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小组讨论

2017-07-14 20:47薛艳玲
神州·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会因小组讨论语文课堂

薛艳玲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许多语文教师都深刻地意识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孜孜不倦地实践着。那么,应该怎样在语文课堂上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呢?我认为要使“小组讨论”产生“效益”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深入了解、精心搭配。

俗语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小组讨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科学、合理地组建小组。在组建时,教师不宜仓促行事,应该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熟悉他们的性格、能力、爱好、成绩等)。并以此给他(她)一个综合分,然后再根据互补的原则(还要兼顾男女的搭配)将学生分成讨论小组,一般来说以每组4至6人为宜。当然在做这件事时,我们既要按规则严格去做,又不能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试想,如果所组建的组不和睦,矛盾重重,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心思去“合作、探究”呢?所以,只有关心学生的感受,才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可言。

二、严格分工、明确职责。

一个小组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要使它高效地运转起来,就必须有合理的分工,使他们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以一个4人组成的小组为例:我一般要设“组长”负责具体任务的落实,让“情报员”进行资料或信息的搜集、整理,由“記录员”把重要内容保存下来,“发言员”则负责对外宣布观点或成果。当然,这些职位不能定死了,应当灵活地进行周期性的轮换。这样,既给学生新鲜感,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因势利导、借题发挥。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有知、有欲、有求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感受。这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不会有两个思想完全相同的人。在这点意义上说,教师的备课不可能会完全周密和正确(就像足球场上难以消除误判一样)。因此,语文课堂是难免发生碰撞的,有碰撞才会激起思维的浪花,才会进步。当然,关键还在于身处其境的教师如何处理这类碰撞。

其实,这种碰撞就是语文教师送给小组的最好礼物。小组讨论会因为碰撞而活跃,会因碰撞而精彩,会因碰撞而进步!我们要善于捕捉碰撞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善于留白、鼓励创新。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把握一个度,有些问题要讲深讲透,而有些问题则只需点到为止。我们应该去正确估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适当放开,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

我在上《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向学生介绍了“对比阅读”法。我简单分析了文章的内容,然后要求小组自选篇目进行“对比阅读”(课内外均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组找《小石潭记》,有的组找《与朱思元书》,有的组找《醉翁亭记》……而且分工明确:他们从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其异同点。在这中间,我只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几乎每个小组都有一篇“研究成果”。我征求大家意见,进行筛选,挑出最好的几篇进行展示,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五、读演结合,调节气氛。

我们有时可以针对某些文章的特点适当转变教学形式,比如在上《皇帝的新装》、《宋定伯捉鬼》这样的文章时,文章可以将其改写成剧本,由小组去演。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是戏剧篇目,完全可由小组去演。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倦感,又能满足现在学生的表演欲,于快乐之中学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以上是我关于“小组讨论”的几点肤浅的看法,这种教学模式看似简单,实则繁复,是一门需要不断深入实践、探索的艺术。我希望自己不断努力,学得更多知识,提高“小组讨论”功效,让每位学生真正能喜爱语文,学好语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会因小组讨论语文课堂
小组讨论有效运用,凝聚素养精髓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六月雨事
雪(新韵)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易漏解的求长度问题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半躺姿势最伤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