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绒绒帝国

2017-07-14 19:33奥列格·帕拉莫诺夫白音
海外文摘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兽亚文化集会

奥列格·帕拉莫诺夫+白音

关于兽迷有很多离奇的传闻。兽迷亚文化源于70年代末科幻小说、漫画和其他娱乐题材的爱好者。野兽的服装可以代表兽迷们异化了的自我,反映了兽迷向往的生活方式。一些兽迷甚至用好几套兽装来表达自己的多重人格。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在交通工具上、商场门前、商业街上,我们经常能见到穿着毛绒绒兽服的人。“毛绒绒亚文化”现今已经传播得很广,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和保税商业等领域。我们经常会在儿童聚会和节日上看到穿着毛绒绒服饰的人快乐地穿梭在人群中,或是在倡导保护自然的大会和保护野生动物基金的公开课上看到穿着一身动物服饰的人和听众一起互动……他们会调情、攻击、狂吠、挠痒痒或拥抱,大多数时候都非常友好。

2016年加拿大的一个兽迷集会组织方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事件发生在加拿大一家住有叙利亚难民的酒店里。当时,一群穿着毛绒绒动物服饰的兽迷也住进了这家酒店。当今许多人对兽迷亚文化持有偏见,尤其当这些毛绒绒的制服与政治联系起来时:有人甚至认为兽迷是将政治倾向隐藏在了讽刺面具之后的敌对势力,穿兽服游行是纳粹遗留的恋物癖。也因为毛绒绒的兽服经常出现在政治斗争的舞台上,导致兽迷文化也遭到一些人的曲解。

“我们本来担心对难民而言,看到我们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主办方负责人说,“毕竟难民在找到庇护所后本该感到开心和安全,而我们的出现可能会让他们不安。”但事实证明,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叙利亚的孩子们看到穿着毛绒绒服装的加拿大人后兴奋不已,成年人也没有提出抗议。兽迷们也没有因为对方的这种出乎意料的反应感到不适。

兽迷文化是由一些人对拥有人类性格及特征的虚构拟人动物角色的推崇而产生的一种亚文化。兽迷穿着毛绒绒的野兽服装,将动物表现为一种既具人类的智力、表情能力和语言能力,又可以双足行走的“兽人”。

关于兽迷有很多离奇的传闻。许多人认为他们是对动物有特殊癖好的变态。兽迷亚文化源于70年代末科幻小说、漫画和其他娱乐题材的爱好者。兽迷的定义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同人志(来自日语,指一群同好走在一起,共同创作出版的书籍、刊物,是二次元文化的用词)中出现:兽迷开始出版属于自己的同人志,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了兽展。上世纪80年代末,兽迷终于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兽展。

到了21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了兽迷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虚拟社交网游也开始成为兽迷们的聚集平台。网络上的兽向网站和兽迷艺术或社交社区也越来越多。

每年,全世界大约要举行40场兽迷集会,在北美和欧洲最为盛行。其中最盛大的兽迷集会是“最大小兽迷会”,每年接待游客6000人以上。在俄罗斯,这样的集会通常为动漫迷所推崇。在兽迷集会上,兽迷们聚到一起,购买或销售“兽类”艺术品,开研讨会,组织或参加兽装活动等。据加利福尼亚大学调查数据显示,超过40%的兽迷参加过一次以上兽迷集会。

“最大小兽迷会”期间,参与者会穿着毛绒绒的动物服装。由于他们的这种爱好花费不菲,并非所有的兽迷都有漂亮又华丽的兽装。野兽的服装可以代表兽迷们异化了的自我,反映了兽迷向往的生活方式。一些兽迷甚至用好几套兽装来表达自己的多重人格。

一套完整的兽服售价不低于2000美元,包括面具和其他各色装饰在内的价格可能超过1万美元。定价通常取决于服装制作的复杂程度、质量和兽装制作者的名声大小。兽装通常是由特定的兽服裁缝制作的,他们大多数也是兽迷,靠创作兽装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对于那些兽服死忠粉来说,无论是自行设计,还是请人订制一套兽装,都要能通过外在的服饰准确地表达出自我,他们也不惜为自己的行头下血本。然而,也有一些兽迷认为,这笔开销有时候并不那么值得,他们更看重的是穿兽服这种表达方式。

兽迷中有很多性格内向的人,在日常社交中显得不是很自信,面具可以讓他们觉得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或动物)。大多数兽迷已将不同动物的品格概念化,形成所谓的“兽设”。对于一些兽迷来说,兽设只是内心兽性的表达;而对另一些兽迷来说,兽设更像是在幻想的基础上被刻意制造出的另一个身份,是传达他们愿望的一种途径。

