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7-14 21:17吴建华
神州·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贝多芬信息技术思维

吴建华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教育性。它负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还具有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等功能。语文学科对培养“四有”新人起着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的巧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创新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它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但是,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者如不能恰当使用,则会“画蛇添足,失之根本”。因此,我们在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之前,必须做到深思熟虑,让其真正地为教学服务。

一、考虑运用信息技术如何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整个教学目标首选其一是如何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有些重难点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往往难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即使达到了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时,我们可利用信息技术形、色、声、动感的优势,对课文进行有效的突破。

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其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从而领悟我国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这对小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难点。对此,我引导学生反复地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是,由于学生未能亲自耳听目见当时的情景,即使通过电视媒体看过,也因时过几年,印象不深,因而很难领悟出作者饱含激情的语言。教学时,我尝试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朗读指导,指导第一自然段的朗读,媒体再现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场面,学生看后自然用比较高昂、激动的声调读出了作者的兴奋之情。对第二自然段,我让听着奥运会歌,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用舒缓、轻松、神往的语调,读出作者对往事的回味和陶醉。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再次播放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场面,让学生用更加激昂的语调读出作者无比兴奋、自豪的感情。信息技术的巧妙应用促进了学生与文本、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深入了语文的重难点,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考虑运用信息技术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捕捉课文的空白点,联系上下文发散性地想象思考,学生则能更深人地理解文章内容及人物的情感。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其思维易出现障碍。使用信息技术,则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月光曲》一文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暗线是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听到琴声的好奇——走进茅屋后的同情——知盲姑娘情况后的激动。这种感情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如能在教学中交替进行,就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深入课文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品味文中含着的“贝多芬情感变化”。当学生自学课文时,出示课件:贝多芬河边散步图,并在旁出示思考题: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心情怎样?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联系上下大胆想象,各抒己见。然后出示第二幅画面:贝多芬与兄妹俩谈话图,并出示思考题:贝多芬走近茅屋时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此时心情怎样?学生在朗读中便体会到了贝多芬听到兄妹俩谈话后的感动。接着出示含两个“!”的句子,引导想象盲姑娘的赞美及听到赞美后的激动心情。正因为如此,一股创作的激情在他心中荡起。这时,分步出示课件:月光清幽、月亮升高、波涛汹涌的三个画面,并配上描述相应画面的文字,让学生自由练读,并说说对音乐的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出示课件选择题:a.舒缓——明快——激昂;b.明快——激昂——舒缓;c.舒缓——激昂——明快。显然书中没有答案,但学生借助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反复的品读,学生选择了a,并能说出其理由。此时老师拓展延伸,播放名曲《命运》,同时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文中隐藏的潜在资源,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信息技术功能尽管强大,但终究只是一种教学辅手段,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并非“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而是用得恰当、适时、适度、有效,这样才能体现多媒体的功能优势。不少课堂教学存在着“滥、杂、繁”的现象,教师忙碌,学生茫然,课堂效率低。信息技术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滥”体现在信息技术使用泛滥成灾,缺泛教学的针对性,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一目了然”式的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出现信息技术一起上的混乱现象,由“人灌式”變成“电灌式”,只不过在灌注的手段和方式上进行了更新而已,本质上仍然没有摆脱“满堂灌”的教法,造成教学无重点,媒体使用无侧重,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杂”体现在信息技术使用杂乱无章,缺乏教学的有序性。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各种不同的教学媒体均具有其基本的特征和特殊的功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同,媒体使用的时机也就不同,其作用和效果也必然不同。不少教师没有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媒体的运用规律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找准媒体运用的最佳时机、时间、节奏和速度,课堂教学显得杂乱无章,本末倒置。“繁”体现在信息技术使用繁简失调,缺乏教学的实效性。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黑板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教学容量大大地增加;这是多媒体教学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恰恰就进入了这个死胡同,把握不住课堂教学的容量,认为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节省了时间,可以提高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容量,往往一个内容,学生吃的是“夹生饭”,信息技术手段反而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障碍。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切人点,做好媒体素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优化媒体组合,充分挖掘各种媒体的优势和潜能,达到与教学的最佳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endprint

猜你喜欢
贝多芬信息技术思维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