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盛衰治乱变奏曲(一)隋文帝何以得天下?

2017-07-19 16:43张国刚
月读 2017年7期
关键词:宇文

张国刚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可以媲美秦朝。可是秦国存在了500多年,秦孝公之后,秦为了统一天下,经过了六七代人、长达百余年的努力。隋朝却不一样,开国皇帝杨坚(541—604)从辅政到登基称帝,只用了不到十个月的时间。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就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

事实上,如果仔细考察杨坚称帝前后的形势和细节,我们会发现,问题远远比赵翼想象的复杂。杨坚得国,是时势、机遇与人事等诸多因素的结果。

一、时势造英雄

“时”就是时代,“势”就是势位。那么,是什么时势造就了隋文帝这位英雄呢?

先说时代。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以189年董卓进京为标志,天下大乱长达数百年,其中只有西晋短暂的统一。在分裂的各种因素中,胡汉民族矛盾是要素之一。五胡乱华之后,统一的北魏政权的汉化在不断推进,特别是冯太后和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在制度和文化层面进行了很全面的改革。

其间有反复,有波澜,六镇起兵就是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反拨。但是,六镇起兵之后,胡汉融合以关陇集团的构建为标志,更加深入地进行着。即使在高洋统治下的北齐,南朝与北朝之间使节的往还,都在比赛各自的文化修养。王肃、颜之推、庾信等南朝文人在北方都得到很好的礼遇。总之,到了公元6世纪八十年代,北方民族融合已到了水到渠成的程度。由一个汉人出身的关陇集团核心人物杨坚来建立新王朝,已经是胡汉各族可以接受的事实。反对杨坚的人不少,包括尉迟迥等人的起兵、赵王招等宗室贵胄的反扑,但是,他们都没有打出胡汉分别的旗号来!杨坚取代鲜卑人的政权,也无需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与200多年前的冉闵杀胡完全不同)。总之,民族融合和南北统一是时代的大

趋势。

再说势位。虽然处在这个时代,但是,如果你不处在有利的势位上,机会的窗口也不会向你打开。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从武川镇走出来的军将。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就是杨忠的老领导、曾为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502—557)的女儿。杨坚的女儿杨丽华(561—609)是周宣帝的正宫皇后,是周静帝宇文闡的嫡母(生母是朱皇后)。杨坚曾在太学接受教育,身为将门之子,他多次出征北齐,立有战功。总之,年届四十、风华正茂的杨坚,正处在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圈中。

580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杨坚因为受到周宣帝的猜忌,要求外调扬州刺史(驻寿州)获准,却突然因为脚病不能成行。五天后的初十日夜,周宣帝出幸城外的天兴宫,次日因病返回,口不能言,无法安排后事,当天崩驾。北周政权出现了权力真空。

究竟由谁出来辅政,托孤大臣刘昉、郑译、颜之仪三人的意见产生了分歧。颜之仪主张迎请赵王宇文招(宇文泰之子),以德以亲,都合适。但是,这恰恰不是周宣帝宇文赟生前的意思。强势的皇叔恰恰是周宣帝最担心的。因此,在周宣帝弥留之际,刘昉、郑译主张迎请外戚杨坚侍疾辅政,这符合当时的政治局势。

杨坚的入宫辅政,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原因在于宇文家族自己的内斗。

宇文泰是奠定西魏政权的功臣,但是,在宇文泰去世之后,上层集团曾发生挑战宇文家族执政权的权力争斗,赵贵、独孤信、李植死于非命。北周建国,宇文护专政,宇文觉、宇文毓两位国君被弑。572年,经过长期隐忍和周密准备,周武帝(543—578)终于除掉宇文护,掌握了全部的权力。他在此后完全执政的六年中,平定了北齐,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废除佛教等,却于578年突然去世。

继位的周宣帝宇文赟,致力于打击全部的挑战者。周武帝诸弟中,宇文宪最为优秀,他也是宇文家族中最早怀疑普六茹坚(即杨坚)貌有反相的人。周宣帝在即位的当月,就杀掉了这位最能干的叔父宇文宪。同时,把赵王宇文招等几位皇叔都安排到封地去任职。此前北周的三个国君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都是兄弟相继的,北齐的皇帝们也是四个兄弟——高澄、高洋、高演、高湛相继的。宇文赟对此自然十分敏感,防范出现兄终弟及的即位模式,是他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二、杨坚的机遇

