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应用题教学中的学具操作

2017-07-14 19:30钟金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具应用题小朋友

钟金平

应用题教学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如何充分运用学具来解决这一难点,已引起多数教师的重视。

低年级学生认知的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就必须从表象认识开始,逐步过渡到抽象概念的感知,并通过反复验证、反馈,发现规律,最后形成牢固的概念。但单凭教师的演示和反复的讲解,或单靠学生反复运算,是远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下面谈谈本人如何运用学具进行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一、借助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活动,帮助儿童建立清晰准确的概念

应用题与概念教学的关系是相依相存的。概念教学的成败与否直接对应用题的理解、解答能力产生影响。要使儿童形成知识概念,很有必要借助实物、模型、生动的画面等直观手段,使学生在比较丰富色彩的学习环境中,在头脑意识中对知识逐渐形成丰富的情绪记忆。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具操作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恰当地运用学具,可激发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规律,理解数量关系,建立概念,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例如教学除法的两种意义,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和准备一些学具,如火柴棒、小纽扣、硬币、瓶子盖、塑料废品和厚纸张剪出的简单几何图形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比较两种东西的不同分法。如个圆圈,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等分除法),8个圆圈,每个小朋友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通过学生自己的口述,已经渗透了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雏形。学生由于有机会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边操作边口述,左右半脑同时开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再不是老师强加给的了,其效果比起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来得更实在有效。

二、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在学具操作活动中培养对应用题的初步理解、分析和解答能力

数与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灵魂,应用题使数量关系具体化。简单应用题体现了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的应用,因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解答方法,还必须借助于这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等实践活动在此时还须扮演重要角色,让学生懂得解答应用题并不神秘。可从比较小的数字运算(便于理解和操作),如在乘法应用题“小方家有3个笼子,每个笼子放2只鸽子,小方家几只鸽子?”教学时,用大圆圈表示笼子单位个,用三角形代表鸽子,(单位只让学生明确操作目标)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儿童理解,求3个(笼子)有几只(鸽子),可用连加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使比较简便数与量的关系非常自然地融合在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操作过程本身就是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更加形象,有意义。如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多加以肯定表扬,这些小朋友还会为自己的成功受鼓舞呢。在这以后,逐渐提高操作难度,引导儿童自己学会实践,自己动脑分析和判断、解决问题,形成独立分析问题和思维的习惯。教学中由浅人深,由直观形象到相对的抽象,可见,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就再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了。

三、学具操作的引导方式要注意以下三点:

l_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学具的操作是为了帮助儿童弄清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意义和文字叙述题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分析、思维,学会解题方法。因此,学具操作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如交给学生操作意图,知道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数与量在应用题中各扮演什么角色,不能盲目地让学生把学具变成玩具。

2.学具操作必须有序。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操作中结合思维活动。了解概念的整体,掌握操作的完整过程(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等分包含除法,合理的操作程序为儿童认识两种意义,理解两种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扫除了障碍。“12个五角星,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几个?”知道总数和分的份数,第一次分1份、2份、3份、4份,第二次分1份、2份……第三次……刚好分完,得出每份分3个。用除法计算,即等分除法;“12个五角星,平均每个同学分3个,可以分几个同学?”要使学生明白3个五角星可作为一个小整体,分时就不必一个一个地摆。第一份分3个,第二份分3個,第3份……第4份……刚好分完,可以看出分了4个同学。也用除法计算。不同的操作程序,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同样是除法,却有不同的分法,是有所区别,让学生产生疑问,引起进一步的思维和探索。这样,两种应用题的区别难点在操作与思维活动中就不难突破了。

3.要注意知识的反馈和操作,及时地合理调控。有序的操作不但可帮助儿童建立清晰的概念,发现规律,理解数量关系,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及追求完美的意识。在教学中,还要时时注意受控方面(学生的信息反馈,肯定有独创见解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表述操作过程及课堂巡视,及时地进行合理的调控,纠正知识的偏差,避免思维产生混乱,形成错误的定向信号。如等分除法“同学们种4行树共8棵,平均每行种几棵?”包括老师也可能以为2棵2棵地摆比较快,错误的操作方法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否则,使学生刚建立起来的两种除法概念更加含混、模糊,前功尽弃。因此,操作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应及时地进行调控、纠正,避免对教学活动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影响教学效果。

应用题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活动。我们在指导中必须同学生的思维活动导向紧密地结合起来。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注意操作方式的正确指导,将给我们的应用题教学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来生机。当然,学具操作在应用题的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待于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和理论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作者单位:诏安县郭寮小学 福建]

猜你喜欢
学具应用题小朋友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找茬儿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