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材阅读”

2017-07-14 21:36沈旭东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本科学教材

沈旭东

时下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已经成为科学教师的共识,但遗憾的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视了探究活动,却有忽视教材阅读的趋势。本文对照当前小学科学教材阅读现状,从阅读时段、阅读内容两个方面提出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教材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处理好探究与阅读的关系,把科学学习落到实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在人们一生的学习与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是一种终身都必须使用的技能,因而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影响都非常之大。它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它是以了解文章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尤为迫切。在小学科學教学中,加强对教材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材阅读现状

1.阅读习惯培养不够

纵观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学,教师不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阅读意识薄弱。比如,在优质课、研讨课、示范课等活动中,科学课本的使用率普遍很低,有的课根本就没动教材,它在课桌上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笔者暗自寻思,也许是因为公开课的缘故,为了保证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探究,执教者有意忽略教材阅读,或者根本就没时间安排。因此,又曾多次调查本校、外校的科学教师科学课本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相比于公开课,平时上课课本使用率高一点;实验操作少的课,使用率也会高一点。但总的来说,课堂上使用课本的概率偏少,存在重探究、轻阅读的问题。

2.阅读理解能力较弱

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有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把科学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进行对比,很容易发现科学教材里基本是图片和问题,没有较多的、有情节性的文字描述,与学生传统的阅读认知有差异。因此,在阅读科学课本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首先是不知道读什么,觉得科学课本花花绿绿的,没什么可以读的,不能从课本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其次是缺乏对材料的理解,只看到科学课本上有图片、有表格、有问题等等。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中读出一些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但学生往往不理解,读不懂,答非所问。

二、教材阅读指导策略

(一)阅读时段指导

对于学生教材阅读习惯的培养,只要教师抓好几个阅读时段,明确提出阅读要求,同时做好情况反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前阅读,激发兴趣

课前通过预习阅读,学生对课的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课堂上容易产生共鸣,易于实验探究。科学课本每个单元前都安排了“前言”,涵盖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探究活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明探究的方向。如,《沉和浮》单元“前言”中,以学生平时看到的现象为起言,提出许多具有激励和挑战性的问题,如“铁块在水中是沉的,为什么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呢?”,引领学生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科学课本每个单元后面都有“资料库”,安排学生课前阅读,让他们知道科学的有关知识和道理,同时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沉和浮》单元的资料库讲述了皇冠的秘密,阿基米德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定律。阅读后使他们能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去尝试研究。

2.课内阅读,深入探究

课堂是科学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阅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阅读也是科学学习方式之一,后者对前者有辅助作用,两者并不冲突。课堂内往往看到有些学生没法深入探究而停留不前,此时,教师要针对这种现象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使它们获得理解和启发,把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如《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一课,要求学生直观地把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学生能绘制简单的器官,要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有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几位学生的引导语(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消化食物的时候,也会消耗氧气的……)及图片内容,通过阅读让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如消化器官消化食物获得养分,帮助身体进行各种运动,消化食物需要氧气,呼吸器官提供氧气,由循环系统帮助运输……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人体各器官之间是彼此联系、密切配合、协同工作,此时绘制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

3.课后阅读,享受成功

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学会所有的知识内容,对于科学探究活动来讲,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课后延伸是必要的,要引领学生课后阅读,还要结合课外收集各种有关的科学资料。如,学习了《天气日历》一课后,课后让学生阅读各种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进一步了解气象信息,通过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利用多种方式记录自己的天气日历,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学生有成就感。学生在课后阅读,不但使他们完成了探究,还对已学知识加深理解,同时拓展了知识面和科学探究的宽度,又培养了他们探究的习惯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阅读内容指导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图片、问题、实验、知识概念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然,这四个方面是互为关联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整体阅读,引发学生思考,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陛。

1.读图片,感悟科学魅力

现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插图,包括照片、图表、结构图、演示图、示意图、模式图、肖像图等,直观形象、简明生动,能表达出丰富的科学信息,既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没有办法准备实物观察时,文本中图片的作用更加明显。合理利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有些插图,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

圖片提供的信息,只有认真阅读才能真切领悟。学生通过“读”图片,感知所要观察的事物,留下深刻印象,补充信息,扩展视野,引起共鸣。读懂图片,可以说是对科学问题、科学现象的另一种体验。

例如,五下“沉和浮”单元第4课《造一艘小船》,为让学生了解船的发展史,课本呈现了木排、独木舟、帆船、蒸汽轮、气垫船、游艇、油轮、航空母舰的图片。仔细看图,认真思考,就能看出船的发展演变脉络:船是远古的人们发现木头能够漂浮在水上这一现象而发明的,从人力驱动到风力驱动,再到机器动力。发展至今,有的船(如航空母舰)上能够起降飞机,有的船(如气垫船)能够在空中飞行,有的船会在水下航行(如潜艇),人类的造船技术已是登峰造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中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船的图片后,就能建立感性认识。

2.读问题,培养科学思维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排,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一个研究主题出示后,伴随着生活现象的描述,往往有多个问题菜单呈现。问题有时候用普通字体呈现,有时候出现在气泡图里,非常童趣。这些问题暗示着研究方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把问题读明白是寻求研究方法的前提。

例如,五下“沉和浮”单元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这一课主要有以下四组问题:

①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②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

③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哪个重?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它们的重量相同吗?怎么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呢?

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通过阅读问题,可以知道研究主题是“物体在液体中沉浮和什么因素有关”。第一个问题暗示学生,也许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浮力大小不同;第二、第三两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推测和验证;第四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在液体中沉浮和什么因素有关,从个别事物(水)推广到一般事物(液体),建立科学概念。

显而易见,科学课本中的问题逻辑严密,科学性很强,具有思考价值。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利于改善学生思维品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读实验过程,提高探究效率

许多探究实验,教材中对研究的问题、所需材料、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用文字、图片进行了说明。先阅读,有助于顺利完成实验,节省实验所需时间,减小实验失败概率。教材中的实验,有些学生还会在家中寻找有关的材料,亲自动手试试,课本上关于实验的说明文字、图表,将给予学生许多帮助。

例如,五下“热”单元第2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探究实验,课本用图、文形式介绍得非常清楚。首先,提出两个问题:“冷水变成热水后,试管里的水面会是怎样的?”“怎样才能明显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从而启发所要探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思路。接着,4张图片直观地显示实验装置和水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情况。图片旁边的文字——引导语,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更有效的实验方法,有的提出了实验注意事项。

探究活动是操作性的,怎样开展探究活动是认识性的。只有先知道如何探究,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学生探究,要由扶到放,渐进提高,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就是“扶”学生一把。因此,教材阅读尤其是阅读实验,对探究活动的开展有促进作用。

4.读科学概念,提升语言素养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对于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的科学概念,教材中往往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科学语言表述,有的以带灰色背景的文字呈现在方框中。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还要熟记内化。不管是探究后得出的直接结论,还是来自前人的间接知识,识记依然是必要的,要为学生后续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中,文本中描述的科学知识(或概念)很多:“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来检查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些文字,需要反复阅读记忆,以便深刻理解其含义。

阅读这些科学概念,还有助于学生语言积累,能够准确地表述科学问题,提高科学语言素养。

三、结语

科学学习既要通过探究获得直接经验,也要通过阅读获得间接经验。教材阅读和探究活动都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它们是互补的。通过阅读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有助于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科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要在认识上存在偏见,不能在实践中存在误区,着力点可以向探究活动倾斜,但教材阅读不可偏废。

[作者单位:湖州市龙泉小学 浙江]

猜你喜欢
课本科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