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却失之苛刻

2017-07-17 15:06翟慕航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余光中朱自清

摘 要: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荷塘月色》的批评非常尖锐,但是,他这些批评都有偏激之处:他指责某些段落的多余却忽视了其统领下文的作用,批评众多的比喻缺乏想象力,却忽视了喻体的现代意味,批评女性意象的滥用却忽视对后文少女形象的呼应作用,批评文章中无处不在的拘谨的自我形象,却忽视了这一朴素形象的感人之处。

关键词:余光中 朱自清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散文,向来被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教科书里必选的名篇。然而,台湾诗人余光中却写了一篇题为《论朱自清的散文》的评论文章,几乎把朱氏的散文贬得一无是处。初读余光中的那篇文章觉得见解独特,言他人未言,可是仔细斟酌一番,又觉得偏颇之处颇多,对于《荷塘月色》的评价尤其牵强。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诗歌几乎没有一首是好的,因为他本分、实在、拘谨,天生是散文气质的人。尽管是散文气质的人,但所写的散文的上乘之作也很少。因为他总是把文章太清楚、太切实,不敢有跳跃,因果关系总要交待得十分清楚,来龙去脉总要理出清晰的头绪,因此破坏了宝贵的感性经验。他以下面一段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話,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他认为这是一处败笔:“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代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1](P562)如果认真揣摩,不能不说这样的评价恐怕是过于苛刻:这是一个过渡段,对于文脉的前后勾连至关重要,有两个关键词统领本文此后所有的文字,一个“热闹”,一个是“冷静”。接下来月色中的荷塘景色描述,都归“冷静”统摄;接近结尾的地方对于古代采莲习俗的悬想,都属于“热闹”的范围。没有这个段落的统领,下面内容产生游离感,不能像现在这样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荷塘月色》的比喻早已为人们称道,全文用了十一个比喻句,共包含十四个譬喻。余光中对这些比喻颇为反感,认为大都浮泛、轻易、阴柔,想象并不出色。“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1](P563)实际上,这个批评也比较牵强,因为一个现代作家写的是现代散文,不可能全用古典意象,运用现代意象恰恰说明作家具有现代意识。在同一篇文章中,余光中曾抱怨“七十年代的台湾和香港,工业化已经颇为普遍,一位真正的现代作家,在视觉经验上,不该只见杨柳而不见起重机。”[1](P566)不知为什么,余光中明明主张用现代意象的,这里却偏用另一个标准要求朱自清。要知道,在朱自清的时代,小提琴在中国也已经流传开了,用它做个喻体有何不可?并且,朱自清用的是“梵婀玲”三个字,而不是小提琴,译音漂亮,追求音韵之美是汉语的独特之处,敏感如朱自清,怎么会放弃寻找表现汉语音乐性的机会?

余光中还认为,朱自清好用女人意象,“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读者的想像,恐怕只有负效果了吧。‘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是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1](P564)女人形象美与不美,自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余光中不能用自己的判断代替别人的感觉。其实,在散文的前半部分朱自清反复运用关于女性的比喻,用意不仅在比喻本身,还有暗示作用。文章后半部分,朱自清所引用的两首古诗,无论是《采莲赋》,还是《西洲曲》,主角都是美丽少女。前面先点一下,后面再放开篇幅描摹那些自由、妩媚的少女,一切水到渠成,文章前后呼应,前后贯通,显得自然而和谐。朱自清最具匠心的地方,怕是余光中没能领悟。

余光中还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中都有一个自我形象,这些形象和生活中朱自清的形象比较接近,“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1](P566)这样的形象在生活中也许很不错,但作为“艺术人格”却不见得生动。他进一步分析:“《荷塘月色》的第一段,作者把自己的身份和赏月的场合交待得一清二楚;最后的一句半是:‘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全文的最后一句则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一起一结,给读者的鲜明印象是:作者是一个丈夫,父亲。这位丈夫赏月不带太太,提到太太的时候也不称她名字,只用一个家常便饭的‘妻字。这样的开场和结尾,既无破空而来之喜,又乏好处收笔之姿,未免太‘柴米油盐了一点。”[1](P567-568)余光中的这些话让人想不明白,“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怎么就不能成为“艺术人格”呢?怎么这样朴实的形象就不能写得动人呢?以老婆孩子开篇,又以老婆孩子收尾,前后构成一个圆环。无论是月下荷塘,还是少男、少女采莲嬉戏的古俗,都带有理想性。文章从现实人生出发,又回到现实人生中来。现实和理想构成强烈的对比,这样的一个封闭性的结构,不是平添了文章的结构严谨与艺术表现力吗?

余光中是当代著名大诗人,艺术敏感程度不容质疑。艺术之美各有偏爱,朱自清恐怕是不合余光中的审美理想。但是,评论作品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某种风格的作品就要在评论中刻意贬低乃至吹毛求疵。不过,余光中的这番批评促进了笔者对于《荷塘月的》的深度思考,越推敲越感受到这篇文章的美妙之处。经典到底是经典,果然是名不虚传。

注释:

[1]余光中:《余光中集(第五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翟慕航 山东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73165)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余光中朱自清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较真
不怕找茬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那一抹诱人的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