周宣帝宇文赟其实对杨坚也不放心。579年,宇文赟同时娶了两位美女元氏和陈氏,并且都被封为皇后;在夺得宇文温的妻子尉迟氏后,对她更是宠爱有加。于是,他立了五个皇后。其中,皇后朱满月(547—586)出身低微,年龄偏大,是太子宇文阐的生母。真正的皇后是发妻杨丽华(561—609)。宇文赟之所以立五位皇后,除了荒淫之外,也是为了降低皇后杨丽华的地位,冲淡外戚杨坚的身份。宇文赟威胁杨皇后,要族灭其家,甚至要将她处死,幸亏独孤氏哭泣请求才得免。这反映了宇文赟对于杨坚的疑忌。

周宣帝突然崩驾,给了杨坚出头的机会。他是杨皇后的父亲,在五位皇后当中,只有杨皇后的身份最无可与争。宗室的人有危险,外戚的人来主政,这在当时是情理之中的事。

史书记载说,杨坚不是没有犹豫过。他不能确定周宣帝的病情如何。万一天元(周宣帝自称天元)病情好转,那么他的出面辅政是祸还是福呢?我想这只是短暂的迟疑。因为周宣帝病得很急,而且当时已不能说话。“天元召(刘)昉、(颜)之仪入卧内,欲属以后事,天元瘖,不复能言。”a当天就崩驾了。崩驾之后,杨坚不会再犹豫了。杨坚对当时的政治局面看得很清楚,现在,他的机会来了,他出面主持朝政具有合法性。

从十一日崩驾到二十三日发丧的十几天时间内,杨坚完成了这样几件重要的事情。草拟了一份遗诏,由杨坚辅政,总知中外兵马。“诸卫既受敕,并受坚节度。”署敕的时候,颜之仪拒绝,但没有用。接着,杨坚想掌控玺印,又遭到颜之仪的反对,杨坚把他调出了朝廷。

宰相当然不能掌玺印,但是,杨坚现在不只是宰相,他是代皇帝执政的周公阿衡,因为杨丽华并没有以皇太后的身份执政。西汉霍光辅政时有一次也是要掌玺印,符玺郎表示拒绝,但这其实并没有大的用处。因为,符玺郎作为执事人员,是没有权力限制霍光在什么事情上用或者不用玺印的。史家记载霍光褒奖坚持原则的符玺郎,其实只是作秀而已。

现在可以发丧了。以周武帝宇文邕之皇后阿史那太后为太皇太后,周宣帝宇文赟之生母李太后为太帝太后,杨后杨丽华为皇太后(为宇文赟生有一女),小皇帝宇文阐的生母朱后为帝太后,这是合乎逻辑的。另外三个皇后陈后、元后、尉迟后因未生育,一并送入尼寺为尼,这是惯常的规矩。

在辅政班子方面,公布了三个人选:以宇文邕之子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尊以虚名,实无所综理”。以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宇文邕的另一子秦王贽为上柱国。“百官总己以听于左丞相。”两位皇叔、一位外戚,这样的安排足以给国人一个交代。连皇太后杨丽华也认为,由父亲出来辅政,比他姓出面强。杨坚请苏威出来辅佐自己,苏威来了,后来发现杨坚有禅代之意,又逃离了。这说明,苏威虽然不想掺和改朝换代的事情,但是并不认为杨坚辅政为非法。

当然,政治敏感人士和试图下注的官僚,是能看出杨坚的野

心的。

杨坚请教李德林(530—590)关于人事的问题。当时,郑译、刘昉提议,“欲授高祖冢宰,郑译自摄大司马,刘昉又求小冢宰”a。周武帝之弟宇文宪曾任大司马兼小冢宰。可见,郑、刘二位内臣是想与杨坚共掌执政权。大约杨坚也感觉到有些不妥,就私底下问李德林的意见,德林认为:“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李德林是北齐名臣,为周臣不过三岁。他支持杨坚出来,没有任何思想障碍。发丧之时,就按照杨坚为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安排发布。这在西魏、北周历史上是只有宇文泰才有的头衔,宇文护的最高职位也只是太师、都督中外诸

军事。

三、杨坚平定叛乱

杨坚辅政期间,在普惠性政策上有一些动作,比如恢复佛道二教,减轻百姓负担。“革宣帝苛酷之政,更为宽大,删略旧律,作《刑书要制》,奏而行之;躬履节俭,中外悦之。”a这虽然重要,但是,还不够。一来见效不速,二来解除军事威胁才是最急迫的事情。毕竟许多在中央发生的政权变更,都是被军事力量所击败的。

杨坚下诏调相州总管尉迟迥进京,试图解除地方的军事威胁。尉迟迥举兵反叛,连带着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也先后反叛。军事问题是否措置得宜,考验着杨坚的智慧和行动能力。

楊坚派韦孝宽(509—580)带兵出征。韦孝宽是西魏、北周的老将,与杨坚的岳丈独孤信关系密切,他们在荆州是同事,政术俱美,被人号为联璧。b受韦孝宽节制的总管有梁士彦(515—586)、宇文忻(523—586)、崔弘度(544?—605?)c。

