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2017-07-18 11:45
关键词:动因激励机制因素

纪 辉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31)

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纪 辉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31)

依据知识转移情境的层次,将国内在过去十年间发表的知识转移领域的文献分为个人、团队、企业三个流,针对每一个流,从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转移绩效、过程机制、激励机制和动因研究等五个角度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归纳。通过运用这种二维流的分类总结方法,评述了过去十年间国内知识转移的研究情况,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综流

引 言

近年来,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各类企业及组织必须依靠知识这一关键性资源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已不再依赖于资本和资源的竞争,而是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竞争。在激烈的全球化浪潮中,任何一家企业或组织必须依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创造和更新知识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并且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重视对知识转移的研究。

1977年,Teece最早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思想,认为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可以通过企业对技术的国际转移积累来获取[1]。此后很多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钻研知识转移这一问题,掀起了全球知识转移研究的热潮,知识转移与知识创造或创新一起被称为知识管理的两大核心内容。我国学者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受到国外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影响颇深,近些年更有很多学者不断探索知识转移理论的革新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使得知识转移逐渐成为近些年来国内研究的一大热点。然而,针对国内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还没有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对这个问题进行评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给出启发性的建议。

本文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管理类A类期刊作为研究来源,认真研读分析了30余篇有关个人、团队和企业的文献。基于知识转移情境的层次对文献进行流分类,针对上述三个流,从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知识转移的动因、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知识转移的转移绩效和知识转移的过程机制等研究点对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得出每个流的核心结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文献分类

知识转移的研究总是离不开对知识情境的限定,本文将知识转移的情境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团队、企业。知识转移一定是某一情境层次下的知识转移,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情境分析层次,对知识转移问题的研究所基于的理论视角和研究重点也各有不同。首先,知识转移研究的基础是个体层次的知识转移,其次,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团队层次的知识转移是由个体组成的知识种群的知识转移,企业层次的知识转移则是由团队及个人构成的知识群落的知识转移,个人、企业和团队的知识转移研究对于外部情境的关注较少。

经总结,个人、团队和企业流的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文献流分类对比表

由对国内文献的分析可知,知识转移研究的关注点包括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知识转移的动因、知识转移的绩效、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和知识转移的过程机制。因此,在分析每个流的时候,基于研究的关注点,对流中所含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即二维流分类法,使得出的结论更为具体,更富有针对性。

二、研究结果

1.Stream1个人

个人层次的知识转移研究的知识主体是知识的发送方和知识的接收方两个个体,双方交换的内容是知识,因此,在个人层次的研究中,对知识主体和知识的界定是研究开展的前提。文献中对知识主体的界定包含“经济人”假设和互惠性假设,而大多数采用的是互惠性假设;对知识的界定普遍采用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对个体层次知识转移研究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Stream1研究结果

个人层次的知识转移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激励机制和动因,其中,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基础,动因是影响因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动因和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又是激励机制研究的必要条件。

个人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知识本身的性质;二是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的特性;三是知识发送和接收双方主体间的沟通渠道特性。马庆国等引入复杂自适应系统特征,得出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有知识本身的性质,知识转出方的传递动机、转出方的沟通编码能力,知识接收方的接收动机、知识吸收能力、接收方的沟通编码能力,知识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知识相容性、知识转移的沟通渠道。马庆国等的研究从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三个方面给出了总体的概括性的论证。

唐炎华、石金涛则深入研究知识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细分了动机的类型,即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组织情感动机和利益动机,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前三者是关键动机,按关键性排序分别是组织情感动机、个人成就动机、兴趣动机和个人利益动机。

知识发送方与知识接收方之间的知识相容性是对于个人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研究的主要方向。郑秀榆、张玲玲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得出应根据员工知识位势的高低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党兴华、汤喜建通过分析员工知识背景差异程度明显不同的两个企业,得出激励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实施信任度建设、增大员工知识背景差异度并选择相应的链接度。

知识转移绩效一直是知识转移研究的难点和薄弱点。林昭文等使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Mir⁃rlees-Holmstrom Approach,在互惠性偏好的基础上建立知识转移效果模型,得出利用知识转出方的互惠性偏好,知识转入方可以更高地获取知识转化价值。

个人层面知识转移的研究工作存在以下不足:其一是侧重理论性的推导,实证性研究较少;其二是对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的研究仅从知识主体的知识相容性的角度讨论,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在知识转移激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三是对知识转移绩效的研究不够深入,只停留在定性的基础上,给出概念性的模型和结论,缺乏定量研究。

