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意境,让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

2017-07-14 05:47倪婷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情感共鸣意境美审美教育

倪婷

[摘要]音乐是一门美的艺术学科,它是没有国界的语言,是打动人心的旋律,是表情達意的媒介,而最富有魅力的地方则在于它的弦外之音——意境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揣摩音乐的弦外之音,巧妙渗透审美教育,打造具有感染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音乐意境,并有效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共鸣。通过这种美的共鸣,推动我们的音乐教学,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感受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 意境美 审美教育 情感共鸣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承载着文化的重量,沉淀着生活的印迹,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媒介。音乐是中小学阶段最基础的艺术课程,它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实践性与审美性。而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少教师只凸显了其实践性特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上,过分关注学生们会不会唱、会不会听、会不会用一些简单的乐器,而忽略了音乐的弦外之音——意境。意境是音乐的灵魂所在,少了意境美的音乐课堂,就像绚丽的鲜花少了芬芳弥漫,深邃的静夜缺了星星做伴,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其实,即便是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中,我们也要善于揣摩音乐的弦外之音,于无声处悄然渗透审美教育,为学生们打造具有感染力、生命力与创造力的音乐意境,让学生们为音乐之美所吸引,所震撼,所陶醉,所感染,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与音乐之间的情感共鸣。通过情感共鸣这条看不见的纽带,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把教学的过程,变成一场美的体验。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理想,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通过营造生活情境、巧借信息平台、重视角色扮演为学生们打造课堂意境,希望通过美的体验,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感,发展学生们的音乐感受与表达能力。

一、营造生活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音乐是华丽的,但又是朴素的,它最早来源于自然的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来自山的缠绵,来自浪涛的汹涌,来自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因此,音乐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与艺术升华。在音乐课堂中,要打造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意境,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叩响生活的大门,从我们身边现有的生活资源出发,从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捕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生活话题、生活镜头,创设能够泛起学生们心中涟漪的生活情境。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情境,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们一走进课堂,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并通过情境体验,例如,小游戏、节拍活动、韵律舞蹈、肢体互动、视频讨论等,让学生们融隋入境,不自觉地走到音乐之中,愉快地加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中。如此美的吸引,可比教师在讲台上反复讲解来得直接、有效得多了。

例如,在教学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萤火虫》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萤火虫的了解,来自于动画、图片以及想象,他们知道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光,像点着灯的小灯笼,但是并没有真的在夏日的夜晚中见过萤火虫。为了营造出浪漫的夏夜氛围,强化学生们对萤火虫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课前的预设过程中,下功夫在网上寻找到厦门市萤火虫公园的相关视频及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小视频,以导游的角色,引导学生们走进萤火虫公园。这个视频内容以主题公园为背景,真实又生动,既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欠缺,又引起了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他们在赞叹声中,不由自主地徜徉在神奇的萤火虫公园中,恨不得有机会能亲自到厦门走一趟,去看看那些可爱又神奇的小昆虫。在这个神秘又浪漫的意境熏染下,《萤火虫》的背景音乐如流水般倾泻而出,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随着萤火虫翩翩起舞,跟着老师徜徉在萤火虫的世界中。

二、巧借信息平台,助力情感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已经成为当时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在音乐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录音、播音设备等,已经十分普遍,不仅教师,就连学生也早就习以为常了。在意境处理与打造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借用一些新的、具有创造力的、接地气的信息技术平台,例如,微课制作、微信、小视频、虾米录音或爱唱等唱歌录音软件,打造更加有感染力的音乐意境。丰富音乐内涵,以立体化的教学体验促进学生们的情感理解,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感受。需要把控的是,在借用信息平台时,我们一定要确保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平衡,不可一股脑地追求形式的新颖,加入过多的信息元素,使得学生应接不暇,这反而影响了他们的自主感受。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我们也要保留意境的朴素美,留给学生细细品味的空间。

小学音乐《我的家乡日喀则》这首歌谣,有着浓厚的地域风味,是以藏族人民的生活为背景,有着鲜明的民族味儿。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少难度,因为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对日喀则、对藏族都还非常陌生。因此,要让学生们对“我的家乡日喀则”产生情感共鸣,首先就应该补一补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体验一下藏族人民的能歌善舞。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精心为学生们制作了一个以“我的家乡日喀则”为主题的微课视频,通过小微课,向学生们展示了日喀则粗犷、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展示了西藏人民载歌载舞的日常生活。通过这样的营养补充,弥补学生们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西藏的风俗民情。这为我们接下来的歌唱及舞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即便是平时内向的学生,也敢于像西藏孩子那般,自然地、大胆地跳起舞来。

三、重视角色扮演。触发情感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他们对事物的感受、理解往往在模仿、体验的过程中产生。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在打造意境时,不妨更灵活一些,把音乐的静态美转变为动态美,把静止的意境转变为生动的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的体验方式,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在实践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内在美。我想,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倘若以体验的形式展开,或许对于小学生来说,印象会更深刻一些。而这样的角色扮演,对于挖掘学生们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也是大有帮助的。

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有《雨天等妈妈》《小伞花》两首童谣,在解读这两首童谣时,我们发现,其实这两首童谣所描绘的意境相似,都是借三月春雨,表达对妈妈真挚的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地以故事情境的方式,将两首歌谣的教学串联在一起,引导学生们通过讲故事、演故事、唱故事的方式,将两首歌曲串在一起,并用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课前一开始,我就创设了“雨天等妈妈”的情境,“同学们,瞧!三月的小雨说下就下,妈妈早晨上班忘了带伞,现在她怎么回家呢?”由此,引导学生们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并在《雨天等妈妈》的背景音乐中鼓励学生们说说自己能为妈妈做些什么。随后,邀请学生们上台,分别扮演小雨点、妈妈、小女孩、小伞花,将这个故事情境表演出来。学生们深情出演,并在一朵朵绽开的小伞花中,将故事推至高潮。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我引导学生们边演边学,边学边唱,并通过合作的形式,推动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增强音乐的层次感。

总之,意境是音乐的弦外之音,是音乐的内在之美,同时也是帮助我们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通幽曲径。陶渊明曾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在音乐的艺术处理上,不妨再细心些,再大胆些,再有心一些,通过意境的揣摩与打造,激发学生真实的、活跃的情感体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当然了,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之余,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陶冶自身的音乐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才能给课堂带来更多美的惊喜。

猜你喜欢
情感共鸣意境美审美教育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巧读古诗词 趣用古诗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