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焰实验”的新设计

2017-07-18 22:19李彬
化学教与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效益激发兴趣

李彬

摘要:氢氧焰实验适用于学习氢气与氧气的相关知识。主要通过对比实验,用边讲边实验法有序地学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和用途等。优化后的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装置耳目一新,学生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学习变得更主动了。尤其在进行氢气和氧气的相关知识复习时,该实验的优点就更多了,复习效果非常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氢氧焰;切割焊接;实验优化组合;激发兴趣;教学效益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00

《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通过实验学化学”,为更好的发挥实验的功能,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反思,积极探索,查阅相关资料,对教材中氢气和氧气的相关实验进行优化组合,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材(沪教版2013年版九年级上册)第33-34页学习氧气的用途时,“……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使用纯氧代替空气,以获得更高的温度。例如火箭中使用液态氧作为助燃剂;在焊接时让乙炔在纯氧中燃烧,即可获得焊接和切割金属所需的高温……”[1],教材中提供的这些情境素材,总觉得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留下的印象不深。

在复习氢气和氧气相关知识时,穿插实验进行复习,会改变原有复习课“知识习题化”带来的枯燥乏味,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若是将教材中原有实验原封不动的重新再做一遍,恐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被激发。

围绕以上的问题,结合李为才老师的《氢氧焰装置》[2]一文,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将教材中原有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整合创新,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分液漏斗(2个)、锥形瓶(2个)、玻璃导气管、乳胶管、石英玻璃三通管(内含细直石英玻璃短管)、铁架台(含铁夹)、塑料活塞、气球(绿色、蓝色各1个)、酒精灯等

过氧化氢溶液(15%)、稀硫酸(30%)、金屬锌花、二氧化锰丸、铁片、铁丝

三、实验装置构造(已省去夹持物)

1. 装置介绍

(1)制氢和制氧装置(如图1所示):均采用固液制气原理,装置中增添了两个气球,起到储存气体和缓冲气压的作用;玻璃导气管上增添了两个塑料活塞,相比较玻璃活塞,更容易控制气体流量。

(2)氢氧混合装置(如图2所示):由石英玻璃三通管和细直石英玻璃短管组成。石英玻璃三通管支管通入氢气,内部的细直石英玻璃短管通入氧气,管口上方产生氢氧焰。

四、实验反应原理

2H2O2■2H2O + O2↑

Zn + H2SO4 ■ ZnSO4+H2↑

2H2 + O2■2H2O

为缩短制取气体的时间,采用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丸 (如图3所示)制取氧气;30%的稀硫酸,金属锌花(如图4所示)制取氢气。点燃三通管口处的氢气后,通过内部的细直石英玻璃短管通入氧气,可在管口上方产生氢氧焰,温度可达2500~3000℃。

五、实验操作及现象说明

1. 检查装置气密性(如图5所示)

组装好仪器后,从固液制气装置的导管处鼓入空气使气球膨胀,关闭塑料活塞,一段时间后,气球体积不缩小,则证明制气装置气密性良好。

2. 装入药品,利用氢气与氧气的发生装置制取并储存气体。通过调节分液漏斗玻璃活塞控制液体滴加速率,使得固体与液体接触反应产生气体,分别储存于绿色和蓝色的气球中。(备注:在工业上氢气储存于绿色钢瓶,氧气储存于蓝色钢瓶中)

3. 进行后续实验前,用小试管检验氢气纯度。

4. 在氢气与氧气混合的石英玻璃三通管口处,通过控制塑料活塞有序调节氢气和氧气的流量,先后探究如下实验:

(1)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三通管口处,通入氧气木条复燃;将燃着的木条移开,管口处无火焰,停止通入氧气,说明氧气助燃不可燃。

(2)通入氢气,将燃着的木条置于三通管口处,管口处有火焰,说明氢气可燃。

(注意事项:此实验环节若先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管口处,后通入氢气,由于管口处氧气的残留会导致氢氧混合爆燃,产生的气流会将燃着的木条熄灭。)

(3)把铁片放在管口火焰上方,铁片被烧红,说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温度不高。

(4)通入氧气,产生氢氧焰,铁片被切割;调节活塞增大氢气流量,还能将一根铁丝焊接成圆环(如图6所示),说明氢气在纯氧中燃烧,产生的火焰温度更高,可用于金属的切割和焊接。

(备注:焊接金属时,氢氧比例控制在2:1时火焰温度最高,利用火焰放出的巨大热量将金属熔化,从而达到焊接的目的;切割金属时,适当增大氧气用量,利用高温火焰和金属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熔化割缝金属,同时还可以利用气流强度吹开熔化的金属,从而达到切割的目的。)

六、实验设计的反思

该套实验装置除了完成以上实验外,还可以完成教材(沪教版2013年版九年级上册)第31页“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和下册第56页“加热石灰石的实验”,相比较教材中原实验,操作简单,耗时短、现象更明显。

总之,将该套装置在课堂上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学习就变得更主动了。尤其进行氢气和氧气的相关知识复习时,该实验的优点就更多了如:实验涉及知识点多,现象对比强烈,操作安全方便,实验成功率高,切割和焊接金属时的现象更能打动学生,使学生复习积极性高涨,复习效果非常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3-34

[2] 李为才. 氢氧焰装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59

猜你喜欢
教学效益激发兴趣
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激趣教学初探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妙用音乐渗透,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活力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