2.Stream2团队

组织内知识的创造,担当核心角色的是团队,它的作用是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促使他们相互交流并推动知识的积累与创造。在组织内部知识转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其绩效是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基础,并且还会更进一步影响到整个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对团队层次知识转移的研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Stream2研究结果

在对团队层次的知识转移的研究中,其中一个热点是对知识转移绩效的研究,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和交互记忆系统(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TMS)[16]是经常被用到的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应用于研究团队学习和知识转移绩效。其中,从本质上来说,社会资本融合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它也是一种资源。曲刚、李伯森引入交互记忆系统作为中介变量,对社会资本是否通过交互记忆系统对团队知识转移产生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团队通过社会资本促进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是提高知识转移绩效的有效途径。

李柏洲等构建了一套围绕知识转移风险、知识网络、知识转移绩效与团队共享心智模式的理论分析架构。通过采用结构方程与层次回归分析法,得出知识网络是知识转移绩效与团队知识转移风险的中介变量,团队知识转移风险与知识转移绩效间显著负相关,团队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知识转移风险、知识网络与知识绩效具备正向调节作用。

周密等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团队知识转移绩效,得出团队成员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对知识转移绩效以及团队内的网络信任均具有促进作用。

认知理论是研究团队层次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主要理论,彭正龙、陶然构建了基于团队认知能力的知识转移概念模型,并指出团队认知能力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团队支持、团队情绪、团队智力是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周密等在社会网络的视角下得出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网络认知信任、网络情感信任、工作中的竞争关系。

团队层次知识转移研究的不足在于:其一是虽然知识转移绩效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理论论证的阶段,对转移绩效的测量尺度和测量标准还没有清晰的思路,纠缠在一些相关性分析上;其二是缺乏知识转移动因的研究,激励机制和过程机制的研究也稍显不足,而且对过程机制的研究没有开拓性的贡献,还停留在引用国外经典模型稍作修改的程度。

3.Stream3企业

企业层次的知识转移是在个人和团队知识转移基础上形成的不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转移,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企业层次的知识转移研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Stream3研究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对知识转移绩效的研究在企业层次知识转移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网络、生态学理论和人际信任理论被广泛地用于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相关研究。学者们在对知识转移过程的研究过程中,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人际信任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其能够对知识的转移产生影响,企业知识转移所具有的生态学特征也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基于社会网络,宋瑞晓等得出知识转移行为的绩效与组织记忆、组织密度正相关关系突出,与组织遗忘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基于生态学理论,杨玉兵、潘安成得出强联系网络里的知识重叠程度在阈值范围内,知识转移效率即可得到优化;,徐海波、高祥宇基于人际信任理论,分析的结果是若要提升知识转移绩效,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知识转移的意愿与降低知识转移的难度。陈果等通过使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提出知识发送方结合自身的风险态度设置诚信惩罚,达到在避免知识流失的同时实现知识转移双方总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卢兵等通过建立知识量、获得知识的主体范围大小以及知识的丰富度的三个维度的立方体模型,取得了知识转移绩效研究的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突破,即得到了计算知识转移水平和效率的公式,具备一定的开拓性。

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层次下的知识转移不仅受到知识转移过程要素,即知识、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例如马庆仁等认为组织支持是知识转移的一个影响因素,刘旸等的研究得出企业的硬件条件和管理制度是知识转移的影响要素。

企业知识转移研究的不足在于:其一是缺乏对企业知识转移动因的研究;其二是虽然提及了企业环境是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但是仍然以知识、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为实证研究的主要变量,对企业环境变量的选取和分析缺乏实证研究,因此对影响知识转移的企业环境因素的目标变量还没有广泛认同的结果;其三是对企业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的研究偏少,而且停留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缺乏实证研究。

三、结论与建议

对每个流的研究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研究结果总结图

由表5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的热点由强到弱依次为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转移绩效、过程机制、激励机制,最后是知识转移的动因研究。

第二,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通过对知识主体双方的特性、知识自身的特征、沟通渠道的特性三个方面来研究,每个转移情景层次考虑的侧重稍有不同,个人层面强调知识和个人,团队和企业层面强调沟通能力。

第三,对知识转移绩效的研究是某几个或一个影响因素影响途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研究,研究结果停留在语义表达的阶段,例如:正相关、负相关、显著、不显著等。对因素的提取片面,普适性不强,对绩效的测量标准和准则的研究也很不够,定性研究居多,并且没有形成不同情境下的指标体系。

