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各项因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2017-07-18 11:48郭淑沿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13期
关键词:神经质教养因子

郭淑沿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各项因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郭淑沿

目的研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各项因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在我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选出12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青少年12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对象进行各项因子(EPQ问卷)的评估,同时应用EMBU量表进行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估,对比两组受检对象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抑郁症患者的内外向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精神质、神经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抑郁症患者的FF1、FF2、FF5、FF6、MF1、MF2、MF3、MF4因子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上: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内外向因子呈正相关关系,与精神质、神经质呈负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否认因子和惩罚严厉因子与内外向因子呈负相关关系,与精神质、神经质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各项因子形成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则会影响到抑郁症的发生。

青少年抑郁症;各项因子;父母教养方式

抑郁症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已经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表现出持续性的心境低落、易激怒等,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意志行为等造成全面损害,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业表现和人际交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2]。抑郁症的发病与其自身的各项因子有着显著相关性,而家庭则又是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人格发育、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3]。因此,分析各项因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为青少年抑郁症护理方案的制定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为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特开展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2月来我院就诊被确诊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2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青少年1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54例,女66例,年龄在15~18岁,平均(16.58±0.55)岁;对照组中男51例,女69例,年龄在14~18岁,平均(15.45±0.58)岁。两组受检对象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EPQ[4]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两组受检对象各项因子的评估,该问卷共设有88个条目,分成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性4个因子。应用EMBU量表对两组受检对象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测,该量表共有66个条目,采用1~4分计分法,共包含11个因子,其中父亲6个因子(58个条目):情感温暖与理解(FF1)、惩罚严厉(FF2)、过度干涉(FF3)、偏爱被试(FF4)、拒绝否认(FF5)和过度保护(FF6);母亲5个因子(56个条目):情感温暖与理解(MF1)、过分干涉保护(MF2)、拒绝否认(MF3)、惩罚严厉(MF4)和偏爱被试(MF5)。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到SPSS 17.0软件中对比,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量资料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PQ各个因子对比

观察组抑郁症患者的精神质、神经质评分高于对照组健康人,P<0.05;且观察组抑郁症患者的内外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受检对象的掩饰性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EMBU量表评分

在EMBU量表评分上,两组受检对象在FF1、FF2、FF5、FF6、MF1、MF2、MF3、MF4因子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F3、FF4和MF5因子上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各项因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将两组EPQ各个因子和EMBU量表评分数据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各项因子中的内外向因子呈正相关关系,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则呈负相关关系;父母双方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各项因子中的内外向因子呈负相关关系,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则呈正相关关系。见表3。

3 讨论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家庭是个体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特殊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成长会起到重要影响,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境形成有密切的相关性[5]。不少学者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各项因子形成、心理健康成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6]。父母理解温暖与拒绝否认是两个极端,孩子会在与父母接触的过程中内化父母的态度,从而形成自己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若父母在教养中理解孩子,经常表达情感温暖,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等,就有助于孩子更加信任和肯定外界事物;同时孩子还能在父母的理解、支持、鼓励中建立自信,对自我能力、外表、社会接受性等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孩子形成外向、情绪稳定、富有进取心、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各项因子[7]。而若父母的教养方式秉持的是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在教养中经常惩罚、拒绝、否认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是不被接纳、没有用的,进而形成绝望、自卑等各项因子,对外界事物不信任,遇到挫折时易一味回避[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抑郁症患者的内外向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精神质、神经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受检对象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P<0.05;而在抑郁症患者各项因子形成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性研究上发现,低情感温暖与理解、高拒绝否认、高严厉惩罚是青少年抑郁症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到青少年各项因子的形成。

表1 EPQ各个因子对比

表2 EMBU量表评分

表3 各项因子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性

综上所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表现出自卑、压抑、自我评价低等各项因子,而各项因子的形成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应增加对子女情感温暖的表达,提高对孩子的理解,增强对孩子的信任以及指导,避免过度严厉惩罚、否认孩子,避免过度保护以及干涉孩子,这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 陈放,李淑英,郭慧荣,等.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的相关性[J]. 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1):45-48.

[2] 杨西宁,赵卫红. 青少年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 吉林医学,2012,33(15):3228-3229.

[3] 施杰,王建女,石银燕,等. 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2):2083-2086.

[4] 杨莉,赵品良,史占彪.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4):2518-2521.

[5] 刘庆,王苗苗,相青,等. 青少年心理韧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7):1039-1042.

[6] 刘洋,许红芝.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家庭环境、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9):2346-2349.

[7] 牛更枫,范翠英,周宗奎,等. 青少年乐观对抑郁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4):709-711,681.

[8] 邵海英.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39-441.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of Juvenile Depression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GUO Shuyan Psychiatry Department, Xiamen Xian Yue Hospital,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of juvenile depression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s.Methods120 cases of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120 healthy adolescents with the same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evaluation of the factors (EPQ questionnaire) was carried out in the two groups. The EMBU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arents'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scor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cores of psychoticism and neuroticism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cores of FF1, FF2, FF5, FF6, MF1, MF2, MF3 and MF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parents of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ntal quality, neuroticism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enial of denial factors and severe factors of punishment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ntal quality and neuroticism.Conclusion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of juvenile depression and parental rearing, and unreasonable parental rearing will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depression.

adolescent depression; various factors; parental rearing style

R749.4

A

1674-9316(2017)13-0019-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3.008

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福建 厦门 361000

猜你喜欢
神经质教养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寻根压力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