养1—2名研究生,而纳米加工平台则免费举办纳米加工培训班、接纳为期1个月的生产实习、1个月的工程训练,并接纳4—8名本科生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引入行业认证教育,纳米加工平台培训达标者发放微纳米加工培训证书。该平台得到了广大微纳米加工企业的认可,该证对学生就业很有帮助。

三、基于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营造了良好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的保障。学院建有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微纳米材料及装备创新引智基地、微纳米材料及装备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科技部微纳米材料与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江苏省先进微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工信部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拥有丰富的高端软硬件资源。发挥好这些资源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上述平台已有12名教授级研究人员及其团队参与本专业本科教学。现已构建了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综合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保证了专业建设顺利完成。平台每年接纳近20名本专业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能力培养。而这些本科生们读研时往往会加入这些老师课题组深造,打通了本硕博培养通道。

四、获批了江苏省纳米材料与技术实践教育中心,结合各类科研平台,构建了本专业校内实验平台体系

结合企业对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微纳米加工、元器件检测方面的需求,课题组将2011年获批共建的江苏省纳米材料与技术实践教育中心与上述各类科研平台相结合,构建了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微纳米加工、元器件检测三大模块组成的专业实验平台体系,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工程能力和创新等能力。该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对课内实验、创新性的科研训练、工程训练、毕业设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开放,每年服务学生近5千人次。

五、基于国家级纳米技术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构建了校外实践基地,出版了实习实训教材

纳米技术高投入的产业特性,所用软硬件设施基本国外引进,成本昂贵,学校没有财力完全满足纳米技术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训设备所需。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共建江苏省纳米材料与技术实践教育中心,中科院苏纳所纳米加工平台成为了本专业的实习基地,实现了全封闭的实习模式,解决了实习基地难建、走马观花式实习的问题。国家级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中科院苏纳所纳米加工平台是该所投入过亿资金全力打造的国内一流的纳米技术人才培养平台,拥有国际领先的纳米加工、测试设备,顶尖的纳米技术专家教师资源,是目前苏州市、江苏省乃至全国唯一的纳米技术人才相关公共实训基地。

六、开展课程及资源建设,编写、出版了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系列教材和讲义,录制了设备操作视频,满足了教学需要

根据课程需要,已正式出版并使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實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物理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课内实验指导书》等教材。其中《材料物理化学》获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工程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获二等奖。录制了“微电铸”在内的25个视频,便于学生对相关设备操作技能的掌握。

七、专业建设成果应用情况

本研究成果已在我校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初步应用,效果良好。如首届学生30人,100%四年按期毕业拿到学位证书。班级平均成绩连续三年保持学院年级第一,升学及出国率超过50%。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南京理工大学红旗团支部,获国家励志奖学金5人次,其他的校级奖励50多人次。就业领域从原先材料领域拓宽到微纳米加工领域,就业初薪高于本学院的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淑芝,王宝辉,陈彦广,陈颖,王鉴.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9-210.

[2]胡健,孙金花.理工科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设想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3):58-59.

Abstract:Since 2011,the objectives,requirements,cultivation mode,curricula system,practice base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the Nano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major fo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were constructed b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uzhou Institute of Nano-tech and Nano-bionics,CA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Collabo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a good method to construct a major fo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Key words:collabo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major fo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cultivation mode;practice base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培养模式
实践实习基地成果推广的政府采购模式探索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