韦孝宽的长史(幕僚长)李询,是李穆之兄李贤的儿子,密启丞相杨坚云:“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并受尉迟迥饷金,军中慅慅,人情大异。”杨坚深以为忧,与内史上大夫郑译商量取代此三人的人选,李德林说了一番非常重要的话:“公与诸将,皆国家贵臣,未相服从,今正以挟令之威控御之耳。”所谓“挟令之威”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威!李德林看得很清楚,诸将是遵从天子之令平叛,而不是为了帮助你杨坚打天下。

他又说:“前所遣者,疑其乖异,后所遣者,又安知其能尽腹心邪!又,取金之事,虚实难明,今一旦代之,或惧罪逃逸;若加縻絷,则自郧公以下,莫不惊疑。且临敌易将,此燕、赵之所以败也(指战国时期燕国以骑劫代乐毅为将败于田单、赵国以赵括代廉颇领兵败于白起)。”李德林很清楚,杨坚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找到那么多心腹之人去取代诸将。“前所遣者,疑其乖异,后所遣者,又安知其能尽腹心邪”一句话切中要害。后面的话点出的三条理由都是不宜临阵换将。

最后,他建议:“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素为诸将所信服者,速至军所,使观其情伪。纵有异意,必不敢动,动亦能制之矣。”李德林建议派遣一位监军去前线督察军事。

李德林的这一番话讲得杨坚如醍醐灌顶。在长安,杨坚第一次去东宫辅政履职,官员们犹豫欲有去就,是卢贲胁之以武、杨坚诱之以利,方才得逞。a可以想见,在前线领兵的将领态度犹疑,一定与此类似。李德林认为,杨坚现在需要利用自己辅政的合法性、正当性,打击尉迟迥“犯上作乱”的反叛行为,而不必计较前线诸将的态度是否忠于杨坚个人。何况诸将接受尉迟迥之贿赂,毕竟是无根之言,未必可信。若轻易临阵换将,难保此将更加忠诚,反而扰乱军心。“坚大悟,曰:‘公不发此言,几败大事。”

这就是杨坚的过人之处!君不必贤,但是,一定要有一副好耳朵,好脑筋,能够听,能够判断。“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刘劭《人物志》)臣的能耐是能说服君主,君主的能耐是能够听从正确的进言。杨坚与李德林在最关键的时候,达到了最好的合作。

那么,派谁去呢?“乃命少内史崔仲方往监诸军,为之节度。仲方,猷之子也,辞以父在山东。又命刘昉、郑译,昉辞以未尝为将,译辞以母老。坚不悦。”杨坚很不开心。换作是你,你也会不开心。于是,“府司录高颎请行,坚喜,遣之”。众人不行,因为吉凶未卜、成败难知。但是,高颎“受命亟发,遣人辞母而已”。高颎是杨坚的铁杆支持者,而且非常能干。

经过68天的战斗,尉迟迥被杀,三处叛乱先后平定。为什么地方起兵败得这么快?因为当时朝廷内外的人,都认为周室气数已尽。

李穆(510—586)自称汉将李陵的后代,实际是在边塞鲜卑人中生活的汉人,随拓跋氏南迁而南迁。李穆本人追随宇文泰入关,北周时随杨坚之父杨忠出征北齐,并取得胜利。李穆家族是铁杆的亲皇派,尉迟迥派人联络他反对杨坚,他的儿子李荣也有相应的主张。但是,李穆反对:“及尉迟迥举兵,穆子荣欲应之。穆弗听,曰:‘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时若此,吾岂能违天。乃遣使谒隋文帝,并上十三环金带,盖天子之服也,以微申其意。时迥子谊为朔州刺史,亦执送京师。”a

南朝后梁的使臣柳庄也有类似的观察。他出使长安,刚回到江陵,就是否响应尉迟迥起兵一事,回答梁主萧岿说:“周朝将相,多为身计,竞效节于杨氏。以臣料之,迥等终当覆灭,随公必移周祚。”b于是,南朝后梁也作壁上观。

当杨坚以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身份主持朝政的时候,距离宇文护废掉西魏皇帝,拥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不过23年。北周的统治,仅仅刚过一代人。不是周德既衰,而是周德还并不巩固!因此,隋公移周祚成为智愚皆知的共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猜你喜欢
宇文
圆上的点
古惑仔
谢谢你伴我捧起理想的大鱼
打抱不平
深潜!“心机”女孩追爱博士恩人
一笔做了二十年的买卖
办公室墙上的横幅
宇文成都:痴情硬汉
修电脑
看准场合再说话