“穿上普通服装的时候,我的表现和平常无异,但当我乔装成一匹狼时,就会变得比平时更热情,更有活力。”“最大小兽迷会”上一位乔装成狼的参与者坦言道,“我喜欢被人们快乐地围绕的感觉,狼的造型很容易满足我的这种需求。而且,当我作为人的时候,经常要为穿什么、做什么、该怎么表现而伤神,而在穿上兽装的那一刻起,我就可以不必在意礼节、行为和谈吐,做一匹自由自在的狼。我喜欢看到人们开心的样子,活泼的狼的形象也很容易逗人们开心。我梦想做一匹真正的狼,因为我无比钦佩它们的野性力量,它们凶猛、有魅力,但又不失可爱。我选择蓝色的狼兽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蓝色在动物世界中极为罕见: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匹蓝色的狼在野外该有多难生存。但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越是艰难,越能体现出它的强大。”

同样选择了“抱抱狼”兽服的马克说:“生活在现代大都市,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让我觉得乏味,但有时候又不可以在社交中表现得不合群,很多事情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我理想的生活应该是有起有落的,就像生活在野外,虽然会过得很辛苦,但同时也充满惊喜和期待,我渴望成为一只生活在野外的狼。”

另一位“最大小兽迷会”的参与者认为,兽迷文化最有趣之处就在于,能够让人们表达出人性的另一面:“‘爱捣蛋的公牛这套兽服灵感源于耕牛这种役用动物。我觉得自己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又忠诚可靠的人,和耕牛很像,所以我想借用公牛展現自己的这种特质。之前我也选过狐狸,但当时是随便选的,没有什么特殊寓意。当时我的朋友们都喜欢选马之类的动物,我只是不想跟他们一样罢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牛又有趣又独特,就毅然决然地选了它。”

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兽迷渴望拥有真正的野兽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兽迷扮演的动物分析出他们渴望被赋予的动物特质。通常,兽迷对动物特质的喜好会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反应速度、毛皮覆盖、耐力、牙爪尖锐度、视觉,以及与自然界的亲密程度和与其它动物交流的能力等。

来自美国的兽迷罗杰喜欢猫的打扮,他设计兽服的灵感源自一款网游中的角色:“我的兽设基本没有变过,一直都是猫,还是一只家猫。因为我觉得自己生活得像一只猫,尽管我身材高大,可能看起来是一只力气很大的猫,但我仍然可爱又温顺。”

穿着毛绒绒猎狗服饰的约翰也是一名兽人服饰死忠粉,几乎年年的“最大小兽迷会”他都会参加,工作之余他最喜欢逛的就是教兽迷如何设计、手工制作兽装的网站。“我喜欢兽迷文化很久了,尤其是兽服,大概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至今已有近20年了。”约翰说道,“我的造型是猎狗,这套兽服最开始是从一个兽服制作匠人那儿换来的。这个电击项圈是猎狗对主人忠诚的标志。”约翰选择猎狗为兽设,是想为广大狗狗群体争取合理的权益,例如在沙发上看电视、经常去游泳和逛公园的权利。

兔子也是备受兽迷喜爱的经典兽人角色之一。来自英国的大卫穿扮成了一只毛绒绒的兔子。“很早以前我就为自己想好了兽设,开始我是一只穿着塑身衣的兔子,但后来拿到做好的兽服后,我又想要一个欢快一点的角色,就是那种让人一看就想亲近的,我就又做了一套毛绒绒的灰色兽服。我选兔子是因为我一直很喜欢养兔子,我觉得我和它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缘分。”大卫说,“兔子有时候和猎狗、狐狸一样,都是童话里狡猾的骗子。但实际上,兔子完全是被冤枉的,它既不食肉也不奸诈。预计今年我会为我的兽迷生活花掉1万美元,因为我不仅要订做兽服,还要参加包括兽装集会在内的各种活动。”

兽迷坚信,人和动物的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人类应该从动物身上学习很多东西,永远不要破坏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神圣友谊。他们认为,人类正是因为想亲近动物,才努力充分感受动物的居住环境——挖地下游池、生活在野外、飞上浩瀚未知的星球,人类的这些梦想都表明,我们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精神联系,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个和自己类似的野兽双胞胎。

[译自俄罗斯《在线》]

猜你喜欢
小兽亚文化集会
春天,是一只蛰伏的小兽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春天,是一只蛰伏的小兽
春天是一只蛰伏的小兽
把脉“腐败亚文化”
虚爱记
The Prettiest Angel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
百鸟集会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种体现主文化的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