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幼儿健康成长

2017-07-14 08:21王秋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班习惯幼儿园

王秋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开始于父母,养成开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小学这一阶段。在学前期,要注重把习惯培养渗透在一日生活、游戏中,从行为训练人手,全面提高幼儿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基于此,多年来我园非常重视幼儿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养成教育特色确立的依据

(一)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现状

1.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最关心的依次是学习、健康和品德。大多数重智力开发、艺术熏陶、体能锻炼,轻习惯的养成。

2.幼儿园在教育活动中也存在重知识传授、特长教育,轻良好习惯培养的倾向。

(二)人格发展的需要

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现在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任性、懒散、怕苦、缺乏责任心,纪律意识差,依赖性强。而幼儿期是良好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培养幼儿有秩序,守规则,对他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我园养成教育特色开发的背景

我园幼儿多数来自农村和城镇企业职工家庭,在长期的保教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卫生习惯及行为习惯有所欠缺,尤其是现在大多数老人带的孩子,规矩不足,宠爱有加。在幼儿园里自理能力弱,不敢当众表现自己的想法,即使表达,语言不连贯,不自然,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来自家长的反映也表明孩子怕陌生,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完成,缺乏主动交际能力等;同时又发现幼儿有的虽然在小环境(如在家、在本班)中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但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却做不到,这与我们纲要的培养目标是有巨大差距的。

三、“养成教育”开展的现实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地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培养幼儿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健全人格,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养成教育的开展情况

第一阶段:摸索探究

《幼儿养成教育、环保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2005年,我园提出了幼儿养成教育、环保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家长问卷,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实验法、观察法、文献研究、统计分析法等,经过近一年的实验,120名3--6岁幼儿在饮食、睡眠、自我服务、社会化交往,学习等方面,85%的幼儿有了明显的进步。2007年,我在泰安市幼教年會上做经验交流发言。

第二阶段:专家引领

《国家十一五课题养成教育子课题的研究》

养成教育实验虽从2005年作为园本课程开始实施,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没有专家的理论指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在教师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教科研的理论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专家引领,系统实施,才能在幼儿习惯的培养上做出成效,教师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才能有大的提高,因此,2009年9月我园申报了国家级“十一151"课题“养成教育”,幼儿园聘请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为家长和老师做了关于养成教育的精彩报告,并对实验教师进行了指导和座谈。我们通过学习专著,查阅文献资料,发放调查问卷,根据本园及本班幼儿的实际,共选出六个科研课题《关于小班幼儿不撒饭不剩饭习惯》《关于幼儿不乱扔果皮、纸屑,垃圾人桶习惯的研究》等,并把优秀的案例分析与研究汇集成册,实验效果明显,为后续的幼儿习惯养成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阶段:实践运用

《将幼儿习惯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一日生活是完成幼儿教育目标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养成教育的契机。我园从早晨来园到下午离园八大环节,把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要求细化,使各环节对幼儿的要求简单明了。

(一)科学设计环境,引导幼儿行为,形成养成教育环境系列方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用的过程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熏陶的结果。我园充分利用空间,依托主题和本园养成教育特色资源,以幼儿的参与为主线,创设一幅幅富有情趣、立体多样的画面。例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结合养成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要,幼儿活动的场所贴有非常有趣易传唱的养成教育小儿歌、可爱易懂的宣传版面,形成和谐温馨的养成教育氛围。使环境创设与教育任务、内容相结合,孩子们随处都能得到提示提醒,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孩子的养成教育意识不断增强。

(二)幼儿园教师主动承担特色课程,在扎实的教学研讨中谋求发展

1.确定目标

在任何教育活动中,目标的制定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对教育结果的期盼与验证依据。在养成教育目标的制定上,我园要求每个年龄组通过研讨,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制定出大的教育方向与目标,再由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特点在大的教育目标下进行细化,形成自己的班级养成教育目标,通过不断实践、修改,逐渐形成适合孩子的切实可行、有效的教育目标。

例如:3岁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把初步自理能力及常规的培养作为总目标。

中班的孩子通过小班一年的幼儿园学习、生活,自我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任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开始萌芽,虽然摆脱了小班时期的幼稚和依赖性,却又不具备大班时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而又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和特殊性。因此中班组把“遵守规则在一日生活中的培养”作为总目标。

大班孩子经历了两年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教育,他们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制能力也有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增强,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也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他们更需要信任,需要教师给他们创造自主发展的機会,所以我们将学习习惯、安全行为、品德行为各方面分别确定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2.商讨方案及教育方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良好习惯

我们把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要求细化,使各环节对幼儿的要求简单明了。例如开心入园环节:小班幼儿能高兴来幼儿园,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愿意接受老师的晨检。中大班幼儿有礼貌地和老师、小朋友见面,有礼貌地和家长告别;指导值日生收拾整理室内环境,如擦桌,摆椅,整理图书、玩具柜及活动角等。

有计划地引导孩子遵守活动中的规则。例如:在小班喝水环节中,我们在水杯架和保温桶之间的地上做上小脚丫的标志,幼儿顺着脚印的方向和距离按秩序排好队接水,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就会形成习惯,能够自觉站队接水防止了拥挤现象的发生,孩子也懂得了谦让。

中班先让幼儿商讨喝水的益处,教师再采用图表的形式让幼儿知道“最佳喝水时间”“接适量的水”。

教师引导大班幼儿自主商讨规则、公约,并张贴在合适位置,由值日生监督幼儿的完成情况。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捕捉有效的教育时机,及时实施随机教育。每个班内都进行了养成教育环境创设,时刻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在幼儿的习惯建立过程中加强常规的监督和评价,教师的肯定评价可以提高幼儿遵守活动要求的自觉性,教师的帮助可提高幼儿遵守活动要求的行为水平。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穿衣服、整理床铺、穿鞋子、洗手等好习惯儿歌大赛等,用于鼓励、督促孩子习惯的养成。

3.树立大教研意识,加大教研力度

各教研组长深入班级,深入保教活动的第一现场,观察不同班级幼儿一日活动的情况,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转变旧的教育手段和策略;教师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发展,各教研组注意阶段层次上的衔接,通过观摩活动、经验交流、问题诊断等开展研讨活动。使养成教育园本教材更科学,具有操作性。

(三)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是幼儿园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家长和幼儿园对孩子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为防止5+2=0的现象发生,我们必须和家长做好沟通,形成一致的教育观点。我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调查问卷、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根据孩子的个性发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实施合理的培养措施,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才会见成效,才能真正为幼儿终身学习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宁阳县八仙桥街道中心幼儿园 山东]

猜你喜欢
小班习惯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