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部与北部典型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比较

2017-07-18 11:24戴晓峰钱贞兵
生物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皖北皖南环境质量

戴晓峰, 钱贞兵, 陈 超, 徐 升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合肥 230071)

安徽南部与北部典型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比较

戴晓峰, 钱贞兵, 陈 超, 徐 升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合肥 230071)

选取安徽省南部和北部的10个典型县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试行)》作为评价依据,采用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和生态状况指数进行综合评价。以安徽南部和北部县域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造成南北方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

农村环境;南北差异;综合评价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和生活垃圾大量排放[1],农业生产滥用农药化肥,畜禽养殖产生大量排泄物,使得环境污染问题逐步从城市蔓延至农村。因此,通过环境监测,逐步掌握农村目前的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已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以往对农村环境质量评价,大多数是对农村环境状况单独进行评价,很少对农村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2]。本文从适合安徽省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的角度出发,选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颁布的《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试行)》作为评价依据[3]。采用安徽省2016年农村环境监测和Landsat8 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年度结果,从环境质量与生态质量两方面因素,以县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安徽南部和北部农村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合理、定性的分析和比较。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区域

安徽省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南部和北部从地形、气候、土壤类型、农业种植等方面差别比较大,也是中国整个南北差异的缩影[4]。

1.2 区域特点

地形上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是以丘陵为主;气候上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为主[5],温度高、降水小。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温差大、多雨水;农业上北部以旱地为主, 南部农业以水田为主[6];丘陵地区发展梯田和茶叶。

1.3 典型村庄

本文以县域为单位,从安徽省南部(简称皖南)和北部地区(简称皖北)各选出5个县(区)作为典型村庄。分别位于皖北(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皖南(六安、安庆、池州、黄山、宣城),见图1。

2 农村环境状况

农村环境状况指数由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地表水水质指数、空气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壤环境质量指数加权进行评价。

2.1 评价指标

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是指在被测村庄中选取主要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7],日平均值评价得出空气质量级别。土壤环境质量指数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0]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8],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9],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地表水水质指数是指选择流经乡村的最大河流进行评价。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图1 安徽省典型县域分布图

2.2 计算方法和指标权重

评价农村环境状况采用农村环境状况指数(Ienv)。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数;Ai分别为饮用水源地及地表水水质指数、空气及土壤环境质量指数,Xi为各对应指数的权重(表1)。

2.3 环境状况的分级

将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值加权后,可以把农村环境状况划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2。

表1 各项农村环境状况指数权重

2.4 评价结果

2016年,选择的10个县的典型农村环境状况中,皖南地区5个县环境状况均为优;皖北地区5个县环境状况1个县为良,4个县为一般。皖南和皖北地区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和土壤环境质量指数上差异不大,但在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和县域地表水水质指数值差异比较大。饮用水源地水质质量指数皖南地区指数在85.00~97.50之间,皖北地区指数在30.00~75.00之间;地表水水质指数皖南地区指数在90.00~91.67之间,皖北地区指数在31.67~80.00之间,见表3。

表2 农村环境状况分级

表3 典型农村环境状况评价

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农村生态状况是采用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进行评价,农村生态状况指数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人类干扰指数加权进行评价[12]。

3.1 评价指标

生物丰度指数是指县域不同土地类型对生物多样性的支撑程度进行综合加权,反映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的丰贫程度;植被覆盖指数是指林、草地等面积占县域面积比例,反映植被覆盖情况;水网密度指数是指各类水资源面积占县域面积比例,反映水的丰富程度;土地退化指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态系统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土地退化程度;人类干扰指数是指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占县域面积比例,反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情况[13]。

3.2 农村生态状况评价方法

农村生态状况评价采用农村生态状况指数(Ieco)进行评价。从农村所处的县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现状出发,以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为重点,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14]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细则》评价办法确定。

3.2.1 生态状况评价方法

农村生态状况指数(Ieco)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人类干扰指数加权组成:

式中:I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数;Aj分别为各项评价指数;Xj分别为各项指数的权重值,通过专家评估法获得。

3.2.2 评价指标权重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值,见表4。

表4 各项生态状况评价指标权重

3.2.3 农村生态状况分级

按照农村生态状况指数不同,将农村生态状况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5。

表5 农村生态状况分级

3.3 农村生态状况评价结果

2016年,安徽省10个典型县的农村生态状况中,皖南地区5个县农村生态状况均为优,皖北地区5个县农村生态状况均为一般。主要是生物丰度指数和人类干扰指数值差异比较大,生物丰度指数皖南地区指数在74.83~99.09之间,皖北地区指数在19.63~24.69之间;人类干扰指数皖南地区指数在62.04~90.50之间,皖北地区指数在3.18~9.06之间,见表6。

4 原因分析与建议

从农村环境状况角度看,造成皖南和皖北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和地表水水质指数值。究其原因皖北地区主要为平原地区人口较为密集,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导致超标排污的情况屡见不鲜,且皖北地区饮用水源地多为地下水,氟化物等因子本底值较高。从农村生态状况角度看,造成皖南和皖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物丰度指数和人类干扰指数值。皖南地区居民点稀少,人为活动影响痕迹较轻,很好地保留了本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皖北地区人口聚居,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活动较多。

表6 典型农村生态状况评价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和农村生态状况评价两者就有相互的关联性,又互为补充。通过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安徽皖南和皖北均适合生产和居住,但总体环境质量皖南地区要好于皖北地区。

皖南地区作为安徽省的天然氧吧,应继续以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植被覆盖度为主要目标,逐步退耕还林,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皖北地区应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清洁种植产业,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业污染。

[1]王选刚,苏 伟.谈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原因与治理措施[J]. 吉林农业,2010,22(2):232-240.

[2]郝英群,赵晓军,周扣洪,等.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沈高镇河横村为例[J].中国环境监测,2011, 27(3):97-101.

[3]马广文,何立环,王晓斐,等.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及典型区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14, 30(5):10-15.

[4]张宏群,杨元建,荀尚培,等.安徽省植被和地表温度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2011,22(2):232-240.

[5]陈玲玲,查良松.基于GIS的安徽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J]. 蚌埠学院学报,2014,3(3):161-164.

[6]赵酉辰.农用地经济质量评价与空间分布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8):19-21.

[7]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2.

[8]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局,2002.

[9]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S].北京: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

[10]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局,1995.

[11]肖辰畅,吴文晖,邓 荣,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6):72-76.

[12]何 娟,赵 利.泰州市农村环境质量现状评价[J].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31-232.

[13]叶 伸,白洪伟.基于RS和GIS的宿州市祁东矿区生态环境评价[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2(9):42-46.

[14]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S].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typical county in southern Anhui and northern Anhui

DAI Xiao-feng, QIAN Zhen-bing, CHEN Chao, XU Sheng

(Centr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Surveillance and Analysis of Anhui Province, Hefei 230071, China)

This paper selects 10 typical counties from south and north of Huaih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opts the technical provision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 trial ) as the basis of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tatus and environmental status of the county. By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counties in southern Anhui and northern Anhui,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in south and north are analyzed.

Rural environment; North-south differenc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6-12-11;

2016-12-26

戴晓峰,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监测,E-mail:df0058@126.com

钱贞兵,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监测和土壤环境监测,E-mail:qianzhenbing@163.com

X826

B

2095-1736(2017)03-0105-03

doi∶10.3969/j.issn.2095-1736.2017.03.105

猜你喜欢
皖北皖南环境质量
摄影·美好安徽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皖南印象》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不断完善排污收费工作 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