第四,国内知识转移过程机制的研究基本上是定位于一个十分具体的情境,联盟中的研究最多。研究的模式是引用国外经典模型,引用最多的就是Nonaka的知识螺旋模型(SECI),根据具体情境对模型参数做适当的修改。

由以上结论以及第二部分对每个流研究中存在的缺陷的说明,我们可以从中找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对此归纳如下:

第一,知识转移绩效的定量研究。尽管卢兵等建立的知识转移绩效数学模型,创造性地给出了知识转移绩效的定量测度,但是不同的情境层次下的知识转移绩效的衡量标准也各有侧重,未来还需要完善知识转移绩效的衡量指标体系,拓展测量的方法,用实际数据证实测量结果的稳健性。

第二,知识转移风险方面的研究,包括知识转移风险体系的建立、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规避策略。目前知识转移风险的研究偏少,而且集中于知识产权风险及其防范,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应该是风险识别,完善风险体系,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和从风险控制角度提出风险规避策略。

第三,知识转移动因的进一步研究。目前知识转移动因研究集中于个人动因,而且没有加入环境约束条件,即是无组织状态下的个体动因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该考虑有企业制度约束、联盟约束、跨国公司差异性约束等环境约束下的个人知识转移动因。

第四,发展新的研究方法,重视案例研究和定量研究。目前研究方法多采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和概念推导,今后的研究应该应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应对实际问题的案例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

[1]TEECE D J.Technology Transferby Multinational Firms: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 [J].TheEconomicJournal,1977,87(346):242-261.

[2]马庆国,徐青,廖振鹏.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个体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2006,27(3):50-54.

[3]郑秀榆,张玲玲.基于知识位势的组织知识转移与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10):606-612.

[4]党兴华,汤喜建.员工知识背景差异与组织内知识转移[J]. 科研管理,2007,28(6):50-55.

[5]唐炎华,石金涛.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2):34-41.

[6]唐炎华,石金涛.我国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29-35.

[7]林昭文,张同健,蒲勇健.基于互惠动机的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4):28-33.

[8]周密,赵西萍,李徽.个人关联绩效与团队知识转移成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3):505-510.

[9]周密,赵西萍,司训练.团队成员网络中心性、网络信任对知识转移成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9):1384-1392.

[10]曲刚,李伯森.团队社会资本与知识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交互记忆系统的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1,23(9):109-118.

[11]李柏洲,徐广玉,苏屹.团队知识转移风险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14(2):127-135.

[12]彭正龙,陶然.基于团队认知能力的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3):12-15.

[13]周密,司训练,赵文红.团队内社会网络质量、工作竞争对团队成员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5):34-41.

[14]疏礼兵.企业研发团队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与途径研究[J].管理学报,2012,9(2):219-224.

[15]张玲玲,郑秀榆,马俊.团队知识转移与共享“搭便车”行为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10):1544-1550.

[16]Sivadas E,Dwyer F R.An Examination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New Product Success in In⁃ternational Alliance-Based Processe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0,64(1):31-49.

[17]秦令华,殷瑾,井润田.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中个体中心度、吸收能力对绩效的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2010,24(1):5-9.

[18]杨玉兵,潘安成.强联系网络、重叠知识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1):25-29.

[19]徐海波,高祥宇.人际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一个整合的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5):99-106.

[20]曹兴,曾智莲.知识分布及其对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26(2):344-349.

[21]卢兵,廖貅武,岳亮.组织的知识转移分析[J].科研管理,2007,28(6):22-30.

[22]宋瑞晓,魏静,李东.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对知识转移的影响[J].管理评论,2011,23(1):143-150.

[23]江积海.企业技术知识转移机制决策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3):444-448.

[24]陈果,齐二石.风险态度不对称下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 [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12):82-90.

[25]古继宝,张英,管凯.知识密集型企业项目组间知识转移博弈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24(S2):590-594.

[26]马庆仁,曾德明,禹献云.国有控股集团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0):1495-1501.

[27]刘旸,张玲玲,黄安强.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软件行业为例[J].管理学报,2009,6(11):1471-1477.

[28]蒋天颖,程聪.企业知识转移生态学模型[J].科研管理,2012,33(2):130-138.

[29]周和荣,张鹏程,张金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5):70-77.

[30]丛海涛,唐元虎.隐性知识转移、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1):33-37.

责任编校 秋晨

F24

A

2095-0683(2017)03-0067-06

2017-03-17

纪辉(1983-),女,江苏连云港人,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硕士。

猜你喜欢
动因激励机制因素
清、民国木薯在广东的引种推广及其动因初探
解石三大因素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解码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动因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